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编委会
编辑政策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在线期刊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重点专题
特色专栏
过刊浏览
出版申明
出版伦理规范
开放获取申明
投稿指南
投稿须知总则
版权转让协议
投稿模板
图表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规范要求
同行评审
稿件处理流程
审稿须知
审稿专家
下载中心
最新刊期
2020
年
第
5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新冠肺炎专栏
从调节免疫力谈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王忆勤,郝一鸣
2020, 54(5): 1-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5.097
摘要:从中医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防治大法,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指导原则,以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核心内涵3个方面阐释中医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力来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作用及意义。认为中医药可有效防治该疫病归因于其独具特色的“正气”理论,这一学术思想与现代免疫学的内涵有异曲同工之处。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中医药疗法;防治;免疫
7
|
341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43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论《内经》“肺风”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的启示
金珏,陈晓
2020, 54(5): 6-1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5.089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途径、发病情况、主症表现等有“风”的特点,且与《内经》中的“肺风”相似。通过对“肺风”的深入研究,认为治疗“肺风”的方剂独活散、麻黄续命汤可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参考用方。以古探今,“肺风”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启示有二:脏虚为本,风邪为标,间者并行,甚者独行;从风论治,散邪祛风,振奋阳气,内外兼顾。  
关键词:《内经》;肺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独活散;麻黄续命汤
5
|
144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42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从李杲脾胃论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证治
王睿清,孙博云,邵家东,林江,胡鸿毅
2020, 54(5): 11-14.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5.093
摘要:基于李杲脾胃理论探讨从脾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理法基础。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位虽在肺,但脾虚湿盛为其致病的重要病理基础,虚证治疗时须以补中益气、升提清阳、苦温燥湿为主,少佐清热利湿之品。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脾虚湿盛;补中益气;扶正;李杲;《脾胃论》
6
|
146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40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重大疫情对神的影响及调神干预“四策”——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例
莫慧,王挺,皮璐,何苗,林立宇,陈珑,文燕,秦永菊,余婉蓉,周跃芳
2020, 54(5): 15-18.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5.090
摘要:重大疫情背景下个体受疠气与情志内伤影响,导致神异常,具体表现为形失调、神失和。调神干预包括“四策”,即言(疏导)、情(相胜、转移)、精(转改、平和)、形(导引、放松),可根据人群体质特点和接触疫毒程度差异酌情选用。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形神医学;中医心理;情志
5
|
79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38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从“毒损肺络”探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机及诊疗思路
薛艳,张炜,张兴,徐贵华,张一乐,许嘉慧
2020, 54(5): 19-23.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5.088
摘要: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病及临床表现特点,认为其病位主要在肺络,核心病机为毒损肺络;治当尽早化湿毒、解热毒、祛瘀毒以通肺络;危重期应芳香开窍通络,注意开闭固脱、化瘀通络;恢复期应通补肺络、清彻余邪;围绕“解毒通络”综合辨证施治,能有效减轻临床症状,避免病情向危重症进展,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毒损肺络;肺络;解毒通络;中医药疗法
