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English Version
中国高校医学期刊网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编委会
编辑政策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在线期刊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重点专题
特色专栏
过刊浏览
出版申明
出版伦理规范
开放获取申明
投稿指南
投稿须知总则
版权转让协议
投稿模板
图表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规范要求
同行评审
稿件处理流程
审稿须知
审稿专家
下载中心
最新刊期
2025年第4期
2025年第3期
2025年第2期
2025年第1期
2024年第12期
2024年第11期
刊期浏览
栏目浏览
2025
第4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3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2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1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2024
第12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11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10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9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8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7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6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5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4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3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2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1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增刊1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2023
第12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11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10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9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8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7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6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5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4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3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2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1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2022
第12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11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10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9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8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7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6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5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4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3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2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1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2021
第12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11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10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9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8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7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6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5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4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3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2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1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2020
第12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11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10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9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8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7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6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5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4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3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2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1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2019
第12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11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10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9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8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7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6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5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4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3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2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1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2018
第12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11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10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9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8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7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6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5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4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3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2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1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2017
第12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11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10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9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8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7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6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5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4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3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2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1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2016
第12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11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10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9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8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7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6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5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4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3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2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第1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15)
共 11 条
1
2
前往:
页
跳转
2023
年
第
2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整期PDF
整期PDF
本期目录
整期PDF
本期封面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与重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专刊
中药通过肠道菌群改善肥胖症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王紫轩,薛琼雯,罗亦轩,蒋嘉瑞,徐书杨,杨莉,王峥涛,丁丽丽
2023, 57(2): 1-7. DOI: 10.16305/j.1007-1334.2023.2211080
摘要:肥胖症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长,引发了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肥胖症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功能变化密切相关,两者关系的失衡被认为是代谢障碍的标志之一。中医药在治疗多种糖脂代谢紊乱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在减重、改善糖脂代谢方面效果显著。但中药及其复方的有效成分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很难在靶器官达到起效浓度,而肠道可能是其主要作用器官。围绕肥胖症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综述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肥胖症、Ⅱ型糖尿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等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中药防治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并为靶向肠道菌群抗肥胖及其并发症的药物研发提供参考策略。
关键词:肥胖;代谢性疾病;中药;肠道菌群;糖脂代谢;Ⅱ型糖尿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193
|
1640
|
4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87213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4
中药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李振,祝峻峰
2023, 57(2): 8-13. DOI: 10.16305/j.1007-1334.2023.2206116
