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4 58 11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际中医药临床标准工作委员会年会:中医药标准化专题

    • 李沛琦,李凡莲,蔡飞鸿,张宇宸,吴一凡,施嘉旎,李佳蔚,肖彬,杨华元
      2024, 58(11): 2-6. DOI: 10.16305/j.1007-1334.2024.z20240625008
      摘要:随着电刺激技术的发展,针灸学领域衍生出了电针疗法。该疗法可通过微电流刺激穴位起效,临床应用广泛,但缺乏相应的临床操作规范,进而影响其治疗效果、医疗安全及治疗结果的可重复性。鉴于此,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于2023年审议通过并发布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电针》,旨在规范电针操作,提升临床应用的标准化水平。探讨《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电针》的实际意义与价值,回顾研制过程,总结研制特点,分享研制体会。  
      关键词:电针;针灸;操作规范;临床应用;标准化;国际化   
      5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868331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07
    • 姚思梦,朱晓霞,张佳河,刘凤斌
      2024, 58(11): 7-12. DOI: 10.16305/j.1007-1334.2024.z20240630013
      摘要:目的研制脾气虚、脾湿热、脾虚湿热证客观量化中医辨证工具,为中医证候标准化及量化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和示例。方法以文献法、仓储法和精选法构建3个证型症状条目库,通过3轮德尔菲专家调查,对条目进行优化筛选,采用主客观联合赋权法对条目进行赋权,最后以医生辨证结果为金标准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根据约登指数确定各证型诊断阈值。结果根据文献研究共收集到337条脾气虚、脾湿热、脾虚湿热证中医证候相关症状条目,经过筛选优化后,脾气虚证包含纳差、倦怠乏力、完谷不化等10个核心因子;脾湿热证包含四肢沉重、烧心、口中黏腻等11个核心因子;脾虚湿热证包含倦怠乏力、四肢沉重、口中黏腻等9个核心因子。3个证型诊断阈值分别为10分、16.5分、12.5分。结论研制的脾气虚、脾湿热、脾虚湿热证自评诊断量表可辅助中医师临床辨证,同时为非中医学专业的人员提供可量化的中医辨证工具。  
      关键词:中医证候;标准化;脾气虚;脾湿热;脾虚湿热;辨证论治   
      4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868321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07
    • 谢秀丽,罗亚,李慧,卢传坚
      2024, 58(11): 13-2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4.2404081
      摘要:目的调查专家对寻常型银屑病肝气郁结证的证候诊断经验,筛选该证候的诊断指标,评价其重要性,形成本病证候诊断标准。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对全国32位专家进行4轮问卷调查,分析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及协调程度,第4轮根据权重将各诊断指标分为主症及次症,形成肝气郁结证诊断标准。结果基于文献研究,共有27个证候诊断备选条目进入备选条目池。根据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协调程度对各证候诊断指标进行筛选,形成诊断指标19个,经同类合并,形成主症3个、次症7个。专家认可度较高的诊断标准判断条件选项为2个。结论专家的积极程度和专业程度较高,意见可信度较高,且协调程度较高。经过4轮调查,形成寻常型银屑病肝气郁结证的诊断标准。  
      关键词:银屑病;中医证候;肝气郁结证;诊断标准;德尔菲法;中医标准化   
      4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870441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07
    • 杨帅,凌艺月,贾志山,李小茜,何建成,姚磊,曹雪滨
      2024, 58(11): 21-27. DOI: 10.16305/j.1007-1334.2024.z20240703003
      摘要:目的探索慢性心力衰竭(CHF)气虚血瘀证潜在亚组人群,为心力衰竭的中医精准辨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126例CHF气虚血瘀证患者的19种症状/体征指标和21种生化指标,利用R和Python软件进行K-mediods聚类算法分析,以轮廓系数确定最佳的聚类数目。组间比较,连续变量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类变量采用Pearson's chi-squared检验或者Fisher's exact检验。结果CHF气虚血瘀证患者被聚类为3组,组间比较发现,气喘、不寐、颈脉怒张、纳差、畏寒5个症状/体征以及NYHA分级、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红细胞比容、尿素氮4个临床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组人群整体各症状/体征发生频率和临床指标严重程度相对较低;第2组人群以颈脉怒张发生频率较其他组高为特征,且促甲状腺激素、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有偏高趋势,血小板有偏低的趋势;第3组人群以畏寒、纳差、不寐的发生率较其他组显著升高为特征,伴随尿素氮增高、红细胞比容降低。结论CHF气虚血瘀证潜在3种亚型,分别是气虚血瘀证本证型、气虚血瘀兼痰浊型、气虚血瘀兼阳虚型。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痰浊;阳虚;聚类算法;数据挖掘;辨证论治   
      5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868329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07
    • 李嘉慧,翁衡,张娈,景玉玉,谢润生,李慧
      2024, 58(11): 28-32. DOI: 10.16305/j.1007-1334.2024.z20240625006
      摘要:目的分析中医古籍中治疗偏头痛的中药外治方用药规律,为中药外治法治疗偏头痛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古籍文献中有关中药外治法治疗偏头痛的条文,提取并规范化处理方剂名称、中药组成、剂型、给药途径、起效时间等信息,录入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借助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对涉及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进行频次分析,并对中药外治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①共纳入外治方171首,涉及206味中药,其中起效快的外治方44首。②偏头痛外治方的给药途径涉及经鼻给药、经眼给药、经耳给药、经口腔给药、经皮肤给药、其他方式6类,其中经鼻给药频次最高(97次);外治方涉及散剂、膏剂、糊剂、鲜植物药、烟雾剂、丸剂等十余种剂型,其中散剂使用频次最高(74次)。③涉及中药四气分布以温性最多,其次为寒性;五味以辛味为主,其次为苦味;中药归经以肝经为主,其次为脾经、心经。④外治方中高频使用中药共计15味,以解表药、活血化瘀药、开窍药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7组核心配伍,聚类分析得到5类核心药物组合。⑤44首起效快的外治方涉及经鼻给药、经耳给药、经眼给药、经皮肤给药4类给药途径,以及11种剂型、71味中药,其中经鼻给药频次最高(27次),散剂最为常用(20次),高频使用中药以解表药、活血化瘀药为主。结论古籍中有许多行之有效的偏头痛外治方,有挖掘利用的价值,可以为中药外治法治疗偏头痛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偏头痛;中药;外治法;文献研究;数据挖掘;用药规律   
      5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868326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07