5
|
159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36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机械通气患者的肺康复策略
徐诚,成颜琦,唐凌,李少滨,吴银根,方泓
2020, 54(5): 24-27.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5.092
摘要:结合国内外中西医肺康复的研究成果,探讨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机械通气患者的肺康复策略。机械通气是治疗重型/危重型肺炎必不可少的支持手段,但可能引起呼吸肌无力,导致痰液排泄障碍,进而影响预后。对于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机械通气患者而言,及早采取必要的中西医肺康复干预措施意义重大,不仅有助于缓解呼吸困难症状,而且可缩短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重型;危重型;肺康复
5
|
159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35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中医传统功法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中的应用探讨
郭光昕,曹奔,朱清广,张帅攀,周鑫,吕智桢,吴志伟,徐善达,孔令军,孙武权,程艳彬,房敏
2020, 54(5): 28-31.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5.099
摘要:通过梳理中医传统功法在调节机体免疫、改善心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纠正不良情绪、促进肺功能康复等方面的研究概况,认为应将中医传统功法尽早地运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临床工作中,以充分发挥中医非药物疗法的特色与优势,进而为中西医结合防控疫情提供帮助。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非药物疗法;功法;心肺功能;免疫;肺功能康复;辅助治疗
6
|
211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32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基于分型数据挖掘的中医药防治非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组方用药规律探析
成颜琦,陈希,吴雨沁,孙鼎,喻晓,李少滨,邹璐,吴银根,方泓
2020, 54(5): 32-39.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5.098
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与总结国家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医药管理局(或医药卫生管理机构)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防治方案中,以中医药方剂防治非危重型(轻型、普通型、重型)新冠肺炎的组方用药规律。 方法:收集国家及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所发布的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中的处方,将其作为数据源,通过筛选后建立方剂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集成的频次分析、关联规则Apriori 算法及复杂系统熵聚类等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对核心药物及其性味归经、用药模式和新处方等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①对最终筛选出的149首方剂、涉及的146味中药进行分析,发现其中使用频次的前7位药物分别是甘草、苦杏仁、麻黄、陈皮、石膏、苍术、藿香,药味以苦味为主,药性以温性居多,归经主入肺,其次为脾、胃和心经。②关联规则初步分析,将药对频次由高到低排序,前3位分别是“苦杏仁,麻黄”“甘草,苦杏仁”“石膏,苦杏仁”。③关联系数0.040以上的药对有11个,如“麻黄-赤芍”“麻黄-白术”“麻黄-人参”等。④分型处方规律分析得出,轻型处方以三拗汤为核心,合用了藿香正气散、达原饮与防风通圣散等;普通型处方合用了麻杏石甘汤、达原饮与银翘散等;重型处方相当于麻杏石甘汤、宣白承气汤与四逆汤类的救心方剂合用。⑤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演化出14组含3~4味核心药物的组合,如“葶苈子-桃仁-白术”“葶苈子-大黄-白术”“连翘-金银花-芦根”;以及7个新处方,如“葶苈子-桃仁-白术-赤芍-瓜蒌”“苦杏仁-黄芪-桃仁-麻黄-石膏”“陈皮-半夏-藿香-茯苓-大黄-石膏-瓜蒌”。 结论:目前各地新冠肺炎中医诊疗方案推荐处方中的用药法则以化痰止咳平喘、解表理气、清热化湿、补气等为重,治肺为关键,兼顾脾胃;治疗期三型的组方用药规律分别为轻型组方重解表化湿,普通型组方重表里双解、祛湿清热,重型组方重泻热攻里、益气回阳。统计分析结果与专家共识基本吻合,也发现了一些新的具有潜在临床价值的组方用药规律,可为临床治疗及新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处方用药规律;中药;数据挖掘;关联规则;聚类算法
5
|
191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30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30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回顾性分析及抗疫强身功运动处方的临床应用方案
方磊,朱清广,程伟,占超,方晓明,郭超阳,李振瑞,姚斐,房敏
2020, 54(5): 40-4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5.095
