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编委会
编辑政策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在线期刊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重点专题
特色专栏
过刊浏览
出版申明
出版伦理规范
开放获取申明
投稿指南
投稿须知总则
版权转让协议
投稿模板
图表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规范要求
同行评审
稿件处理流程
审稿须知
审稿专家
下载中心
最新刊期
2020
年
第
8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新冠肺炎专栏
从湿、热、毒、虚四阶段探讨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精准施策
金镇雄,梁倩倩,张岩,王乾,王拥军,唐德志,施杞
2020, 54(8): 1-4.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8.098
摘要:从湿、热、毒、虚四个阶段,结合国家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认为其可分为轻型的寒湿郁肺证、湿热蕴肺证,普通型的湿毒郁肺证、寒湿阻肺证,重型的疫毒闭肺证、气营两燔证,危重型的内闭外脱证,以及恢复期的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同时,探讨各个阶段的诊疗施策及防治思路。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疫病;辨证论治;中医药疗法
5
|
132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22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从“湿疫”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思考
喻晓,曹敏,袁敏,张天嵩,唐凌,邹璐,成颜琦,吴银根,方泓
2020, 54(8): 5-8.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8.097
摘要:本文基于中医经典文献及临床实践思考,立足于“湿疫”理论阐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及治疗方药。认为新冠肺炎乃湿毒疫邪所致,其病机特点为内外病邪相引,合而致病;本病除遵循卫、气、营、血传变规律外,同时也表现出三焦传变的过程。同时,通过归纳梳理相关中医经典著作中关于湿疫的证治方药,为新冠肺炎的中医诊治提供临床思路。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湿疫;病因病机;传变规律;中医经典文献
9
|
127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26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基于“祛邪为第一要义”从清热化湿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石克华,折哲,孙永顺,徐贵华,史苗颜,陆云飞,戴彦成,吴欢,张炜,胡静
2020, 54(8): 9-1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8.096
摘要:结合验案分析,基于“祛邪为第一要义”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从清热化湿论治的思路与方法。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是属于“湿热”性质的疫病,治疗应强调清热化湿,以“祛邪为第一要义”,辅以扶正。在中医祛邪与扶正理论指导下,通过宣肺平喘、通腑泻热、芳香化湿等治法,祛邪为主,肺肠合治,可以使发热减轻或消退,使大便通畅,从而截断病情进展,避免或减少危重症的发生及死亡的风险;通过清热化湿、疏肝健脾、凉血化瘀等治法,祛邪兼以扶正,肺与肝、脾合调,可以改善肝功能损伤,减少病情加重的风险;通过补气健脾等扶正治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精神和体力,促使病毒更快转阴,缩短病程,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病;祛邪;扶正;清热化湿;肺脾同治;肺肠同治
8
|
68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24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论透法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的应用
张天嵩
2020, 54(8): 16-2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8.094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可归属于中医的温病范畴,而透法为中医治温病大法。本文基于古今中医文献,通过分析当前国家和各省市出台的新冠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认为透法应贯穿于新冠肺炎治疗始终。透法合理地与其他中医治法配合,可广泛应用于新冠肺炎各个临床分期、临床分型患者的治疗中。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温病;透法;中医药疗法
5
|
63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30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基于“双心理论”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病理机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王怡茹,张一凡,刘萍
2020, 54(8): 21-24.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8.092
摘要:基于“双心理论”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病理机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认为焦虑、抑郁情绪可加重新冠肺炎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其机制可能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有关。临床可采用语言疏导、中式保健操、五行音乐等物理疗法以及西药等干预措施;同时结合中医药疗法,分为肝气郁滞证、心脾两虚证、心脉瘀阻证和痰火扰心证进行辨证论治。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心血管疾病;双心医学;双心疾病;中西医结合疗法
7
|
