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编委会
编辑政策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在线期刊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重点专题
特色专栏
过刊浏览
出版申明
出版伦理规范
开放获取申明
投稿指南
投稿须知总则
版权转让协议
投稿模板
图表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规范要求
同行评审
稿件处理流程
审稿须知
审稿专家
下载中心
最新刊期
2023
年
第
4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肿瘤疾病专题
聚焦肿瘤微环境重塑: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干预肿瘤复发转移的优势与思考
韩懿存,季青
2023, 57(4): 1-7. DOI: 10.16305/j.1007-1334.2023.2301033
摘要:肿瘤微环境(TME)的形成直接介导了肿瘤进展和转移,加剧了癌症患者的死亡风险。靶向TME成为癌症患者治疗的关键。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临床获益明显,是通过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抑制肿瘤转移的成功示例,但其面临着不良反应事件、耐药和多数癌症患者响应率不佳等难题。中医对肿瘤的治疗着眼于人的整体,中药具有多靶点、多组分、多方位作用的特点,可通过逆转免疫抑制、减轻炎症微环境、重塑TME代谢等方式干预肿瘤转移的全过程,在克服耐药、预防转移、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命等诸多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癌症;肿瘤微环境;中药;复发;转移;作用机制
58
|
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8950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8
基于“正虚伏毒”理论探讨肺结节“炎⁃癌转化”与中医药防治策略
陆鑫熠,罗斌,阙祖俊,蒋雷,田建辉
2023, 57(4): 8-12. DOI: 10.16305/j.1007-1334.2023.2301028
摘要:通过梳理肺结节发生机制,探讨肺结节“炎-癌转化”与中医药防治策略。“正虚伏毒”是肺结节发生“炎-癌转化”的关键,扶助正气、驱邪于外是预防肺癌发生的重要途径。并举验案1则。
关键词:肺结节;肺癌;正虚伏毒;炎-癌转化;中医药防治
27
|
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8954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8
“五脏元真通畅”与“通以治癌”
张龙,刘海涛,田建辉
2023, 57(4): 13-17. DOI: 10.16305/j.1007-1334.2023.2207007
摘要:从《金匮要略》“五脏元真通畅”理论出发,进一步阐释“通以治癌”的理论依据,并主张以维护机体“通态”为导向,深入挖掘中医理论在认知恶性肿瘤中的优势,期冀突破现有肿瘤防治瓶颈,掌握肿瘤防治的主动性。
关键词:恶性肿瘤;五脏;中医理论;通法;经典名方
39
|
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8957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8
寒热并用经典名方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金敬云,孙明瑜,刘宁宁
2023, 57(4): 18-23. DOI: 10.16305/j.1007-1334.2023.2210063
摘要:综述寒热并用经典名方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伤寒论》中记载了诸多寒热并用方剂,如泻心汤类、柴胡汤类 、承气汤类等。临床实践表明,寒热并用的中医经典名方在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可改善患者术后并发症,联合化疗可增效减毒,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进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关键词:肿瘤;癌症;经典名方;寒热并用;中医药疗法;研究进展
41
|
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8921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8
中药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TKIs获得性耐药研究现状及其中医病机探析
磨炼,慕晓艳,李和根
2023, 57(4): 24-28. DOI: 10.16305/j.1007-1334.2023.2204044
摘要:非小细胞肺癌常见致癌因素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的出现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获得性耐药的产生是限制其疗效的主要问题。通过总结中药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TKIs获得性耐药的研究现状,分析现阶段研究的特点与不足,探析其背后的中医病机,提出“毒邪为病”与“正气为虚”为关键因素并作出展望,以期为中医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TKIs获得性耐药提供诊疗思路和用药依据。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获得性耐药;中药;中医病机
17
|
0
|
1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8923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8