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308例湖北黄石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病例的临床特征,结合中医传统功法的核心要素和研究证据,形成安全有效、简单易学的抗疫强身功临床应用方案。 方法:收集湖北省黄石市中医医院2020年1月25日至2020年2月20日期间收治的308例新冠肺炎病例的出入院病历资料(分类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四大类),分析统计各类型病例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及治疗方案。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入院体征、病情程度、中医辨证分型、主要临床症状、症状好转时间、症状出院遗留情况、肺部CT变化情况、治疗转归等。 结果:①入院时普通型和轻型患者合计所占比例达到61%,而且随着重型患者的不断康复,普通型和轻型病例占比进一步增加;随着轻型到危重型病情的加重,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不断延长。②危重型死亡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4.1岁,与重型死亡年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危重型死亡患者的年龄普遍偏大(P<0.05),且病情进展迅速,平均住院时间9.2 d后死亡;死亡病例均为重型、危重型的患者,此类患者确诊前均有基础疾病。③本研究中308例患者的病死率达5.19%,高于国家疾控中心统计的全国平均病死率3.83%;危重型的病死率为57.14%,重型的病死率为4.82%;轻型与普通型的病死例数为0、无病情转为重型者,重型中有4例转为危重型后死亡。④308例患者的中医证型以寒湿郁肺型为主,占比达82%;同时还有国家卫生健康委版诊疗方案中未提到的风热犯肺型占13%,湿邪郁肺型占5%。⑤咳嗽、发热、胸闷和乏力是最主要、最多见症状;其中发热和腹泻相对好转更快、持续时间更短,且出院症状遗留少;咳嗽、胸闷和乏力好转所需的时间更长,且出院症状遗留更多见,尤其咳嗽的出院遗留比例最高,与其他症状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典型病例治疗后肺部CT示感染灶范围稍缩小、密度减低,但双肺仍呈磨玻璃样改变,提示患者后期肺功能会降低,会有胸闷和呼吸困难的症状遗留问题。⑦在回顾古代文献和现代中医功法文献证据的基础上,结合湖北地区新冠肺炎病例临床特点,可从普通型、轻型和出院居家患者的角度设计功法运动处方。 结论:基于湖北地区新冠肺炎病例临床特征,从中医传统功法中设计出的有针对性的抗疫强身功,有望缓解新冠肺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尤其咳嗽、胸闷、乏力等常见的出院遗留症状,进而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回顾性研究;中医功法;运动处方;康复治疗
16
|
406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28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66例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患者中医临床特征分析
薛鸿浩,张惠勇,鹿振辉,陆城华,郭晓燕,张晔敏,毕蓉蓉,徐向前,孙朔
2020, 54(5): 46-49.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5.096
摘要:目的:分析上海地区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方法:纳入曾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救治的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患者66例,于患者出院后24 h内完成数据收集,包括基本特征(性别、年龄、既往史、吸烟史、流行病学资料、住院期间的用药情况)、中医证候信息、舌象特征、病程,并依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进行分析辨证。 结果:①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小便短黄、口渴、汗出、口苦、乏力、胸闷气短;舌象特征以红舌与黯红舌为主(77.3%),腻苔多见(53.0%);气阴两虚型患者占比81.8%,肺脾气虚型患者占比18.2%。②气阴两虚型患者中夹湿热证者20例(占比37.0%),肺脾气虚型患者中夹痰湿证者10例(占比83.3%),肺脾气虚型患者夹湿证发生率高于气阴两虚型患者(P<0.05)。③气阴两虚型患者病程长于肺脾气虚型(P<0.05),而是否兼夹湿证与患者的病程无明显相关(P>0.05)。 结论:气阴两虚为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的主要证型且病程较长,肺脾气虚型患者更易夹湿。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普通型;恢复期;中医证候;气阴两虚;肺脾气虚
5
|
257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25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从肺疫论治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验案2则
周扬,刘莉,姜兴俊
2020, 54(5): 50-53.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5.094
摘要:结合肺疫高热、肺疫暴咳2则验案,介绍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临证思路及辨证、用药方法。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从肺疫论治,对于重型患者应尽早给予中药干预;辨证既要遵循三因制宜原则,又应纳入并重视西医检查结果。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重型;肺疫;高热;暴咳;病案
6
|
