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4 58 7

      人工智能与中医药前沿研究专栏

    • 刘丽莉,李明,罗晓兰,祖亮华,何宇浩,杨琦,朱邦贤
      2024, 58(7): 1-6. DOI: 10.16305/j.1007-1334.2024.2311017
      摘要:目的对国内外近20年来发表的涉及自然语言处理(NLP)智能技术应用于中医术语识别或标注方面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与评价,探讨NLP智能技术在中医术语标准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方法检索收集2003年1月至2023年10月期间,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及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采用Excel vba、Gephi、PyCharm等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工具,应用频数统计、Apriori关联分析、词云统计等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相关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①经筛选,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共442篇,其中中文文献320篇、英文文献122篇。②2016年以后,相关发文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③发文国家主要集中在中国。④中文文献中硕博士学位论文比重较大,其中发文量最高的是北京交通大学。⑤中文文献发文机构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发文量最高;英文文献发文机构以北京科技大学发文量最高;中医机构与计算机相关机构合作频繁。⑥基于BERT的命名实体识别算法在中医术语研究中的应用效果最为显著。⑦中医文献类的数据占比较大。结论基于NLP智能技术的中医术语标准化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现有研究表现出技术应用的多样性,但缺乏系统性。鉴于NLP智能技术在中医术语识别和标注方面的潜力,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加强,以期实现中医术语标准研究的系统化、智能化与广泛应用。  
      关键词: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识别;中医术语;中医标准化;文献计量学   
      0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392392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04

      创新中药与经典名方专栏

    • 李睿,范艺龄,石霞,孔金莉,张金枝,卫裕晨,苗青
      2024, 58(7): 7-14. DOI: 10.16305/j.1007-1334.2024.2312091
      摘要:通过梳理华盖散的古今文献,从历史沿革、药物组成、方义考辨、基原与炮制、药物剂量、制法煎法用法、古籍与现代临床应用等7个方面进行详细考证和系统梳理,探究其历史沿革,明确关键信息,为经典名方华盖散的开发提供更详实的依据。  
      关键词:华盖散;经典名方;历史沿革;功效主治;文献考证   
      0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392400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04

      针灸疗效、机制与转化研究专栏

    • 侯铖宇,柳熠玲,谢桐欣,黄子夏,王蓓茹,刘艳中,王继勇
      2024, 58(7): 15-23. DOI: 10.16305/j.1007-1334.2024.2309073
      摘要:综述2015年至2023年针灸防治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对2015年至2023年针灸防治NSCLC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整合,分析发现,针灸有助于戒烟,能有效改善NSCLC患者生存状态,包括减轻癌性疼痛,缓解癌因性疲乏、抑郁焦虑、睡眠障碍,改善呼吸系统症状,延长生存期等;针灸还能改善NSCLC患者围手术期状态,增强围手术期免疫功能,减少术后炎症反应及术后并发症。此外,针灸对于改善放射治疗、化学疗法后毒副反应,如胃肠道不良反应、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皮肤毒副反应等也有较好的疗效。针灸防治NSCLC及其并发症的疗效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等免疫细胞水平、改善肿瘤微环境和调节相关信号通路等方面发挥作用。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针灸;癌性疼痛;免疫功能;生存质量;毒副反应;作用机制   
      2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392365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04