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后类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证型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和评估
王宗玉,何晞辰,陈一贞,郑景辉,谢雪焜,陈蔚,李锦源,林栋毅,龙的乐,陈闯
2023, 57(4): 29-3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3.2209021
摘要:目的建立和评估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后类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证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根据中医辨证标准,将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后类更年期综合征患者辨为冲任失调证、肝气郁结证、毒热蕴结证、气血两虚证,分析比较各中医证型患者肿瘤TNM分期、性激素受体类型、内分泌治疗时间等一般资料,相关实验室指标,以及Karnofsky评分、Kupperman改良症状评分,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医证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制作模型校准曲线图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评估。结果①共纳入180例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后类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其中冲任失调证54例、肝气郁结证34例、毒热蕴结证44例、气血两虚证48例。②各中医证型患者肿瘤TNM分期、性激素受体类型、内分泌治疗时间、血清雌二醇(E
2
)水平,Kupperman改良症状总评分及泌尿系感染、性生活状况分项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冲任失调证的预测变量为三酰甘油(TG)、肿瘤分期,肝气郁结证的预测变量为E
2
、肿瘤分期,毒热蕴结证的预测变量为内分泌治疗时间,气血两虚证的预测变量为骨关节痛、肿瘤分期、性激素受体,采用以上预测变量建立各中医证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经ROC曲线和预测模型校准曲线综合评估,上述各中医证型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校准能力较好,诊断价值较高。结论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后类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证型列线图预测模型可对相关的预测变量实现可视化,根据预测变量建立中医证型列线图预测模型可预测各中医证型的发生率,对中医证型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类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证型;列线图;预测模型
9
|
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8946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8
三棱消瘤合剂联合化疗治疗痰瘀互结型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王立玉,陈舲,王芹,苏羚子,龚亚斌,谢国群
2023, 57(4): 36-4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3.2209101
摘要:目的观察三棱消瘤合剂联合化疗治疗痰瘀互结型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2例痰瘀互结型进展期胃癌患者根据意愿分为治疗组(n=44)和对照组(n=48),对照组给予化疗(以氟尿嘧啶为基础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三棱消瘤合剂。21 d为1个化疗周期,两组基本疗程均为4个周期,可视情况继续随访治疗至6~8个周期。基本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实体瘤疗效,比较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的变化情况;记录化疗周期,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第22天、85天时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以及基本疗程中的毒性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①治疗组、对照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77.3%、50.0%;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实体瘤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治疗第22天时,胃脘痛、恶心呕吐、纳差、肢体困重积分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减少(P<0.05),对照组仅中医证候总积分减少(P<0.05)。治疗第85天时组间比较,胃脘痛、恶心呕吐、纳差、肢体困重积分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KPS评分升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⑤两组完成化疗周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治疗组周围神经毒性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血液毒性、胃肠道毒性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棱消瘤合剂联合化疗治疗痰瘀互结型进展期胃癌疗效满意,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减轻化疗毒性反应。