93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29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程和住院天数分析
王瑞平,李欣,王振伟,侍鑫杰,姜恺,邓玉海,吴祎,张熙,尹成伟,刘华,张春雁,龚亚斌,樊民,李斌
2020, 54(8): 25-3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8.095
摘要:目的:分析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情况,探讨患者病程和住院天数的可能影响因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纳入2020年2月至3月武汉市雷神山医院七病区和五病区收治的93例COVID-19患者,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发病就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信息,应用SAS 9.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93例COVID-19患者的平均年龄(60.56±12.32)岁,男性占40.86%。患者以普通型为主(86.02%),42.34%患者伴发慢性病。患者入院时的主要症状包括乏力(83.87%)、紧张(82.80%)、情绪低落(70.97%)、干咳(68.82%)、睡眠障碍(66.67%)。患者均接受中药治疗,西药治疗百分比为44.09%,针刺治疗百分比为41.94%,耳穴/敷贴治疗百分比为12.90%。患者出院时发热、腹胀、纳差的症状消失率均超过90%。患者的平均病程为(44.74±14.70)d,平均住院时间为(18.99±9.97)d;接受针刺治疗患者的病程明显比未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短(P<0.05),住院天数也短于未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 结论:COVID-19病例以普通型为主,中医药治疗COVID-19的参与率高,以针刺为代表的中医治疗,可减轻患者症状,缩短病程和住院天数。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中医药疗法;临床特征;病程;住院天数
4
|
74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33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冯兴华从肝论治风湿病相关口腔疾病的临床经验
贾莉,葛琳,路丽,冯兴华
2020, 54(8): 41-44.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8.002
摘要:结合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口腔扁平苔藓、灼口综合征、复发性口腔溃疡4则验案,介绍冯兴华教授治疗风湿病相关口腔疾病的临床经验。认为对于此类疾病,应根据西医的多学科思想及中医的整体治疗观念,从肝论治,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  
关键词:风湿病;口腔疾病;从肝论治;医案;名医经验;冯兴华
5
|
26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31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孙世道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临床经验
章斌,丁佩军,李萍,孙世道
2020, 54(8): 45-48.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8.003
摘要:介绍孙世道教授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临床经验。认为皮炎湿疹类皮肤病辨证属于热盛阳浮、气阴耗伤,治疗应辨别热邪种类,阳浮程度,以及是否有气阴耗伤之象,予清热重潜止痒、益气养阴固本;特色方药有三黄理湿汤、芩珠凉血方、养阴益气方和四重汤。并举验案1则。  
关键词:皮炎湿疹;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孙世道
5
|
37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37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学科新探
基于数据挖掘的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损害选穴组方规律研究
赵晨研,曹天雨,周梦玲,田金洲
2020, 54(8): 31-36.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8.000
摘要: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分析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损害的选穴组方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通过检索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损害的文献,建立相应数据库,对其中的腧穴、归经、分布情况、特定穴属性等进行频次分析,进一步对高频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 结果:①最终纳入105篇文献,共涉及108个腧穴,其总出现频次为862次。②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依次为百会、神庭、四神聪、太溪、足三里。③选穴以督脉和头颈部腧穴最为常见,特定穴以交会穴运用最为广泛。④聚类分析总结出4个有效聚类群,分别为印堂-水沟-悬钟-本神-大椎-风府、合谷-太冲-丰隆、血海-中脘-足三里、神门-内关-三阴交。⑤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3组常用关联组合,其中置信度最高组合为百会-太溪-神庭,支持度最高组合为百会-神庭、百会-四神聪。 结论: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损害时选穴以阳经和头颈部为主,注重局部取穴、补泻兼施,从而达到补益脾肾、化痰行瘀、醒脑开窍的作用。  
关键词:血管性认知损害;血管性痴呆;针刺;选穴规律;经脉;特定穴;数据挖掘
5
|
54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35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杏林漫道
状态和疾病辨治相结合是中医学的核心论治模式
邓晓红,孙贤俊,黄建华
2020, 54(8): 37-4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8.001