摘要: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是全球慢性肝病的重要病种,它的范围包括从简单的肝脏脂肪变性到脂肪性肝炎以及潜在的肝硬化和肝癌。MAFLD也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尚无正式批准的特效西药可运用于MAFLD的临床治疗。在现代医学科技日新月异的大时代背景下,中药治疗MAFLD作用机制的研究也在不断突破和前进,并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综述了中药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相关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以期为MAFLD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关键词: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中药;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肠道菌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49
|
689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87223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4
基于尿酸转运蛋白调控机制探讨中药改善高尿酸血症的研究进展
辛家东,高建东
2023, 57(2): 14-2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3.2211034
摘要:综述基于尿酸转运蛋白调控机制探讨中药改善高尿酸血症的实验研究进展。研究发现,中药单体及其有效成分、复方可通过影响尿酸重吸收转运蛋白、尿酸分泌转运蛋白表达,进而发挥降低血尿酸水平的作用。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痛风;中药;尿酸转运蛋白;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14
|
1128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87216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4
金钗石斛治疗糖尿病及其相关病变的实验研究进展
秦瑜,陈瑜,李春霞
2023, 57(2): 21-2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3.2012130
摘要:综述金钗石斛治疗糖尿病及其相关病变(并发症)的实验研究进展。金钗石斛对血糖及胰岛功能、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脏病变、糖尿病肝脏病变、糖尿病眼部病变等均有改善作用,其功效主要集中在降糖、降脂、保护肝肾功能、保护心肌细胞、延缓白内障发展、抗炎、抗氧化、抗细胞凋亡等方面。
关键词:糖尿病;并发症;金钗石斛;中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13
|
660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87208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4
中药复方治疗肥胖症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
刘珍秀,秦利,黄怡文,朱烨琳,陶枫
2023, 57(2): 26-34. DOI: 10.16305/j.1007-1334.2023.2211016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中药复方治疗肥胖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平台(CBM)、PubMed、Cochrane、AMED、CINAHL、ClinicalTrials、Embase、Informit、ProQuest、SciFinder、Scopus、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收录的中药复方治疗肥胖症的相关文献(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发表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7月30日。采用Cochrane系统偏倚风险工具评估文献质量,借助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①最终纳入25篇文献,涉及2 472例肥胖症患者,其中中药复方组1 255例、对照组1 217例。②与对照组相比,中药复方组能更好地降低肥胖症患者的体质量[MD=-3.05,95%CI(-4.64,-1.46)]和体质量指数[MD=-1.19,95%CI(-1.55,-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进一步分析,与安慰剂比较,中药复方降低肥胖症患者体质量[MD=-3.22,95%CI(-5.78,-0.66)]及体质量指数[MD=-1.02,95%CI(-1.73,-0.31)]的作用更为显著;与生活方式干预比较,中药复方降低肥胖症患者体质量[MD=-3.91,95%CI(-5.49,-2.32)]及体质量指数[MD=-1.52,95%CI(-1.99,-1.05)]的作用更为显著;与西药比较,中药复方降低肥胖症患者体质量[MD=-2.89,95%CI(-6.47,0.69)]及体质量指数[MD=-1.18,95%CI(-1.68,-0.68)]的作用更为显著。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亚组分析发现,与自拟方相比,经方对肥胖症具有更好的疗效[经方亚组体质量MD=-4.74,95%CI(-5.11,-4.36);自拟方亚组体质量MD=-2.19,95%CI(-4.63,0.25)];与辨病论治相比,辨证论治肥胖症疗效更佳[辨证论治亚组体质量MD=-4.99,95%CI(-7.13,-2.85);辨病论治亚组体质量MD=-1.21,95%CI(-4.12,1.69)]。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纳入的25篇文献均未报道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中药复方是治疗肥胖症的有效方法,安全性良好,比较理想的应用模式为基于经方和辨证论治的处方用药。
关键词:肥胖症;中药复方;辨证论治;经典名方;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
160
|
51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87237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4
降脂颗粒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湿热蕴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观察
舒祥兵,赵燕婷,杨志新
2023, 57(2): 35-4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3.2208086
