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2 2

      指南与共识

    •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2022, 56(2): 1-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112025
      摘要:下肢慢性溃疡(臁疮)为周围血管科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多伴有下肢静脉曲张史,多发于小腿处,溃疡经久难愈,或愈后每因损伤而复发,临床治疗较为棘手。中医药的各类内服、外治疗法治疗本病的优势独特,疗效显著。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周围血管病领域专家,形成下肢慢性溃疡中医诊治与疗效评价专家共识,以期为临床医生的诊疗及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下肢慢性溃疡;中医诊断;中医治疗;疗效评价标准;专家共识   
      34
      |
      92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19708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0

      杏林漫道

    • 周迪,周永明
      2022, 56(2): 6-9.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106037
      摘要:基于中医理论,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为指导,探讨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CIT)的中医病机,提出“肝脾肾亏虚为本,火热毒盛为标,瘀血内停为变”的病机特点,治疗对策为分别采用健脾柔肝以益髓,泻火解毒以治标,活血祛瘀以生新,采用变法以获效。并附验案1则。  
      关键词:肿瘤;化疗;血小板减少症;中医病机;中药内服;辨证论治   
      13
      |
      54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19753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0

      学科新探

    • 许嘉慧,陈清光,韩煦,刘亚华,金燊懿,蔡梦洁,刘瑜颖,陆灏
      2022, 56(2): 10-17.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005003
      摘要:目的基于文本挖掘和生物信息法探讨高催乳素血症(HPRL)的中医组方用药规律,提取核心组方,初步探寻相关作用机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及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关于HPRL治疗的中医验案及临床研究文献,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 HPRL中医证候分布、药物性味归经、用药及剂量规律、组方特点,挖掘核心药物及处方;运用生物信息法分析核心处方的有效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结果筛选并录入处方完备的病案75个、相关方剂75首,涉及中药147种。HPRL中医证候以肝郁肾虚证为主,用药性偏温、平,味偏甘、苦、辛,主要归肝、脾、肾经,其中生麦芽治疗HPRL用量以60 g多见,高频药物包括白芍、当归、柴胡、生麦芽、茯苓、甘草等,得到相关药组40组;提取的核心处方以逍遥散化裁,可通过28个靶蛋白发挥治疗HPRL作用,共涉及928种生物学过程及36条信号通路,关键治疗作用与PI3K-Akt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 VEGF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信号通路、多巴胺能神经突触传导通路等密切相关。结论中医治疗HPRL多以疏肝健脾补肾、三脏同调为法,用药偏甘温调和,核心处方以逍遥散为基础,生物信息法分析显示核心处方药物均可作用于HPRL,对中医治疗HPRL具有潜在指导价值。  
      关键词:高催乳素血症;乳泣;逍遥散;文本挖掘;中药研究;生物信息   
      12
      |
      33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19727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0

      临证承启

    • 梁悦,陈佳美,刘平
      2022, 56(2): 18-2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110019
      摘要:总结刘平教授基于“肝藏魂”理论辨治肝硬化失眠的临床经验。认为肝硬化失眠的基本病机是肝阴血虚损,魂不守舍;基本治法为滋阴养血,兼顾清热;方用一贯煎加减。并举验案1则。  
      关键词:失眠;肝硬化;肝藏魂;滋阴养血;一贯煎;中医药疗法   
      7
      |
      48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19723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0
    • 刘小菲,王月娇,高仙维,李盛楠,刘慧聪,徐莲薇
      2022, 56(2): 21-23.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104146
      摘要:介绍徐莲薇教授以五子衍宗丸为基础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不孕症的经验。认为五子衍宗丸不但具有补肾填精的功效,亦能平补肝肾阴阳气血,适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同时分析其药物组成及加减用药。并举验案1则。  
      关键词: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五子衍宗丸;中医药疗法   
      11
      |
      51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19729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0