99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24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中西医结合诊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几点思考
罗丹,张海明,于兆民,梁波,梁凤霞,陈瑞
2020, 54(5): 54-57.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4.005
摘要:结合病案1则,探讨中西医结合诊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几个共性问题。认为本病患者除呼吸道表现外,消化道症状同样较为突出。早期诊断及治疗评价将肺部CT检查和病毒核酸检查综合分析;中期着重毒痰瘀,用药防肝损;晚期应肺肠同治;恢复期多健脾益肺,活血化瘀。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中西医结合疗法;病案;临床体会
5
|
134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22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基于“因虚致郁”理论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张雯雯,孙劲晖
2020, 54(5): 66-68.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5.003
摘要:基于“因虚致郁”理论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诊治思路。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以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因虚致郁”为病机之要,气郁导致痰湿阻络为病机变化的转折点,痰气郁阻、瘀血阻络终致疾病迁延不愈。临证时紧扣“因虚致郁”,重发病之源,遣方用药时以平补脾胃为先,清化湿浊、通降行气、缓消瘀积为用;晓治病之则,扶正以祛邪,祛邪而不伤正。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因虚致郁;气机郁滞;痰湿内蕴;瘀血阻络;中医药疗法
5
|
29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21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杏林漫道
鲜山豆根干燥加工炮制方法实践及探讨
周沁阳,马克坚,赵景云,龙江兰,何元凯,宋娜丽,曹玺
2020, 54(5): 58-6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5.001
摘要:山豆根在《中国药典》中记载为“有毒”。文献报道其毒性成分主要为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苦参碱毒性大于氧化苦参碱。通过对其干燥加工炮制方法及用法与毒性关系进行回顾性研究,提出直接用鲜山豆根切制饮片的思路并进行实践。鲜山豆根采挖后快速清洗,快速晾干表面水分,快速横切成5 mm厚片,快速干燥,其后检测发现苦参碱含量为0.031%,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控制和减少苦参碱含量以降低毒性的作用。  
关键词:山豆根;鲜切晒干;苦参碱;氧化苦参碱;中药毒性
5
|
28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19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学科新探
基于数据挖掘的田建辉治疗妇科癌用药规律研究
杨美清,刘海涛,杨蕴,罗斌,冯解语,田建辉
2020, 54(5): 61-6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5.002
摘要: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研究田建辉主任治疗妇科癌的用药规律。 方法:收集整理田建辉主任治疗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频次分析、关联规则、熵聚类分析法挖掘处方中相关的核心药物组合及隐匿于处方中的药物配伍规律。 结果:①本研究共纳入307例病例,其中宫颈癌患者157例,卵巢癌患者10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50例;共纳入处方1 133首,涉及药物325种。②使用频次在350次以上的药物有19种,其归经以肝、脾及肾经为主(占所有药物的52.2%);药物功效分类中清热药占29.6%,补虚药占21.5%,利水渗湿药占9.7%,消食药占6.8%,活血化瘀药占5.0%。③基于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出由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生黄芪、菟丝子、蜀羊泉、土茯苓、龙葵、莪术、黄柏、败酱草、鸡内金、稻芽、酸枣仁、大枣、炙甘草19味补益肝肾、解毒抗癌、顾护心脾药物组合而成的核心处方。④基于熵聚类分析,得出包含3~4味药物的核心组合40个;在此基础上进行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出8个新处方。 结论:田建辉主任治疗妇科癌重在从肝肾论治,核心组方以补益肝肾、攻毒抗癌、顾护脾胃及养心安神为主。  
关键词:妇科癌;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数据挖掘;用药规律;田建辉
5
|
40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17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经方纵横
崔云运用当归芍药散辨治男科病经验
刘庆华,崔云,郑军状,李培轮,方腾铎,方跃坤,冯奕,殷一红,毛丹旦
2020, 54(5): 69-72.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5.004
摘要:探析崔云教授运用当归芍药散治疗男科疾病的临证经验。认为男科疾病的主要病机不离气血失和,以湿、浊、痰、瘀、毒为主要病理产物,治疗多基于肝肾同源、肝脾失和、脾肾互资等理论,运用宏观辨证、微观辨“精”之模式,选取当归芍药散辨证论治。  
关键词:男科病;精索静脉曲张致不育;慢性附睾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当归芍药散;名医经验;崔云