摘要:目的观察降脂颗粒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湿热蕴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疗效及对胆汁酸代谢的影响。方法将90例湿热蕴结型NAFL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降脂颗粒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6周。观察肝脏超声疗效,比较两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中医证候积分、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以及血清、尿液胆汁酸代谢相关指标[总胆汁酸(TBA)、胆酸(CA)、甘氨胆酸(GCA)、猪胆酸(HCA)、熊去氧胆酸(UDCA)、甘氨熊去氧胆酸(GUDCA)、甘氨鹅去氧胆酸(GCDCA)、鹅去氧胆酸(CDCA)、α-鼠胆酸(α-MCA)、甘氨猪胆酸(GHCA)、牛磺胆酸(TCA)、脱氧胆酸(DCA)、石胆酸(LCA)、甘氨脱氧胆酸(GDCA)、甘氨石胆酸(GLCA)、牛磺-β-鼠胆酸(T-β-MCA)]水平的变化情况,同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①最终完成试验者84例,其中治疗组43例、对照组41例。②治疗组、对照组肝脏超声总有效率分别为62.8%、36.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体质量、BMI及血清TC、TG水平降低(P<0.05),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P<0.05),血清TG水平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少于对照组,BMI低于对照组(P<0.05)。④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血清TBA、初级胆汁酸部分指标(CA、GCA、HCA、UDCA、GUDCA、GCDCA、CDCA)和次级胆汁酸部分指标(DCA、GDCA)水平降低(P<0.05),尿液TBA、初级胆汁酸部分指标(CA、α-MCA、T-β-MCA、CDCA、UDCA)和次级胆汁酸部分指标(DCA、GDCA)水平升高(P<0.05);对照组血清TBA、初级胆汁酸部分指标(CA、GCA、UDCA、GCDCA、CDCA)和次级胆汁酸部分指标(DCA、GDCA)水平降低(P<0.05),尿液初级胆汁酸部分指标(CA、α-MCA、T-β-MCA、CDCA)和次级胆汁酸部分指标(DCA、GDCA)水平升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血清TBA、初级胆汁酸部分指标(CA、HCA、UDCA、GUDCA、GCDCA)和次级胆汁酸部分指标(DCA、GDC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尿液TBA、初级胆汁酸部分指标(CA、T-β-MCA、CDCA、UDCA)和次级胆汁酸部分指标(DCA、GDC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⑤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脂颗粒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湿热蕴结型NAFLD疗效满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血脂水平,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胆汁酸水平,促进胆汁酸从尿液排泄,进而维持胆汁酸代谢稳态有关。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降脂颗粒;胆汁酸代谢;湿热蕴结;中药研究;临床试验
129
|
281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87213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4
化滞柔肝颗粒减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余思雨,操颖,朱明哲,黄志艳,季光,张贵民,张莉
2023, 57(2): 41-5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3.2209029
摘要:目的结合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化滞柔肝颗粒(HZRG)减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相关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借助网络药理学分析聚焦HZRG治疗NASH的潜在靶点。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HZRG低、高剂量组,每组8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给予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诱导NASH相关纤维化模型,造模的同时给予相应药物干预,连续4周。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并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动度评分(NAS);天狼猩红和Masson染色法观察肝脏胶原沉积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肝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Ⅰ型胶原蛋白α1链(Col1a1)的表达情况,并用ImageJ软件分析阳性表达面积。试剂盒检测肝组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采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水平,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Western blot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α-SMA、Col1a1、p53蛋白表达水平;RT-qPCR法检测p53 mRNA相对表达量。不同浓度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或Tenovin-6处理人源性肝星状细胞系LX2细胞24 h,检测相关指标。结果①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提示,p53是HZRG发挥效应的潜在靶点。②HE染色、Masson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肝脏脂质累积、炎细胞浸润、纤维化形成,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组织病理α-SMA、Col1a1阳性表达面积增加(P<0.05),NAS评分升高(P<0.05);HZRG低、高剂量组小鼠肝细胞内脂滴减少,肝脏脂肪变和炎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减轻,与模型组比较,HZRG低、高剂量组肝组织病理α-SMA、Col1a1阳性表达面积减少(P<0.05),NAS评分降低(P<0.05)。③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LDH、ALP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HZRG低、高剂量组小鼠血清ALT、AST、LDH、TNF-α水平降低(P<0.05),HZRG低剂量组小鼠血清ALP水平降低(P<0.05)。④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组织TG、α-SMA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HZRG高剂量组小鼠肝组织α-SMA蛋白水平降低(P<0.05),HZRG低、高剂量组小鼠肝组织TG、Col1a1蛋白水平降低(P<0.05)。⑤各组小鼠肝组织p53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p53蛋白在NASH小鼠肝组织及活化的LX2细胞中表达降低,HZRG及Tenovin-6可上调其表达;p53蛋白表达升高,可缓解NASH小鼠肝组织纤维化进展、抑制LX2细胞活化。结论HZRG减轻NASH相关肝纤维化的机制可能与上调p53蛋白表达有关。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化滞柔肝颗粒;中医药疗法;网络药理学;作用机制
117
|
611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87227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4
参葛方对脂肪变性肝细胞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郑彦希,余卓,方淼,高亚婷,高月求
2023, 57(2): 51-58. DOI: 10.16305/j.1007-1334.2023.2112078
摘要:目的探讨参葛方抑制脂肪变性肝细胞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的相关机制。方法①将30只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参葛方治疗组(给药剂量15.75 g·kg