      经方纵横

    • 孟彪,高立珍
      2022, 56(2): 24-26.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010086
      摘要:介绍活血化瘀的桂枝茯苓丸合其他方辨治杂病的临床验案。分别为合四逆散治疗尿频案,合四味健步汤治疗足背溃疡久不收口案,合大柴胡汤治疗口唇麻木案,合猪苓汤治疗小便灼痛案,合三物黄芩汤治疗手足心烦热案。认为辨治疾病应结合体质,并方证相应。  
      关键词:尿频;溃疡久不收口;口唇麻木;小便灼痛;手足心烦热;桂枝茯苓丸;中医药疗法   
      13
      |
      38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19748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0

      医理求真

    • 刘燕,吴耀松,刘俊,张文娴,陈玉龙
      2022, 56(2): 27-29.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108157
      摘要:立足中医病因学角度,探讨内生伏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举例分析内生伏邪与临床部分疑难杂病病因病机的关系;认为内生伏邪致病的临床治疗重在调理脏腑经络功能,匡扶正气,疏导气血津液代谢,调整伏邪的性质,引导体内伏邪向正气转化。  
      关键词:内生伏邪;概念;致病特点;治疗思路   
      9
      |
      70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19714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0

      临床试验

    • 王晓炜,张慈安,修丽娟,顾雨芳,唐继贵,刘煊
      2022, 56(2): 30-33.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109124
      摘要:目的探析结直肠癌前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随访其再发情况和癌变情况。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基线情况(病理类型、性别、年龄、腺瘤位置、瘤体大小等)、中医辨证分型、再发率、癌变率等。结果①本研究期间,最终共收集有效病例316例。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217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99例;男性(58.54%)占比略多于女性(41.46%);患者年龄以40~60岁为多见(65.82%);癌前病变好发于左半结肠(73.42%);瘤体大小,多数在2 cm以下(86.08%)。②患者中,脾虚气滞证73例,湿热蕴结证86例,痰浊壅盛证85例,阳虚寒凝证37例,血瘀证35例。③中医辨证结果显示,湿热蕴结证和痰浊壅盛证占比较高,分别为27.22%和26.90%,其次是脾虚气滞证,占比23.10%。在LGIN组中,脾虚气滞证和湿热蕴结证居多,二者占比均为27.65%;在HGIN组中,痰浊壅盛证占比最高,为32.32%,其次是湿热蕴结证,占比26.26%。④在LGIN组中,湿热蕴结证患者的5年再发率最高,为61.67%;阳虚寒凝证、痰浊壅盛证和脾虚气滞证患者的5年再发率分别为58.33%、56.60%、40.00%,血瘀证患者的5年再发率最低,为35.00%。在HGIN组中,血瘀证患者的5年再发率最高,为80.00%,湿热蕴结证、痰浊壅盛证患者的5年再发率分别为69.23%、62.50%,脾虚气滞证与阳虚寒凝证患者的5年再发率均为53.85%。⑤在癌变情况方面,痰浊壅盛证、湿热蕴结证、血瘀证组中均有发生癌变的患者,癌变率分别为9.38%、6.67%、3.85%。结论在结直肠癌前病变患者中,湿热蕴结证、痰浊壅盛证及脾虚气滞证是临床主要中医证型。对于本病而言,痰浊、湿热、血瘀不仅是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是导致本病复发、进展的重要病理因素,临床中应予重点关注。  
      关键词:结直肠癌;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肠镜下切除术后;中医证型;复发;预后转归   
      27
      |
      32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19742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0
    • 蔡玥娇,邓海滨,周航,徐振晔
      2022, 56(2): 34-37.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110051
      摘要:目的观察抗瘤减毒方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近期疗效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0例非小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予单纯化疗(TP方案),治疗组在化疗的基础上加用抗瘤减毒方,28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近期疗效,比较血清VEGF水平的变化情况,以及两组治疗方案对患者造血功能、肝肾功能、肠胃功能的影响。结果①试验过程中治疗组、对照组各脱落5例,最终完成试验者60例,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②治疗组、对照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3.33%、70.00%,治疗组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血清VEGF水平下降、对照组血清VEGF水平升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血清VE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组恶心、呕吐、白细胞降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肝肾功能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瘤减毒方能有效提高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的近期疗效,降低血清VEGF水平,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抗瘤减毒方;化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减毒增效;临床试验   
      15
      |
      10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19740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0
    • 姚丽秋,刘辉,王筱,李全耀,高嵩,施俊
      2022, 56(2): 38-44.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108121
      摘要:目的观察龙藤通络方外用治疗奥沙利铂诱导的周围神经病变(OI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OIP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安慰剂组、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予龙藤通络方外用,安慰剂组予龙藤通络方安慰剂外用,对照组予甲钴胺片口服,各组疗程均为28 d。观察临床疗效,比较周围神经毒性分级、生存质量(FACT/GOG-Ntx量表评分、EORTC QOL C30 v3.0量表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的变化情况,同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①治疗组、安慰剂组共脱落或剔除4例,对照组脱落1例,最终完成试验者治疗组、安慰剂组各36例,对照组39例。②周围神经毒性疗效:治疗组、安慰剂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2.22%、16.67%、35.90%,治疗组疗效优于安慰剂组和对照组(P<0.01);安慰剂组、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安慰剂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2.22%、36.11%、3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安慰剂组和对照组(P<0.01);安慰剂组、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患者治疗7 d后周围神经毒性分级开始得到改善(P<0.05),安慰剂组患者治疗21 d后周围神经毒性分级开始得到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周围神经毒性分级开始得到改善(P<0.05)。