      创新中药与经典名方专栏

    • 朱连超,梁绿圆,唐箐,曹佳蕾,徐梓铭,张慧珍,郭智丹,马荣泽,张正绍,魏炳琦,都修波,马丙祥
      2024, 58(11): 33-39. DOI: 10.16305/j.1007-1334.2024.z20240510001
      摘要:经典名方香苏散收录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中,由香附、紫苏叶、甘草、陈皮4味药组成,用于治疗感冒、瘟疫、腹痛、头痛、风湿脚痛、妊娠伤寒等,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本研究共搜集相关古籍文献36条,涉及古籍32部,将所得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并结合现代研究文献,对香苏散的源流以及药物组成、基原、炮制方法、煎煮服法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考证分析,为香苏散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依据。  
      关键词:经典名方;香苏散;功效主治;考证;临床应用;中药研究   
      4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868954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07
    • 郑应康,杨羽飞,史周晶,蔡萧君
      2024, 58(11): 40-45. DOI: 10.16305/1.1007-1334.2024.z20240627004
      摘要:以“古-今”“宏观-微观”为轴,系统检索古今文献,考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本原剂量与配比,梳理古今剂量演变规律,归纳现代临床应用特点,总结剂量相关实验研究进展。研究显示原方剂量约为柴胡62.5 g,半夏33.5 g,大黄31.3 g,龙骨、牡蛎、黄芩、生姜、铅丹、人参、桂枝、茯苓均约为23.4 g,大枣24 g,配比接近8∶4∶4∶3∶3∶3∶3∶3∶3∶3∶3∶3;当今常用剂量约为原方的1/2,并伴随大黄比例的降低及龙骨、牡蛎比例的提高。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古今剂量使用差异明显,当代临床实践中不宜“盲目照搬、拘泥于古”,又不可“擅自斟酌、自由加减”,因此在精研典籍的基础上“求古今之同、辨古今之异”,深入开展“古方今用”的现代化研究任重道远。  
      关键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经典名方;剂量;考证;文献研究   
      4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870421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07