      学科新探

    • 邹晨,马言璐,高月求,张鑫
      2024, 58(7): 24-3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4.2308107
      摘要:目的分析白介素-15(IL-15)基因多态性与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疗效的关联性。方法将312例HBeAg阴性CHB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156例,两组均给予西医抗病毒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补肾健脾利湿颗粒,对照组加用补肾健脾利湿颗粒安慰剂,疗程为1年。比较两组的治疗应答率,观察血清IL-15水平的变化情况;挑选IL-15基因的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并进行基因分型,分析IL-15基因多态性与治疗应答的关联性。结果①最终完成试验者306例,其中治疗组155例、对照组151例。②两组治疗应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血清HBsAg水平降低、IL-15水平升高(P<0.05),对照组血清HBsAg水平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血清HBsAg、IL-15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后,两组治疗应答患者血清IL-15水平升高、无应答患者血清IL-15水平降低(P<0.05),治疗组应答患者血清IL-15水平高于治疗组无应答患者(P<0.05)。⑤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有5个SNPs与治疗应答有显著性关联证据,分别为rs6819823、rs2857261、rs10519612、rs10519613、rs1057972(P<0.05)。⑥治疗前,治疗组应答患者rs6819823 TT基因型血清IL-15水平低于GG基因型、rs2857261 AA基因型血清IL-15水平低于GG基因型、rs1057972 AA基因型患者血清IL-15水平低于TT基因型(P<0.05);治疗后,携带rs6819823、rs2857261、rs10519612、rs10519613、rs1057972最小等位基因的纯合子和杂合子患者血清中IL-15水平上升(P<0.05)。结论IL-15 基因遗传变异及IL-15表达水平变化与中西医结合治疗HBeAg阴性CHB的临床疗效存在关联。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白介素-15;单核苷酸多态性;免疫应答;补肾健脾利湿方;中西医结合疗法   
      2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392365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04
    • 王玉洁,林晨,王一凤,祝峻峰,王见义
      2024, 58(7): 31-39. DOI: 10.16305/j.1007-1334.2024.2403141
      摘要: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并结合细胞实验,探讨黄芩提取物黄芩苷对肝癌细胞Hepa1-6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促进肝癌细胞凋亡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①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等筛选黄芩苷的潜在化合物靶标;在人类基因综合数据库(Genecard)、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和药物治疗靶标数据库(TTD)中检索与肝癌的疾病靶点,将肝癌疾病靶点与黄芩苷化合物靶点整合,构建韦恩图及其蛋白质互作网络(PPI),以揭示黄芩苷治疗肝癌相关的关键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选择交互基因,并利用David数据库、Metascape数据库分别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阐明黄芩苷治疗肝癌的作用机制及相关通路。②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黄芩苷对Hepa1-6细胞活力的影响;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观察黄芩苷对Hepa1-6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的黄芩苷对肝癌细胞Hepa1-6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白介素-6(IL-6)/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B淋巴细胞瘤-2蛋白(Bcl-2)、Bcl-2关联X蛋白(Bax)的表达情况。结果基于网络药理学共鉴定出黄芩苷作用靶点527个,肝癌疾病靶点1 550个,双方交集靶点139个;综合网络药理学筛选结果选定Janus激酶(JAK)/STAT3信号通路作为研究通路。细胞实验表明,黄芩苷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等一系列恶性生物学行为,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黄芩苷可抑制肝癌细胞内IL-6/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调控Bcl-2、Bax的表达而促进肝癌细胞的凋亡。结论网络药理学结合细胞实验研究发现黄芩苷是治疗肝癌的潜在有效药物,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活动,显著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与其下调IL-6/STAT3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关键词:肝癌;黄芩苷;细胞凋亡;细胞迁移;网络药理学;中药研究;作用机制   
      2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392374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04

      临证承启

    • 谭旻劼,孟畑,陈红风
      2024, 58(7): 40-42. DOI: 10.16305/j.1007-1334.2024.2311065
      摘要:介绍陈红风教授运用膏方以扶正培本法治疗乳腺癌术后的经验。认为乳腺癌术后患者当从虚立论,在扶正同时佐以祛邪之品,在培本同时注重以平为期。膏方调治中提倡补而不滞,动静结合,在论治过程中重视从肝、脾、肾辨证,善调畅情志,寓祛邪于扶正之中。并附验案1则。  
      关键词:乳腺癌;术后;膏方;扶正培本;名医经验;中医药疗法   
      1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392392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04
    • 李嫣然,陈丽云
      2024, 58(7): 43-47. DOI: 10.16305/j.1007-1334.2024.2310024
      摘要:介绍国医大师严世芸教授运用补阳还五汤异病同治的临床验案。验案分别为脑梗死、慢性硬膜下血肿、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合并心力衰竭、心脏神经官能症、周围性面瘫、白癜风。认为6则验案疾病、症状虽不尽相同,但主要病机均为气虚血瘀,临证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之,疗效颇佳;体现了严教授异病同治、谨守病机的诊治原则,为拓宽补阳还五汤临床主治范围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异病同治;医案;经典名方;临床应用;名医经验   
      0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392396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04