治疗7 d、14 d时组间比较,各组周围神经毒性分级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1 d时组间比较,治疗组周围神经毒性分级情况优于安慰剂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与安慰剂组比较,周围神经毒性分级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周围神经毒性分级情况优于安慰剂组、对照组(P<0.01),安慰剂组与对照组比较,周围神经毒性分级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自汗、头晕眼花、失眠健忘、手足麻木积分减少(P<0.05),安慰剂组心悸气短、失眠健忘积分减少(P<0.05),对照组手足麻木积分减少(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各组头晕眼花、失眠健忘积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心悸气短、自汗、手足麻木积分少于对照组(P<0.05,P<0.01),神疲乏力、手足麻木积分少于安慰剂组(P<0.05,P<0.01);安慰剂组心悸气短积分少于对照组(P<0.01)。⑤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各组FACT/GOG-Ntx量表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FACT/GOG-Ntx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安慰剂组(P<0.05,P<0.01),对照组与安慰剂组比较,FACT/GOG-Ntx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躯体、角色、情绪、认知、社会功能及总健康状况评分升高(P<0.05),安慰剂组躯体、角色、认知功能及总健康状况评分升高(P<0.05),对照组仅角色功能、总健康状况评分升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各组认知、社会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情绪功能、总健康状况、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评分高于安慰剂组(P<0.05,P<0.01),角色功能、总健康状况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P<0.01);对照组与安慰剂组比较,EORTC QOL C30 v3.0量表各分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⑦治疗前后各组内、组间比较,血清NGF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龙藤通络方能有效改善OIPN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且安全性较好。  
      关键词:肿瘤;化疗;奥沙利铂;周围神经病变;龙藤通络方;中医外治;临床试验   
      7
      |
      35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19752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0
    • 袁逸帆,朱睿,龚亚斌,刘玉,姚依勍,焦丽静,吴赪
      2022, 56(2): 45-48.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101128
      摘要:目的观察苓桂术甘汤加减内服联合消水贴外敷治疗肺癌合并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肺癌合并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苓桂术甘汤加减内服、消水贴外敷,两组均连续治疗7 d。观察临床疗效,比较中医证候积分、免疫指标、炎症因子、肿瘤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胸腔积液穿刺引流、利尿剂的使用情况。结果①试验过程中,治疗组、对照组各脱落2例,最终完成试验者60例,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②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6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及咳嗽、气短、胸闷、神疲乏力积分减少(P<0.05),对照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及气短积分增加(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及咳嗽、气短、胸闷、神疲乏力积分少于对照组(P<0.05)。④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外周血CD3+、CD4+水平升高,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恶性肿瘤特异生长因子(TSGF)、癌胚抗原(CEA)水平降低(P<0.05),对照组免疫、肿瘤、炎症因子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外周血CD3+、CD4+水平高于对照组,IL-2、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⑤治疗组胸腔积液穿刺引流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利尿剂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苓桂术甘汤加减内服联合消水贴外敷治疗肺癌合并胸腔积液疗效满意,能有效减少胸腔积液,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关键词:肺癌;胸腔积液;苓桂术甘汤;消水贴;中医外治;临床试验   
      38
      |
      30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19751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0
    • 杨鹭,王中奇,钦敬如,张程程,钱鑫乐
      2022, 56(2): 49-53.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1908014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散结通络颗粒联合西药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服中药散结通络颗粒。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临床疗效、无进展时间(PFS)及用药安全性,比较疼痛评价相关指标、血清钙(Ca2+)及碱性磷酸酶(ALP)、血清肿瘤标志物相关指标、免疫功能相关指标、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最终完成试验者,治疗组33例,对照组33例。②组间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平均PFS、中位PFS水平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③组间比较,治疗组疼痛数字评分(NR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使用止痛药患者的疼痛缓解持续时间及24 h羟考酮用量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④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AL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⑤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CA15-3、CE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⑥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CD3+、CD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⑦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⑧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生活质量量表的疼痛部位、功能障碍、社会心理模块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散结通络颗粒联合西药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取得了较单纯西药更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恶性肿瘤;骨转移;转移性骨肿瘤;痰瘀互结证;散结通络颗粒;骨转移疼痛;无进展时间;中西医结合   
      12
      |
      25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19717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0