-1
·d
-1
),每组10只,通过蛋氨酸和胆碱缺乏(MCD)饮食诱导脂肪肝模型,连续16周。参葛方治疗组于第13周行中药灌胃至结束,观察小鼠肝组织炎症、脂质沉积、过氧化水平。②体外使用0.2 mmol/L棕榈酸作用于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24 h诱导脂肪变性模型,结合沉默信息调节蛋白3(SIRT3)抑制剂(3-TYP)、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抑制剂(Compound C)、参葛方药物血清、正常大鼠血清处理,分为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PA)、参葛方组(PA+SGF)、SIRT3抑制组(PA+3-TYP)、AMPK抑制组(PA+ Compound C)、参葛方+SIRT3抑制组(PA+3-TYP+SGF)、参葛方+AMPK抑制组(PA+ Compound C +SGF)。观察氧化应激水平[细胞活性氧(ROS)、丙二醛(MDA)]、线粒体功能[腺苷三磷酸(ATP)]等指标及其对SIRT3、p-AMPK/AMPK、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含量的影响,电镜下观察线粒体结构。结果①与PA小鼠比较,PA+SGF脂质沉积、过氧化水平均降低。②与PA比较,PA+SGF的三酰甘油(TG)、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降低(P<0.05),ROS、MDA水平降低(P<0.01),PGC-1α、ATP生成量增加(P<0.05),电镜下线粒体损伤减轻。而使用3-TYP和Compound C处理后以上作用均减弱。结论参葛方可抑制氧化应激损伤、改善线粒体功能、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SIRT3、AMPK表达有关。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参葛方;氧化应激;线粒体;小鼠模型;中药研究
138
|
52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87244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4
疏肝化痰降脂方减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炎症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侯天禄,陈天阳,王浩艺,金源源,成扬
2023, 57(2): 59-6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3.2208059
摘要:目的观察疏肝化痰降脂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炎症损伤的作用及机制,以期为疏肝化痰降脂方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50只C57BL/6雄性小鼠被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模型组(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疏肝化痰降脂方低剂量组(8.32 g/kg)、疏肝化痰降脂方组中剂量组(16.65 g/kg)和疏肝化痰降脂方高剂量组(33.29 g/kg),每组10只。采用高脂饲料喂养方式构建NAFLD小鼠动物模型,于给药后12周末处死。观察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形态变化;检测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的蛋白与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组织炎症损伤严重,疏肝化痰降脂方各剂量组干预后,小鼠肝脏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减轻,炎性病灶显著减少。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及肝脏组织中MyD88、p-NF-κB p65 蛋白与TLR4、MyD88及NF-κB p65 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疏肝化痰降脂方各剂量组小鼠血清IL-1β、IL-6和TNF-α 水平及肝脏组织中TLR4、MyD88、p-NF-κB p65 蛋白与TLR4、MyD88及NF-κB p65 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疏肝化痰降脂方可能是通过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激活减轻NAFLD小鼠炎症损伤。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疏肝化痰降脂方;炎症反应;小鼠模型;中药研究
104
|
297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87219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4
荷叶调节水通道蛋白拮抗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研究
朱发伟,叶合,楼招欢,李静,韩丽萍,黄建波,邓张亦婷,吴瑾瑾
2023, 57(2): 66-71. DOI: 10.16305/j.1007-1334.2023.2211003
摘要:目的明确荷叶对高脂血症(HLP)模型大鼠水通道蛋白(AQPs)及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饲养建立高脂血症S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依折麦布组、荷叶组,每组7只。正常组与模型组予纯水灌胃,给药组分别予以相应剂量依折麦布及荷叶水提物灌胃,1次/d,连续给药6周。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三酰甘油(TG)指标;ELISA法检测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MTL)和Na
+
-K
+
-ATP酶水平;RT-qPCR法检测结肠组织AQP3、AQP8和AQP9 mRNA表达水平;HE及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荷叶组大鼠血清TG及MTL水平降低,GAS水平和Na
+
-K
+
-ATP酶含量升高,结肠组织AQP8、AQP9 mRNA表达降低(P<0.05),肝组织脂质沉积减轻。结论荷叶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TG水平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水通道蛋白表达,改善脾主运化功能及水液代谢有关。
关键词:高脂血症;代谢性疾病;荷叶;水通道蛋白;大鼠模型;中药研究
82
|
344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87241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4
培补清利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伴胰岛素抵抗大鼠肠道菌群作用的观察
周娟,王杨,严骅
2023, 57(2): 72-78. DOI: 10.16305/j.1007-1334.2023.2108156