5
|
34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44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医理求真
探讨古代中药的药理认识与传承
魏小云,刘琼,李悦,魏士雄
2020, 54(5): 73-76.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5.005
摘要:从司岁备物、得天地精,同气相求、气味入经,以形为治、因形求理,取类比象、以类相别,炮制配伍、去性为用,实践来源、以明药理等6个方面,探究古代中药的药理认识与传承。  
关键词:传统药理;中药认识;用药规律;现代药理研究
5
|
41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15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临床试验
不同手术时机联合顾氏熏洗、贴敷法治疗嵌顿痔的临床研究
周昊,董青军,姚一博,易进,梁宏涛,王琛,曹永清
2020, 54(5): 77-8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5.006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时机联合顾氏熏洗、贴敷法治疗嵌顿痔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70例嵌顿痔患者随机分为急诊手术组(35例)和择期手术组(35例)。急诊手术组患者在入院当天或次日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联合外痔剥离术,术后予顾氏外科丹卿方熏洗、消痔膏贴敷21 d;择期手术组予顾氏外科丹卿方熏洗、消痔膏贴敷3~7 d后行手术治疗,术后继续予顾氏外科熏洗、贴敷法治疗21 d。观察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比较两组术后主要症状和体征(疼痛、水肿、渗出、出血)、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情况。 结果:①=1\*GB3试验期间,两组各脱落1例、剔除1例,最终完成试验者66例,每组33例。②=2\*GB3术后1 d、3 d、7 d组间比较,择期手术组VAS疼痛评分低于急诊手术组(P<0.05),水肿程度轻于急诊手术组(P<0.05);术后3 d组间比较,择期手术组出血量少于急诊手术组(P<0.05)。③=3\*GB3择期手术组住院时间长于急诊手术组(P<0.05);两组术后渗出量、生活质量评分、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4\*GB3试验期间,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为减少术后初期的相关并发症(疼痛、出血、水肿),宜选取择期手术治疗嵌顿痔。  
关键词:嵌顿痔;手术时机;急诊手术;择期手术;熏洗;贴敷;顾氏外科
5
|
15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13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实验研究
基于JAK2/STAT3信号通路探讨大黄素保护AR42J胰腺腺泡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
杨小芳,宋雅楠,游丽娇,耿欢,孙芳园,雷鸣
2020, 54(5): 81-86.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5.007
摘要:目的:基于JAK2/STAT3信号通路探讨大黄素保护AR42J胰腺腺泡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 方法:将AR42J细胞以1×10
5
/mL铺于6孔板,分为对照组、雨蛙素组(雨蛙素10-8 mol/L)、大黄素组(终浓度0.25、0.5、1.0mg/L),通过碘-淀粉比色法淀粉酶(AMS)试剂盒测定细胞上清淀粉酶活力水平,确定雨蛙素刺激AR42J胰腺腺泡细胞损伤的收样时间;ELISA法检测TNF-α活力;Western blot法分析JAK2/STAT3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雨蛙素组中的AMS、TNF-α、JAK2/STAT3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雨蛙素组比较,大黄素各干预组可显著降低雨蛙素诱导的胰腺腺泡细胞损伤的淀粉酶活力、TNF-α含量、JAK2和STAT3的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大黄素0.5、1.0 mg/L干预组的作用优于0.25 mg/L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大黄素能够减轻雨蛙素诱导的胰腺腺泡细胞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JAK2/STAT3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大黄素;AR42J细胞;JAK2/STAT3信号通路;细胞损伤
5
|
33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12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基于PKC/P2X3通路探讨正天丸对偏头痛大鼠的保护作用
邢娟,范崇桂,沈雷,白方会
2020, 54(5): 87-92.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5.008