关键词:胃癌;三棱消瘤合剂;痰瘀互结证;中西医结合疗法;中医证候;临床试验
13
|
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8926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8
李祥云“三步渐进法”治疗子宫肌瘤的经验
张秋仔,李祥云,徐莲薇
2023, 57(4): 41-43. DOI: 10.16305/j.1007-1334.2023.2208042
摘要:从病因病机、辨治心得等方面总结李祥云教授治疗子宫肌瘤的经验。李教授运用取类比象思维方法提出治疗子宫肌瘤的“三步渐进法”(破瘀散结、软坚散结、活血利水),善于辨体调周,善用药对,创立“消癥汤”治疗子宫肌瘤,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
关键词:子宫肌瘤;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辨证论治
12
|
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8954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8
基于数据挖掘的抗炎抗肿瘤中药药性特征分析
陈美池,谢虹亭,龙思丹,安宸,朱世杰
2023, 57(4): 44-5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3.2209081
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抗炎抗肿瘤中药的分布特征及药性特征。方法以《中药学》中记载的481味临床常用中药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数据归纳及中英文数据库文献检索,筛选出具有抗炎、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药类性味归经分析、共现分析对抗炎抗肿瘤中药药性特征进行挖掘,运用KH Coder 3.0软件将文本数据中的词频、词性、词间关系等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①共筛选出抗炎、抗肿瘤、抗炎且抗肿瘤中药分别为368味、321味和286味。②3组药物分布特征相似,均分布于21种药类;药性上寒凉与温热占比相当;药味以苦、甘、辛味较多;归经以肝、肺、胃、脾、肾经为主;性味组合苦寒、苦温和辛温较多。③可视化分析发现,3组中药属性间存在不同的聚类关系。结论抗炎中药与抗肿瘤中药重合度高,二者存在多条可能相关的共同作用通路;炎-癌转化不同阶段可能与中药证治特征存在相关性。
关键词:中药;抗炎;抗肿瘤;炎-癌转化;可视化分析;数据挖掘
22
|
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8929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8
不同中医证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自噬性组蛋白密码的差异性研究
梁陈慧,陶雨晨,陆嘉惠
2023, 57(4): 51-56. DOI: 10.16305/j.1007-1334.2023.2211129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中医证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自噬性组蛋白密码表达的差异性。方法根据相关标准将MDS患者分为正虚毒蕴组、毒盛正虚组,将健康人群设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比较各组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自噬囊泡,流式细胞术检测BMMNCs自噬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BMMNCs组蛋白密码表达情况。结果①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正虚毒蕴组、毒盛正虚组BMMNCs自噬囊泡数量减少(P<0.05);与正虚毒蕴组比较,毒盛正虚组BMMNCs自噬囊泡数量进一步减少(P<0.05)。②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正虚毒蕴组BMMNCs的甲基化修饰[组蛋白H3亚基27号赖氨酸甲基化(H3K27me)、组蛋白H4亚基16号赖氨酸甲基化(H4K16me)]表达水平升高(P<0.05),乙酰化修饰[组蛋白H3亚基4号赖氨酸乙酰化(H3K4ac)、组蛋白H3亚基9号赖氨酸乙酰化(H3K9ac)]表达水平降低(P<0.05),毒盛正虚组BMMNCs的H3不同位点及H4位点的甲基化修饰水平升高(P<0.05),乙酰化修饰[H3K4ac、H3K9ac、组蛋白H3亚基27号赖氨酸乙酰化(H3K27ac)、组蛋白H3亚基56号赖氨酸乙酰化(H3K56ac)、组蛋白H4亚基16号赖氨酸乙酰化(H4K16ac)]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MDS患者与正常人群BMMNCs自噬水平及组蛋白修饰水平表达存在差异,H3不同位点及H4位点的高甲基化及低乙酰化水平会通过下调细胞自噬水平参与MDS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中医证型;自噬;组蛋白
8
|
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8932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8
参苓白术散对大肠癌移植瘤模型小鼠化学疗法后肠道黏膜屏障的影响
汪舒云,谢曼丽,孙可向,邓皖利
2023, 57(4): 57-64. DOI: 10.16305/j.1007-1334.2023.2206070