摘要:目的基于肠道菌群新靶点的角度,探讨培补清利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伴胰岛素抵抗(IR)大鼠的影响。方法将3周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及造模组18只,造模组大鼠每日以来曲唑-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混悬液灌胃并持续高脂喂养,对照组每日CMC灌胃并以普通饲料喂养。两组连续灌胃13周。造模结束后将造模成功的15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7只、治疗组8只。治疗组予培补清利方浓缩药液灌胃;对照组、模型组以蒸馏水灌胃。各组均干预42 d。称量各组大鼠体质量,采用HE染色法观察卵巢组织形态学变化,以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观察大鼠血糖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空腹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观察肠道菌群的变化并预测分析肠道微生物的功能。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卵巢组织形态改善、卵巢质量减轻。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餐后120 min血糖(PBG 120')、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以及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降低(P<0.05);治疗组肠道中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出现变化(P<0.05),厚壁菌门/拟杆菌门(F/B)比值下降(P<0.05)。利用PICRUSt2软件进行功能预测显示,PCOS-IR大鼠异常的肠道菌群结构与氨基糖代谢、柠檬酸循环、脂质代谢以及戊糖磷酸途径等相关。经培补清利方干预后,大鼠的脂肪酸生物合成、柠檬酸循环、糖酵解等基因丰度下调。结论培补清利方可减少机会致病菌的数量,增加有益菌,改善异常的菌群结构,改善IR及PCOS表型;其机制可能与介导糖酵解途径及三羧酸循环、降低脂质脂肪酸生物合成有关。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培补清利方;肠道菌群;大鼠模型;中药研究
132
|
365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87247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4
从多种中医辨证角度探索中医经典古籍对肥胖症病机的认识
金昕,侯瑞芳,杨雪蓉,陶乐维,陈清光,韩煦,徐佩英,陆灏
2023, 57(2): 79-83. DOI: 10.16305/j.1007-1334.2023.2208019
摘要:近年来,我国肥胖症的患病率迅速上升,其可导致多种并发症。中医药疗法因“简、便、廉、验”,用于肥胖症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临床优势。从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等多种中医辨证角度探索肥胖症的病机,有助于针对不同证型的肥胖症患者辨证施治。
关键词:肥胖症;辨证论治;病因病机;中医经典古籍;中医药疗法
191
|
921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87230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4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思想探讨激活脂肪组织产热在肥胖症辨治中的应用
付守强,朱莉莉,徐婧,张莉唯,朱晓云,刘喜明
2023, 57(2): 84-88. DOI: 10.16305/j.1007-1334.2023.2210042
摘要:从“阳化气、阴成形”的视角重新认识肥胖症的成因,并将现代分子生物学机制与传统中医理论结合,梳理探讨“转静为动、化形为气”理念在肥胖症辨治中的应用。形气理论指导下的中医方药内涵分为补气化形使精微归于正化、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形、苦辛开结以畅气调形3个方面,均围绕激活脂肪产热的核心机制,发挥改善肥胖症的作用。
关键词:肥胖;代谢性疾病;阴阳;形气理论;脂肪组织;中医药疗法
140
|
567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87223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4
辛润通络法论治糖尿病肾病初探
卜祥辉,安海燕,郭晓媛,郭翔宇
2023, 57(2): 89-93.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206098
摘要:基于叶天士“辛润通络法”探析糖尿病肾病(DKD)的临床治疗。中医认为,DKD总属本虚标实之证,以肾虚为本,以瘀血为主要病理因素,病位在肾,而以“肾络”为要,“肾虚络瘀”为核心病机,贯穿疾病始末。在治疗上,辛润通络法旨在借助辛味药物的温行、走窜、濡润等特性以发挥辛畅气机、辛温助阳、蒸化津液、活血通络、辛润以补等作用,切合DKD病机特点。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络病;辛润通络法;中医药疗法
134
|
463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87208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4
湿热内蕴证、肝郁脾虚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眼底图像特征分析
俞晓菡,余上海,惠梦雨,高悦,刘平,李舰,张华
2023, 57(2): 94-10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3.2207051
摘要:目的运用机器学习方法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常见中医证型(湿热内蕴证、肝郁脾虚证)患者的眼底血管图像变化特征,以期为中医目诊及肝病证候分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借助眼底照相机采集NAFLD患者、健康人群的眼底血管图像,同时收集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以及临床症状信息,通过改进的U-Net模型分割眼底血管,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提取血管颜色、形态及Haralick纹理特征,并以健康人群为对照运用决策树模型建立疾病预测模型。运用SPSS 26.0及R语言分析湿热内蕴、肝郁脾虚型NAFLD患者的眼底图像特征,以及眼底图像特征与一般资料、临床症状等影响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①共纳入NAFLD患者126例,其中湿热内蕴证61例、肝郁脾虚证44例、无典型证21例,分别设为湿热内蕴组、肝郁脾虚组、无典型证组;纳入健康人110例,设为健康组。②基于决策树模型建立NAFLD疾病诊断模型,准确率为0.972,灵敏度为0.970,特异性为0.975,AUC为0.995,可有效用于对NAFLD患者眼底血管特征的分析。③在血管形态和颜色特征方面,与无典型证组比较,湿热内蕴及肝郁脾虚组血管总面积降低,细小分支比例、弯曲程度、细小分支弯曲程度升高(P<0.05)。在血管纹理特征方面,与无典型证组相比,湿热内蕴组角二阶矩升高、差分熵降低(P<0.05),肝郁脾虚组对比度、差分方差、差分熵降低,逆差距升高(P<0.05)。④共筛选得到NAFLD的6个常见症状,分别为乏力、口干、夜间睡眠不足、大便稀薄不成形、眼睛干涩及白天困倦欲睡。⑤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AFLD患者年龄与特征值角二阶矩、血管弯曲程度及逆差距呈正相关(P<0.05),与血管总面积、平均宽度、颜色强度方差、差分熵、相关性、熵、和熵及信息度量f13呈负相关(P<0.05);性别与血管细小分支弯曲程度呈负相关(P<0.05);眼睛干涩与血管总面积、平均宽度及信息度量f13呈负相关(P<0.05);大便稀薄不成形与血管弯曲程度、对比度及差分方差呈正相关(P<0.05),与逆差距呈负相关(P<0.05)。结论湿热内蕴证与肝郁脾虚证NAFLD患者眼底图像血管纹理存在特异性改变,可为基于眼底血管特征的NAFLD中医证候分类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候;中医诊断;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眼底血管图像
155
|
216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87234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4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