摘要:目的:探讨正天丸对偏头痛大鼠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0.9%NaCl溶液)、模型组(0.9%NaCl溶液)、正天丸组(1.62 g/kg)、蛋白激酶C(PKC)激动剂组(2 mg/kg TPPB)、正天丸+TPPB组(1.62 g/kg正天丸+2 mg/kg TPPB),每组12只,采用硝酸甘油注射法制备偏头痛大鼠模型,造模后观察大鼠耳红出现、消失的时间以及不同时间段内爬笼、抓头次数;HE染色观察脑组织神经细胞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ɑ、IL-6、嗜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INC-1) 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脑组织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5-羟色胺(5-HT)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PKC、P2X3蛋白表达。 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0~45 min、45~75 min、75~120 min内挠头及爬笼次数增加,血清TNF-α、IL-6、CINC-1水平升高,脑组织CGRP水平升高,5-HT水平降低,PKC、P2X3蛋白表达升高(P<0.05)。②与模型组比较,正天丸组挠头及爬笼次数均显著减少,耳红出现时间显著延长,耳红消失时间显著缩短,TNF-α、IL-6、CINC-1水平降低,CGRP水平降低,5-HT水平升高,PKC、P2X3蛋白表达降低(P<0.05);TPPB 组挠头及爬笼次数增加,耳红出现时间显著缩短,耳红消失时间显著延长,血清TNF-α、IL-6、CINC-1水平升高,脑组织CGRP水平升高,5-HT水平降低,PKC、P2X3蛋白表达升高(P<0.05);正天丸+TPPB组挠头及爬笼次数、耳红消失时间、血清TNF-α、IL-6、CINC-1水平、脑组织CGRP水平、PKC、P2X3蛋白低于TPPB组,5-HT水平、耳红出现时间高于TPPB组(P<0.05)。 结论:正天丸可缓解偏头痛大鼠神经细胞损伤,缓解头痛,其可能是通过抑制PKC/P2X3通路实现的。  
关键词:正天丸;偏头痛;大鼠;神经细胞;蛋白激酶C;嘌呤受体
5
|
24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10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温阳散瘀平喘方对哮喘模型小鼠p65、STAT6蛋白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蒋沈华,白莉,李利清,朴香,武明云,虞坚尔
2020, 54(5): 93-97.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5.009
摘要:目的:探讨温阳散瘀平喘方对哮喘模型小鼠核因子κ-B(NF-κB)p65、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STAT6)及相关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将40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地塞米松组、温阳散瘀平喘方组,每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小鼠外,其余各组建立哮喘模型,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应药物干预。28 d后取材,HE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法测定IL-4、IL-13、IFN-γ与IgE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p65、STAT6蛋白含量。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哮喘模型组IL-4、IL-13水平与p65、STAT6含量明显升高(P<0.01),IFN-γ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哮喘模型组比较,地塞米松组及温阳散瘀平喘方组IL-4、IL-13水平,地塞米松组p65、STAT6,温阳散瘀平喘方组STAT6含量显著降低(P<0.01),地塞米松组及温阳散瘀平喘方组IFN-γ水平显著升高(P<0.01),温阳散瘀平喘方组p65含量降低(P<0.05);与地塞米松组比较,温阳散瘀平喘方组IL-4水平升高(P<0.05),IL-13水平显著升高(P<0.01),IFN-γ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地塞米松组及温阳散瘀平喘方组p65、STAT6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温阳散瘀平喘方可以降低肺组织内p65、STAT6蛋白含量,进而影响肺内炎症因子IL-4、IL-13、IFN-γ分泌;温阳散瘀平喘方可能是通过调节NF-κB、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JAK/STAT)信号通路,缓解哮喘模型小鼠的气道炎症。  
关键词:哮喘;温阳散瘀平喘方;NF-κB;JAK/STAT;Th细胞因子;小鼠;气道炎症
5
|
25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08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的机制与临床研究进展
李少帅,张宏军
2020, 54(5): 98-101.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5.010
摘要:腰椎间盘突出(LDH)是临床常见病,可采用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方法。由于手术过程中存在麻醉及硬膜撕裂等风险,故临床应首选保守治疗。为临床保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对LDH后重吸收的机制及相关临床研究进行综述。LDH后重吸收的机制与血管化因素、自身免疫、炎性反应、组织脱水、细胞凋亡等均密切相关;临床中,患者的椎间盘重吸收程度与其年龄、性别、病程等相关,同时与突出物的大小、类型及后纵韧带、Modic改变、“牛眼征”等因素相关;在治疗上,应发挥保守治疗促进LDH后重吸收的优势,采用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相互结合、现代物理因子治疗与传统中医治疗相互补充。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椎间盘重吸收;机制;保守治疗;综述
5
|
75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07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