      医理求真

    • 刘晓蕾,田丙坤
      2024, 58(7): 48-52. DOI: 10.16305/j.1007-1334.2024.2309027
      摘要:通过整理中医经典文献及论著,总结五脏痹证的病因、病位、证型。探讨《黄帝内经》中痹证与五脏痹证的关系及证治原则、《伤寒杂病论》理论体系下痹证六经传变规律及用药组方原则,并附以名家诊疗诸痹的思维方式和部分医著方解,为阴阳辨证和六经传变治疗五脏痹证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五脏痹证;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医药疗法;文献研究   
      2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392373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04

      临床试验

    • 余振杰,李慧,张亚亨,宋婷,俞菁鉴,杨涛,杨雪军
      2024, 58(7): 53-57. DOI: 10.16305/j.1007-1334.2024.2402054
      摘要:目的观察玉蚕颗粒联合氯沙坦钾片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90例气虚湿瘀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4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玉蚕颗粒、氯沙坦钾片,对照组加用玉蚕颗粒安慰剂、氯沙坦钾片,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尿蛋白-肌酐比值(UACR)以及实验室指标[血肌酐(Scr)、尿素氮(BUN)、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白介素-6(IL-6)]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①最终完成试验者治疗组、对照组各44例。②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9.55%、56.82%,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86.36%、72.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24 h尿蛋白定量、UACR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24 h尿蛋白定量、UACR低于对照组(P<0.05)。④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Scr、BUN、eGFR、TC、LDL、CRP、SAA、IL-6水平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Scr、TC、LDL、CRP、SAA、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⑤试验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玉蚕颗粒联合氯沙坦钾片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满意,可有效改善患者蛋白尿水平和机体炎症状态,延缓疾病进展,且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脏病;玉蚕颗粒;蛋白尿;中西医结合疗法;临床试验   
      1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392398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04