摘要: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对大肠癌移植瘤模型小鼠化学疗法(简称“化疗”)后肠道黏膜屏障的作用效果。方法将32只SPF级BALB/c小鼠皮下接种CT26肠癌细胞,成瘤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奥沙利铂组、参苓白术散组、参苓白术散联合奥沙利铂组,每组8只。模型组予蒸馏水灌胃(0.2 mL/次,1次/d),奥沙利铂组予奥沙利铂5 mg/kg腹腔注射(0.2 mL/次,每3天1次),参苓白术散组15.6 g/kg灌胃(0.2 mL/次,1次/d),参苓白术散联合奥沙利铂组予参苓白术散15.6 g/kg灌胃(0.2 mL/次,1次/d)联合奥沙利铂5 mg/kg腹腔注射(0.2 mL/次,每3天1次),共治疗18 d。治疗结束后每组选取8只小鼠采集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白介素-17(IL-17)以及肠道黏膜中肠碱性磷酸酶(IAP)、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剥取小鼠瘤体、脾脏并称重,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法在组织形态学上分析参苓白术散对小鼠肠道黏膜的影响,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组织中免疫微环境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组、奥沙利铂组以及参苓白术散联合奥沙利铂组均能抑制肿瘤的生长,其中参苓白术散联合奥沙利铂能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P<0.05);奥沙利铂单独治疗能显著降低肠IAP的表达(P<0.05),同时可以显著升高D-LA(P<0.05)和DAO的表达水平(P<0.05)。HE染色结果表明,参苓白术散可以显著修复化疗之后结肠绒毛的组织学排列,并且减少炎症反应发生。IHC染色结果表明,参苓白术散能显著提高化疗后小鼠结肠紧密连接蛋白闭合蛋白(claudin)、咬合蛋白(occludin)和闭锁小带蛋白-1(ZO-1)的表达水平。和奥沙利铂相比,参苓白术散联合奥沙利铂能缓解肠道黏膜的屏障损伤,一定程度修复化疗引起的肠道黏膜屏障损伤。另一方面,参苓白术散能增加肿瘤微环境中CD8
+
T细胞的浸润。结论参苓白术散能够保护化疗后肠黏膜屏障,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从而抑制小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
关键词:大肠癌;经典名方;肠道黏膜屏障;肿瘤微环境;化学疗法;模型小鼠;中药研究
10
|
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8964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8
学科新探
基于数据挖掘的电针及经颅电刺激治疗痴呆刺激参数应用规律研究
郭亭廷,嵇波,刘翼天,方洋,葛云鹏,谢亚娜,韩娜娜,张玲,王一菲,吴乐
2023, 57(4): 65-71. DOI: 10.16305/j.1007-1334.2023.2206085
摘要:目的借助数据挖掘技术,探讨电针及经颅电刺激治疗痴呆的刺激参数应用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平台(CBM)、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Medline等中英文数据库中电针及经颅电刺激治疗痴呆的临床研究文献,文献发表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5月。采用Cochrane 5.4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中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建立电刺激参数数据库,并采用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进行数据挖掘。结果①最终纳入文献175篇,其中143篇为随机对照试验,包含数据179组。②总体而言,电针及经颅电刺激治疗痴呆时,常用的脉冲波形为连续波(57次,50.44%)和疏密波(44次,38.94%),电刺激频率为300~500次/min(即5.00~8.33 Hz)。电针疗法电刺激强度常以患者耐受为度,单次治疗时间以30 min多见;经颅电刺激疗法电刺激强度则多为2 mA,单次治疗时间常选择20 min。③电针及经颅电刺激治疗血管性痴呆(VaD)时,常用的刺激参数与文献总体情况一致。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时的刺激参数则有所差异:常用的脉冲波形为连续波,电刺激频率为10/50 Hz,电针疗法电刺激强度常以患者耐受为度,经颅电刺激疗法电刺激强度则多为2 mA,在单次治疗时间的选择方面,电针及经颅电刺激均常选择30 min。④电刺激选用频次最多的腧穴为百会、四神聪、风池、神庭、本神,经穴归属频次最高的经脉为督脉、胆经及胃经。⑤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电针治疗痴呆最常用的双穴配伍为百会-神庭,3穴配伍为四神聪-风池-百会,4穴配伍为百会-神庭-风池-四神聪;聚类分析亦发现,常用穴位所形成的聚类群中,风池与四神聪、百会与神庭各占一类。结论电针及经颅电刺激治疗痴呆时常选用连续波,频率为300~500次/min(即5.00~8.33 Hz);电针刺激强度常以患者耐受为度,单次治疗时间常为30 min,经颅电刺激强度常为2 mA,单次治疗时间则为20 min。百会、四神聪、神庭和风池是电针及经颅电刺激治疗痴呆的常用穴位,上述穴位配伍关系密切。
关键词: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电针;经颅电刺激;刺激参数;中医药疗法
19
|
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8939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8
基于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的中医药治疗痛风遣方用药规律和作用机制
姜平,吴心瑶,杜星辰,章渊源,姜婷,汪荣盛,朱琦,关凤媛,鲁盈,苏晓,李鸿斌,姜洪洋,方勇飞,赵恒立,彭江云,高明利,苏励,何方,陶庆文,胡春蓉,李鹏,李泽光,朱跃兰,古英,姜泉,张明,张剑勇,薛愉,何东仪
2023, 57(4): 72-82. DOI: 10.16305/j.1007-1334.2023.2210008