      杏林漫道

    • 彭艺超,姚譞,凌江红,张彤,王冰
      2024, 58(11): 46-51. DOI: 10.16305/j.1007-1334.2024.2311083
      摘要:蜚蠊又名蟑螂,作为传统“四害”之一,鲜有报道总结其作为传统中药的药性、功效与临床配伍应用。以美洲大蠊为代表的蜚蠊科昆虫药用历史悠久,在多种疾病治疗方面展现出良好的药效作用,但其他蜚蠊昆虫如澳洲大蠊、东方蜚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及开发、应用。为了深入开发应用蜚蠊科昆虫类药物,首先需要了解其作为药物是否有效,故通过查阅大量本草和医药典籍,从药性、功效、临床应用三方面进行了考证,以挖掘有害昆虫的药用价值,为人类健康服务。  
      关键词:蜚蠊;蟑螂;药性;功效;临床应用;本草考证;中药研究   
      2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872560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07
    • 张溪桐,杨彬,张宁,王冰
      2024, 58(11): 52-57. DOI: 10.16305/j.1007-1334.2024.2309089
      摘要:瓜蒌、瓜蒌子和瓜蒌皮是来源于同一植物果实的不同部位,为了解三种药物的应用历史及彼此间的相互联系,通过系统查阅历代本草和医学典籍,从药用部位、炮制方法、药性与功效四个方面进行了考证。结果表明,历代典籍中瓜蒌多用其植物名称“栝楼”,在古代方剂中入药的部位有果实、种子、瓤、果皮;古代瓜蒌、瓜蒌子或瓜蒌皮有清炒、蛤粉炒、葛粉炒、烧、煅、蒸、去油等炮制方法,现代三者常用的炮制方法为炒和蜜炙;有关其性味的记载经历了由“苦,寒”向“甘,寒”的转变,直到近代对三者才有了归经的记载;瓜蒌子偏于润肺和通便,瓜蒌皮偏于清热、化痰、宽胸,瓜蒌的功效兼而有之。  
      关键词:瓜蒌;瓜蒌子;瓜蒌皮;药用部位;炮制方法;药性;功效;本草考证   
      2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871063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07
    • 丁敏芮,张梦雪,安红梅
      2024, 58(11): 58-63. DOI: 10.16305/j.1007-1334.2024.2309114
      摘要:基于“浊邪害清”理论探讨阿尔茨海默病中医药研究策略。认为“浊邪害清”为该病中后期病情加重的核心病机,提出肾精亏虚为发病之基,痰瘀浊邪阻窍为发病的关键环节。结合临床研究及中药药理研究,认为补虚祛浊为其基本治则,提出在补肾生髓的基础上,配伍化痰开窍、活血祛瘀等核心治法。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浊邪害清;病因病机;中医药疗法   
      4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868322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07
    • 鞠旭东,曾耀莹,都广礼
      2024, 58(11): 64-67. DOI: 10.16305/j.1007-1334.2024.2403081
      摘要:从中医藏象心的生理功能看,心主神志是强调心的功能脏腑属性;而心主血脉则是强调其解剖脏腑的属性,即中医的心是功能脏腑和解剖脏腑整合起来的脏腑系统。从解剖脏腑来看,“心”其实涵盖了“三心”,即心、胃(包含消化道的其他脏腑)和脑,为神之器;从功能脏腑来看,“心”涵盖了“二意”,即脑和胃(胆等其他消化道脏腑)藏神,为神之用。而最终作为元神之府的脑则是五脏六腑和奇恒之府藏神功能的最终主导者,是真正意义上的“心主神志”,此为“一心一意”。  
      关键词:心;心主神志;脑;功能脏腑;解剖脏腑;精神疾病;中医理论   
      4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870546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07
    • 李婧,孙畅,赵珊珊,匡洪影,王颖,孙淼,王海强
      2024, 58(11): 68-72. DOI: 10.16305/j.1007-1334.2024.2403028
      摘要: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复杂的生殖代谢紊乱性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性,其相关症状可在代际间传递。中医所言的伏邪乃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其致病模式与PCOS代际效应的病理机制具有相似性。将中医学伏邪理论与现代医学PCOS代际效应机制相结合,可为中医临床早期识别及治疗PCOS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伏邪理论;代际效应;中医理论;中医药疗法   
      4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870814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07