摘要:中医证应用的不同情形均可用热力学状态来描述,但从状态一词日常使用习惯来看,倾向于描述产生了长期或稳定变化的情形。由于证和状态的一致性关系,将病证结合发展为状态和疾病辨治相结合,从而在完全当代语境中突出了中医学不仅重视疾病,更优先考虑状态的论治特色;从状态尤其是热力学状态角度理解和研究证,可能是今后中医证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证;病;病证结合;热力学状态
5
|
10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40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医理求真
赭石的效用演变探析
夏荣双,张芯,胡霖霖
2020, 54(8): 49-52.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8.004
摘要:目的:梳理本草及方书文献中赭石的功效及应用演变过程。 方法:查阅汉唐时期至当代的本草及方书文献,探析赭石的效用演变过程。 结果:汉唐时期赭石的效用已基本确定,为祛邪解毒、降逆止惊、凉血止血、止带下胎、养血气。宋元时期,明确降逆止呕作用;止血的范畴,由下焦出血证扩展到上焦之鼻衄、中焦之吐血、下焦之崩漏和肠风下血;补虚由养气血分为健脾、固精止遗;明确外用可生肌敛疮。明清时期效用分列,并重释理,阐明其主病证型多与热、虚、逆有关。当代中药学教材载其主要功效为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结论:从汉唐至当代,赭石的功效用语从混乱到精炼而规范,但其间药物的效用既有增补也有遗漏,值得进一步整理发掘并充分加以利用。  
关键词:赭石;功效;应用;演变
5
|
31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38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经方纵横
经方治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探讨
秦岭,高春芳,宋瑜
2020, 54(8): 53-56.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8.005
摘要:介绍运用经方辨治水痘和带状疱疹的异同。认为两者均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治疗水痘应以祛邪为主,辨证以六经中的太阳、阳明、少阳三阳经为重点,可运用石膏类方等;而对于带状疱疹,应重视扶正,辨证宜兼顾六经、衡量虚实,可予柴胡类方等。  
关键词:水痘;带状疱疹;中医药疗法;经方;六经辨证
5
|
50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42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临床试验
加味芍药甘草汤联合枸橼酸坦度螺酮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研究
张茜,吴梦婷,鲍善娟,张慧和
2020, 54(8): 57-6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8.006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芍药甘草汤联合枸橼酸坦度螺酮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16例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加枸橼酸坦度螺酮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加味芍药甘草汤。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临床疗效、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巴氏指数(MBI)、小脑后下动脉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①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38%、72.41%,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治疗后BBS评分、MBI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③两组治疗后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脉动指数(PI)、阻力反指数(RI)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④两组治疗后HAMA、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⑤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加味芍药甘草汤合枸橼酸坦度螺酮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小脑后下动脉TCD水平以及焦虑、抑郁情绪,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加味芍药甘草汤;枸橼酸坦度螺酮;临床研究
5
|
18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41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补肾活血方治疗卵巢早衰的临床观察及其对ANA-ACA-AOA通路的影响
董亚兰,董莉
2020, 54(8): 61-6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8.011
摘要: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治疗卵巢早衰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患者相关免疫抗体的影响。 方法:纳入82例卵巢早衰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每组41例。中药组给予补肾活血方口服,西药组给予口服戊酸雌二醇片结合醋酸甲羟孕酮片序贯疗法治疗,两组治疗周期均为6个月。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检测患者的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
2