      实验研究

    • 崔艺萌,崔金刚,杜霄烨,徐静,陈瑜,张腾
      2024, 58(7): 58-64. DOI: 10.16305/j.1007-1334.2024.2401083
      摘要:目的探讨肉桂酸(CA)对病理性心肌肥大的干预作用,进一步探索其相关机制。方法①体内实验:采用主动脉缩窄(TAC)手术构建小鼠心肌肥大模型,将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假手术(Sham)组、模型(TAC)组、CA低剂量(CA-L)组及CA高剂量(CA-H)组。对造模4周后的各组小鼠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分析,评估CA干预对TAC小鼠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测算各组小鼠心脏质量指数,采用小麦胚芽凝集素(WGA)染色评估心肌肥大改变。②体外实验:采用苯肾上腺素(PE)诱导H9c2心肌细胞肥大模型,罗丹明-鬼笔环肽和心肌肥大标志物心房利钠肽(ANP)染色评估心肌细胞肥大改变。采用线粒体膜电位(JC-1)检测试剂盒、线粒体超氧化物指示剂(MitoSOX)荧光探针、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检测试剂盒和增强型三磷酸腺苷(ATP)检测试剂盒评估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结果①体内实验:经胸超声心动图分析、心脏质量指数分析和WGA染色结果表明,CA显著抑制TAC诱导的病理性心肌肥大(P<0.05)。②体外实验:罗丹明-鬼笔环肽和ANP染色结果表明,CA显著抑制PE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肥大(P<0.05);JC-1染色结果表明,CA显著抑制PE诱导的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损伤(P<0.05);MitoSOX荧光探针染色结果表明,CA显著抑制PE诱导心肌细胞线粒体氧化应激水平的增加(P<0.05);mPTP试剂盒分析结果表明,CA显著抑制PE诱导心肌细胞mPTP的开放(P<0.05);增强型ATP检测试剂盒分析结果表明,CA显著抑制PE诱导心肌细胞ATP含量的降低(P<0.05)。结论CA可有效减轻TAC诱导的病理性心肌肥大,其机制可能部分依赖于对心肌细胞肥大的直接拮抗作用和对线粒体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心力衰竭;病理性心肌肥大;肉桂酸;线粒体;氧化应激;小鼠模型;作用机制;中药研究   
      0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392375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04
    • 潘志强,谢海纳,曹琳娜,刘小美,卢文丽,贾冬威,彭佩克,方肇勤
      2024, 58(7): 65-76. DOI: 10.16305/j.1007-1334.2024.2309133
      摘要:目的利用RNA测序技术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模型大鼠下丘脑-垂体的转录组学特征及二仙汤的作用。方法以大鼠双侧卵巢切除术模拟围绝经期综合征雌激素骤然下降状态。4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取假手术组12只,其余36只大鼠双侧卵巢切除术后再随机分为双侧卵巢切除组、17β-雌二醇组、二仙汤组,每组12只。大鼠双侧卵巢切除术后第7天,17β-雌二醇组灌胃17β-雌二醇(0.1 mg·kg-1·d-1),二仙汤组灌胃二仙汤提取液(8 g·kg-1·d-1),每日灌胃1次,持续6周;假手术组与双侧卵巢切除组均灌胃等量的灭菌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雌二醇(E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与β-内啡肽(β-EP)含量。采用mRNA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下丘脑与垂体,根据FPKM值与edgeR算法筛选组间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并以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法验证下丘脑雌激素受体α(Esr1)与线粒体编码的NADH脱氢酶亚基4(Mt-nd4)、垂体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α(Camk2a)与甲状腺激素受体α(Thra)共4个差异表达基因。结果①与假手术组比较,双侧卵巢切除组大鼠血清E2与β-EP显著下降(P<0.05);与双侧卵巢切除组比较,二仙汤组E2与β-EP水平显著升高(P<0.05)。②大鼠下丘脑与垂体可检测基因数量均为30 957个。③与假手术组比较,双侧卵巢切除大鼠下丘脑上调基因135个、下调基因348个,垂体上调基因409个、下调基因82个。与双侧卵巢切除组比较,17β-雌二醇治疗后大鼠下丘脑上调基因126个、下调基因225个,垂体上调基因93个、下调基因273个;二仙汤治疗后大鼠下丘脑上调基因91个、下调基因92个,垂体上调基因390个、下调基因376个。④GO分析表明,下丘脑与垂体差异表达基因富集于细胞过程、生物学调控、代谢过程等。⑤KEGG呈现了下丘脑与垂体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前30个信号通路,其中二仙汤调节尼古丁成瘾、氮代谢、突触囊泡循环等信号通路。⑥RT-qPCR所验证的二仙汤显著调节的Esr1、Mt-nd4、Camk2a基因表达变化与转录测序结果一致。结论双侧卵巢切除大鼠下丘脑与垂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处于紊乱状态,17β-雌二醇侧重于调节下丘脑基因,二仙汤对垂体调节更广、更深。  
      关键词:围绝经期综合征;二仙汤;下丘脑;垂体;RNA测序;作用机制;中药研究   
      2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392392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04
    • 王敏丹,刘莉,崔夏莲,韦懿芯,张雯雯,陈秀萍,张芳,冯陈国
      2024, 58(7): 77-82. DOI: 10.16305/j.1007-1334.2024.2403056
      摘要:目的探究冬凌草甲素(ORI)对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细胞KYSE-150内谷胱甘肽代谢网络(GMN)中13个主要代谢物的影响,包括半胱氨酸(Cys)、高半胱氨酸(HCys)、谷胱甘肽(GSH)、甲硫氨酸(Met)、S-腺苷高半胱氨酸(SAH)、胱硫醚(Cysta)、甘氨酸(Gly)、谷氨酸(Glu)、谷氨酰胺(Gln)、谷氨酰半胱氨酸(GC)、半胱氨酰甘氨酸(CG)、O-乙酰丝氨酸(OAS)和丝氨酸(Ser)。方法首先,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ORI对人ESCC细胞KYSE-150活性的影响,以半抑制浓度(IC50)作为后续细胞培养的干预浓度。将KYSE-150细胞按照不同的培养时间分为0 h、12 h、24 h、36 h组,以0 h组作为对照(空白培养液),12 h、24 h、36 h组采用含ORI的培养液(12.5 μmol/L)对细胞进行相应时间的干预。然后,采用超声提取法提取细胞中的内容物,利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法直接检测ORI与GMN中巯基代谢物结合形成的缀合物,利用LC-MS结合化学衍生的方法检测13个目标GMN代谢物。最后,通过活性氧(ROS)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提取物中ROS水平。结果①ORI对人ESCC细胞KYSE-150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C50值为12.5 μmol/L。②与0 h组相比,ORI干预后的3组KYSE-150细胞内GMN中的大部分代谢物(CG、GSH、GC、Cly、Glu、SAH、Cys、OAS和Cysta),尤其是含巯基的代谢物(CG、GSH、GC和Cys),浓度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③在细胞提取物中检测到ORI与Cys、HCys、GSH这3个巯基内源性代谢物反应生成的缀合物。④ORI干预后KYSE-150细胞内ROS水平持续升高。结论ORI可能通过影响KYSE-150细胞内GMN中代谢物水平引起ROS的蓄积,进而降低细胞对抗脂质过氧化和氧化应激的能力。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冬凌草甲素;谷胱甘肽;活性氧;代谢组学;中药研究   
      2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392375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04