      临证承启

    • 王莹莹,陆小溦,李婧怡,徐紫薇,宁婧,李佾晟,陈静
      2024, 58(11): 73-77. DOI: 10.16305/j.1007-1334.2024.z20240507001
      摘要:介绍海派朱氏妇科第五代传人陈静主任基于“通轴调神”理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的临床经验。陈主任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的病机为痰湿、气滞、血瘀等有形之邪阻滞“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致使天癸无法畅行于冲任二脉之中,造成真实假虚之不孕征象,治以化痰理脾、疏肝调冲、通络化瘀,且将调神之法贯穿始终,同时结合生活干预、针灸等外治方法加强“通轴调神”之效。并举验案1则。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通轴调神;针药结合;专家经验   
      4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869136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07
    • 王浩,常洪源,刘洋,王安民,马东岳,赵子维,张继伟,郭军
      2024, 58(11): 78-81. DOI: 10.16305/j.1007-1334.2024.2310090
      摘要:基于“脑-心-肾-精室”轴的用药观探析红参二至方在阳痿中的应用。阳痿的发生是阴虚夹瘀而致宗筋失养,表现为肾虚血瘀证,参考“脑-心-肾-精室”轴的用药观,剖析应用经验方红参二至方治疗阳痿的经验和体会。并附验案1则。  
      关键词:阳痿;勃起功能障碍;“脑-心-肾-精室”轴;红参二至方;中医药疗法;临床应用   
      4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871058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07
    • 吴豆豆,陈柏林,蔡锐,刘家邑,刘茜玮,周相男,白彦萍
      2024, 58(11): 82-8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4.2310108
      摘要:基于“治风先治血”理论探讨白彦萍教授治疗皮肤瘙痒诸症的经验。白教授临床诊治皮肤瘙痒诸症常着眼于风血辨证。从疾病成因、病因论治及用药方法均可见“治风先治血”之法的运用。并附验案2则。  
      关键词:皮肤病;瘙痒症;神经性皮炎;特应性皮炎;治风先治血;中医药疗法;专家经验   
      3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871009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07

      临床试验

    • 陈杰,王皓轩,钱卓雅,王瑜,许家佗
      2024, 58(11): 86-89. DOI: 10.16305/j.1007-1334.2024.2403035
      摘要:目的基于舌象深度特征构建慢性失眠常见中医证型的疗效评价模型。方法基于220例健康人舌象,应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ResNet50)分别对241例痰热扰心证、185例心脾两虚证、266例心肾不交证慢性失眠患者舌象进行二分类学习,得到验证集超过95%分类准确率的3个不同基准模型,将其参数固定后,再将中药治疗前后的图像分别输入该模型,获得相应的概率输出,即该病例治疗前后的健康似然度,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期间,慢性失眠不同证型中药治疗有效病例舌象特征健康似然度呈线性升高趋势;中药治疗无效病例的舌象特征健康似然度的变化情况与中医证型有关,分别呈线性下降(痰热扰心证)、先升后降至治疗前水平(心脾两虚证)以及缓慢上升(心肾不交证)的趋势。结论基于舌象深度特征的慢性失眠疗效评价方法及可视化呈现,具有良好的客观性、可读性。  
      关键词:慢性失眠;疗效评价;舌象特征;深度神经网络;深度学习;中医诊断;人工智能   
      4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870808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07