)、催乳素(PRL)、孕酮(P)、睾酮(T)、抗苗勒氏管激素(AMH)、抗核抗体(ANA)、抗心磷脂抗体(ACA)、抗卵巢抗体(AOA)水平;采用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子宫体积、卵巢体积及两侧卵巢基质内血流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阻力指数(RI)。 结果:治疗过程中,中药组剔除或脱落4例、西药组剔除2例,最终中药组37例、西药组39例纳入统计分析。①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且中药组患者的评分低于西药组(P<0.01)。②治疗后,中药组患者的FSH水平及FSH/LH比值明显降低(P<0.05),西药组患者的FSH水平亦降低(P<0.05);两组患者的各项性激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MH水平均升高(P<0.05),ANA、AOA水平均降低(P<0.05),且中药组患者的AMH水平高于西药组、ANA水平低于西药组(P<0.05)。④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卵巢体积及卵巢血流PSV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中药组患者的RI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中药组患者的RI低于西药组(P<0.05)。 结论:补肾活血方能有效改善卵巢早衰患者的中医证候,下调患者的FSH水平及FSH/LH比值,上调AMH水平,调节ANA-ACA-AOA通路,从而平衡患者的生殖内分泌轴,减缓卵巢颗粒细胞及卵泡的损伤,缓解卵巢早衰。  
关键词:卵巢早衰;中医药疗法;补肾活血方;ANA-ACA-AOA通路
5
|
41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45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中西医结合促排卵治疗肾精不足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临床观察
许华云,高晓红,王国增
2020, 54(8): 66-7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8.007
摘要:目的:观察育肾通络颗粒联合氯米芬促排卵治疗肾精不足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62例肾精不足型PCOS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患者均在月经周期或孕酮撤退性出血第5天开始口服枸橼酸氯米芬片,连服5 d;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于经净后予育肾通络颗粒口服,对照组患者予育肾通络颗粒模拟剂口服,直至排卵期。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经周期。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情况及中医证候积分,通过阴道超声监测患者的排卵情况和排卵期子宫内膜厚度,比较两组未妊娠患者治疗前后的睾酮(T)、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水平及LH/FSH比值。 结果:① 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8%和90.3%,两组临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②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排卵率分别为91.5%和75.9%,治疗组患者的排卵率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患者的妊娠率为54.8%,对照组患者的妊娠率为35.5%,两组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⑤在治疗的第1、第2、第3月经周期中,治疗组患者的排卵期子宫内膜厚度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厚(P<0.01)。⑥治疗后,两组未妊娠患者的T、LH水平及LH/FSH比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LH/FSH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育肾通络颗粒联合氯米芬治疗肾精不足型PCOS不孕症具有协同作用,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排卵率,改善中医证候,增加子宫内膜厚度,改善性激素水平,其总体临床疗效优于单用氯米芬治疗。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育肾通络颗粒;氯米芬;中西医结合
5
|
33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44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实验研究
粉防己碱调控miR-21表达抑制卵巢癌上皮间质转化的实验研究
王永玲,贾秀改,朱洁,田苗,欧蕾
2020, 54(8): 71-76.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8.008
摘要:目的:研究粉防己碱(TET)调控miR-21表达抑制卵巢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作用。 方法:以人卵巢癌细胞(A2780细胞)、人卵巢透明癌细胞(ES-2细胞)和正常人卵巢上皮细胞(IOSE80细胞)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测定0、1.0、2.0、5.0、10.0、20.0 μmol/L的TET对上述3种细胞增殖的影响。实验分为IOSE80细胞对照组、A2780细胞对照组、ES-2细胞对照组、A2780细胞TET组、ES-2细胞TET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qPCR)测定各组细胞miR-21表达水平;迁移实验和侵袭实验考察TET对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各组细胞GSK3β、p-GSK3β、β-catenin、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TET浓度在1.0~20.0 μmol/L时,A2780细胞和ES-2细胞存活率随着TET浓度的增加显著降低(P<0.05);为减少TET药物对细胞的毒性,采用TET对A2780细胞和ES-2细胞的处理浓度分别为5.0 μmol/L和3.0 μmol/L进行后续实验。②与IOSE80细胞组相比,A2780细胞对照组和ES-2细胞对照组miR-2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A2780细胞对照组和ES-2细胞对照组相比,A2780细胞5.0 μmol/L TET组和ES-2细胞3.0 μmol/L TET组miR-21表达水平、迁移能力、侵袭能力、GSK3蛋白磷酸化水平、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N-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 结论:TET可能通过下调miR-21表达水平,从而阻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卵巢癌EMT。  
关键词:卵巢癌;粉防己碱;上皮间质转化;miR-21
5
|