摘要:目的借助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探讨中医药治疗痛风的遣方用药规律及相关中药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以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为牵头单位的全国10个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2家医院的痛风患者的就诊资料,提取中药名称、药味、药性、归经、功效等信息,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进行频次、频率分析,借助SPSS Modeler 18.0及SPSS Statistics 20.0软件对高频用药进行关联规则和系统聚类分析。在数据挖掘结果的基础上,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TCMIP)、中医药百科全书(ETCM)和本草组鉴(Herb)等多个数据库获取中药的有效成分并进行筛选。通过小分子生物活性数据(PubChem)得到中药活性成分的Canonical SMILE结构式,然后导入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活性成分的作用靶基因,通过人类基因综合数据库(GeneCards)、药物靶标数据库(TTD)、DisGeNET数据库、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以及药物遗传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知识库(PharmGKB)检索与痛风相关的疾病基因,然后进行交集分析获得共同基因,借助Cytoscape 3.7.2软件获得中药治疗痛风的核心基因。采用Cytoscape 3.7.2软件进行通路分析、关联分析,并构建“药物-成分-基因-信号通路”网络。结果①本研究共收集2 688例痛风患者的临床数据,获得中药处方659首,涉及中药266味,其中高频用药(包括土茯苓、薏苡仁、川牛膝、苍术、黄柏、秦艽、独活、威灵仙等)36味。②临床治疗痛风的中药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性以寒、平、温为多,主要归于肝、肺、胃、脾、肾经,功效以清热、补虚、利水渗湿、活血化瘀和祛风湿为主。③关联规则显示,临床治疗痛风常用的药物组合有土茯苓-薏苡仁、苍术-黄柏等;系统聚类分析形成6个新的药物组合,其中地龙、鳖甲、秦艽、川牛膝、薏苡仁、土茯苓可能是治疗痛风的核心药方。④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黄芩素、汉黄芩素、槲皮素、山柰酚可能是治疗痛风的关键成分,这些成分可能作用于肿瘤坏死因子(TNF)、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AKT1)、白介素-6(IL-6)、鸡肉瘤病毒(SRC)等基因,并通过调控凋亡、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多条通路来发挥治疗作用。结论中医治疗痛风遵循标本兼治原则,以清热补虚为主,兼以利水渗湿、活血化瘀;中药治疗痛风主要是通过作用于TNF、AKT1、IL-6、SRC关键基因并调控凋亡、坏死性凋亡、TGF-β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关键词:痛风;高尿酸血症;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中医药疗法;中药研究
30
|
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8948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8
创新中药与经典名方专栏
经典名方四君子汤的历史沿革与关键信息考证
何牟,李静,杨骏,李玲,张彤
2023, 57(4): 83-9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3.2209019
摘要:通过系统整理历代古籍文献,从处方溯源与历史发展、方名与药物组成、方义与功效主治、基原与炮制、用药剂量、制法用法6个方面对四君子汤的历史沿革与关键信息进行梳理与分析,为经典名方四君子汤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四君子汤;经典名方;历史沿革;剂量;功效主治;文献考证
10
|
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8960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8
论佛手散在胎元不固类疾病治疗中的双向作用
杨爱仲,杨红,齐聪
2023, 57(4): 91-9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3.2208090
摘要:通过对佛手散(当归、川芎)在胎元不固类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进行历史考证和现代文献研究,探讨佛手散“死胎可下,活胎可安”的双向作用,为佛手散治疗胎元不固类疾病的双向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流产;胎元不固;佛手散;保胎治疗;中药;作用机制
10
|
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8920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8
医理求真
基于“脑⁃心⁃肾⁃精室”轴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病机及用药思路
赵明,郭军,高庆和,于文晓,王浩,任凯,王福
2023, 57(4): 96-10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3.2211015
摘要:基于“脑-心-肾-精室”轴理论,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病机及用药思路。认为良性前列腺增生属精室失用疾患,邪阻精窍、开阖失司为直接原因,脑心失调、神失所主是重要因素,肾虚不固、气化失常为根本所在。在“脑-心-肾-精室”轴用药观指导下,倡导“心身同调”“整体与局部同治”的治疗思路,可采取通利精室、调治心脑、培补肾气的治法,分别以黄芪-蒲黄-车前子、远志-丹参-茯苓、肉桂-覆盆子-金樱子角药组合为主治疗,结合病理偏重情况,辨证遣方用药,对脑、心、肾、精室进行整体调节,促进前列腺增生向愈。并附验案1则。
关键词:良性前列腺增生;“脑-心-肾-精室”轴;角药;中医药疗法
17
|
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8922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8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