      实验研究

    • 丁叶蓉,周春楠,王苑铭
      2024, 58(11): 90-96. DOI: 10.16305/j.1007-1334.2024.z20240602001
      摘要:目的探究鸡内金多糖对高糖诱导后胰岛β细胞相关活性和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以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等相关指标所产生的影响。方法取胰岛β细胞MIN6,培养检测其活性后分为正常组(5.5 mmol·L-1正常糖处理4 h)、高糖组(高脂高糖处理1 h,33.3 mmol·L-1葡萄糖+0.25 mmol·L-1棕榈酸)、鸡内金多糖低剂量组(20 μmol·L-1鸡内金多糖预处理4 h+高脂高糖处理24 h)、鸡内金多糖高剂量组(80 μmol·L-1鸡内金多糖预处理4 h+高脂高糖处理24 h),采用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率,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分析细胞周期,细胞划痕实验检测MIN6细胞迁移功能,检测MIN6细胞培养液中SOD、MDA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MIN6细胞中Nrf2、醌氧化还原酶1(NQO1)和血红素单加氧酶-1(HO-1)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MIN6细胞中Nrf2、HO‑1、NQO1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高糖组MIN6细胞增殖率,SOD及Nrf2、HO-1、NQO1 mRNA和蛋白均降低,MDA及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与高糖组比较,鸡内金多糖低剂量组MIN6细胞增殖率,SOD及Nrf2、HO-1、NQO1 mRNA和蛋白升高、MDA及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与鸡内金多糖低剂量组比较,鸡内金多糖高剂量组MIN6细胞增殖率,SOD及Nrf2、HO-1、NQO1 mRNA和蛋白升高,MDA及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高糖组MIN6细胞周期G0/G1升高,S、G2/M降低(P<0.05);与高糖组比较,鸡内金多糖低剂量组MIN6细胞周期G0/G1降低,S和G2/M升高(P<0.05);与鸡内金多糖低剂量组比较,鸡内金多糖高剂量组MIN6细胞周期G0/G1降低,S、G2/M升高(P<0.05)。划痕结果显示,0 h各组空白区无差异;24 h高糖组空白区增大;鸡内金多糖低剂量组空白区域有所缩小;鸡内金多糖高剂量组空白区域总体显著变窄。结论鸡内金多糖能够促进胰岛β细胞MIN6的增殖,抑制其凋亡,可能与抑制Nrf2等相关通路相关。  
      关键词:糖尿病;鸡内金多糖;胰岛β细胞;核因子E2相关因子;作用机制;中药研究   
      4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868655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07

      综   述

    • 孙玉婷,张文,蒲玉婷,陈采玉,徐湘茹,费月蓉,方邦江
      2024, 58(11): 97-10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4.2309059
      摘要:基于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Rho相关卷曲螺旋激酶(RhoA/ROCK)信号通路综述中药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RhoA/ROCK 信号通路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涉及细胞凋亡、兴奋性毒性、神经炎症、血脑屏障和神经功能等方面。部分中药复方及其活性成分可以通过调控RhoA/ROCK信号通路及上下游靶基因的表达,起到减少神经元凋亡、减轻炎症反应、减小脑梗死面积、保护血脑屏障、促进突触修复和再生等作用,为中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续作用机制的研究及治疗新靶点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RhoA/ROCK信号通路;中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3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872266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0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