15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48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洋甘菊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及其抗氧化作用研究
马红梅,王莹,兰卫
2020, 54(8): 77-82.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8.009
摘要:目的:探讨洋甘菊醇提物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2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的影响,测定洋甘菊各提取物对正常小鼠抗氧化及其体外抗氧化能力。 方法:洋甘菊经乙醇回流提取得其醇提物(CT);洋甘菊经水煎提取得其水提物(ST);洋甘菊醇提物经大孔树脂纯化后得洋甘菊总黄酮(HT)。采用高糖高脂饲料联合STZ法建立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灌胃给予高、中、低剂量醇提物,两周后检测小鼠给药前后血糖值变化和葡萄糖耐量。采用正常小鼠进行抗氧化实验,分别灌胃给予高、中、低剂量的ST、CT、HT,21 d后检测小鼠血清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测定洋甘菊醇提物对各类自由基清除率,评价洋甘菊醇提物的体外抗氧化能力。 结果:2型糖尿病模型小鼠经CT干预两周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盐酸二甲双胍及CT高、中剂量组空腹血糖值均显著降低(P<0.01,P<0.05);糖耐量实验中,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盐酸二甲双胍组、CT高中剂量组在各时间点均可显著性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值(P<0.01,P<0.05);在抗氧化实验中,与正常组比较,CT及HT各剂量组均可使小鼠血清中SOD、GSH-PX显著升高,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P<0.05);在体外抗氧化实验中,洋甘菊醇提物在浓度为1.0 mg/mL时,显示对DPPH·和O-
2
·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对·OH清除作用不明显。 结论:洋甘菊提取物具有较好的降血糖作用和抗氧化作用。  
关键词:2型糖尿病;洋甘菊提取物;降血糖;抗氧化
7
|
64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47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综述
基于自噬调节评价中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车琳琳,曹明明,董婉茹,李冀
2020, 54(8): 83-88.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8.010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以少饮酒或不饮酒患者肝脏脂肪积累过多为特征的疾病。自噬是一种进化保守的细胞内降解功能,对肝内稳态有重要意义,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NAFLD的发生发展。本文基于自噬调节,从中药复方、中药粗提取物、中药有效成分三方面综述其治疗NAFLD的作用机制,发现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肝细胞自噬,抑制肝脏脂肪变性及NAFLD病情的发生发展,认为中药诱导肝细胞自噬可能是NAFLD的一种新的治疗策略。最后,指出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和中医药学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希望为未来NAFLD的创新药物研究和治疗药物开发提供信息。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噬;中药复方;中药提取物;中药有效成分;综述
5
|
29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51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Zinc-ZIP8-MTF1信号通路调控骨性关节炎发生、发展及中医药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熊振飞,汤样华,李金龙,唐德志
2020, 54(8): 89-93.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8.012
摘要:综述锌离子-锌离子转运蛋白8-金属调节转录因子1(Zinc-ZIP8-MTF1)信号通路调控骨性关节炎发生发展及中医药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Zn
2+
稳态、锌转运蛋白以及锌离子依赖性转录因子与软骨损伤密切相关,Zinc-ZIP8-MTF1信号通路可调控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目前中医药领域的相关研究局限于对Zn
2+
水平的调控,未涉及对ZIP8和MTF1的影响,因此研究中医药对Zinc-ZIP8-MTF1信号通路的影响对治疗骨性关节炎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骨性关节炎;Zinc-ZIP8-MTF1信号通路;基质金属蛋白酶;中医药疗法;综述
5
|
23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50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党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谢琦,程雪梅,胡芳弟,王长虹
2020, 54(8): 94-104.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8.013
摘要:桔梗科植物党参是我国常用的药食两用补益类中药,主要含有生物碱、炔类、萜类、黄酮类、糖类等化学成分,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等具有药理作用。现对党参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控制研究进行综述,为党参属植物资源的临床应用、日常生活保健产品开发提供依据。  
关键词:党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质量控制;综述
46
|
898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53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