      综述

    • 廖文静,王国娟,郭敏,朱柰澄,申洋,余文燕
      2024, 58(7): 83-88. DOI: 10.16305/j.1007-1334.2024.2403048
      摘要: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目前其临床治疗手段中手术治疗占主要地位,但因其易复发及易侵袭转移,且常规治疗毒副作用较大等缺陷,治疗效果不佳。黄芩苷是从中药黄芩中提取出的重要有效成分,其生物活性显著,具有消炎、抗血栓形成、缓解哮喘、抗癌、降糖等药理学作用。通过梳理并总结相关文献,发现黄芩苷抗结直肠癌的药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调控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转移、分化等方面,为黄芩苷在结直肠癌预防及临床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结直肠癌;黄芩苷;肿瘤;中药药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392366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04
    • 陈易珠,李彩霞,刘梦君,刘福明
      2024, 58(7): 89-94. DOI: 10.16305/j.1007-1334.2024.2305058
      摘要:综述中医药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慢性心力衰竭可依据阳气虚弱、心血瘀阻、水饮内停的病机,采用中医药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研究显示,该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其机制主要与改善心肌纤维化及心室重构、调节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血流动力学障碍与心肌能量代谢、干预相关信号通路、缓解利尿剂抵抗等有关。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作用机制;中医药疗法;研究进展   
      2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392365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04
    • 刘晏东,邓强,陈博,檀盛,张彦军,李中锋,彭冉东
      2024, 58(7): 95-10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4.2311142
      摘要:综述白介素(IL)-1β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及中药干预的研究进展。IL-1β是一种促炎性细胞因子,其过度分泌可导致椎间盘发生炎症和结构破坏,促使椎间盘退变进一步发展。近年来研究表明,中药活性成分可靶向抑制多种椎间盘细胞内的IL-1β,从而起到保护椎间盘的作用。基于IL-1β的结构、功能及调节机制,探讨IL-1β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机制,并对相关中药的干预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白介素-1β;炎症作用;中医药疗法;研究进展   
      2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392365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0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