      实验研究

    • 郭翠,徐祎敏,韩馨悦,刘晓强,解润南,孟祥雪,付晓伶
      2022, 56(2): 54-6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106093
      摘要:目的利用二代测序技术探讨蚕梅方在转录组学层面上抗结直肠癌活性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来源于《本草纲目》中治疗肠风的核心药物乌梅及僵蚕组方为蚕梅方,对RKO细胞(肠癌细胞)进行干扰,采用二代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分别对对照组(RKO-control)和实验组(RKO-treatment)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并应用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进行生物功能富集分析,通过分子对接方法验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作用。结果差异基因数为2 516个,其中上调基因1 279 个,下调基因1 237个,筛选得到叉头框蛋白D1(FOXD1)、腓骨蛋白2(FBLN2)、低密度脂蛋白受体A类结构域2(LDLRAD2)三个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核心差异基因。GO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涉及单体代谢过程、细胞周期过程以及对有机物质的调控等过程;KEGG 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代谢途径、细胞周期和RNA转运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验证了蚕梅方主要活性化合物与核心靶点有较高的结合活性。结论蚕梅方可能通过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方式,从基因的转录表达、细胞代谢和凋亡等方面发挥抗结直肠癌作用。  
      关键词:蚕梅方;结直肠癌;转录组学;代谢通路;高通量测序平台;中药研究   
      19
      |
      60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19723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0
    • 李甜,陈飞,吴叶晨,王晓婷,张卫红
      2022, 56(2): 61-66.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011049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吴茱萸汤对顺铂诱导的大鼠化疗相关呕吐及肠道黏膜炎症的药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灌胃复方(吴茱萸汤)使用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法对其活性成分进行定性。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不同剂量吴茱萸汤组(5、10、20 mL/kg)以及阳性对照组(托烷司琼),每组8只。观察造模后1、3、5、7 d大鼠异嗜高岭土情况;液质联用方法定量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5-羟色胺(5-HT)的浓度;HE染色和免疫荧光观察大鼠结肠组织变化以及磷酸化组蛋白H2AX(γ-H2AX)、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的表达。结果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为吴茱萸汤的主要成分。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吴茱萸汤高、中剂量组大鼠异嗜高岭土的量明显减少、血清5-HT浓度显著降低(P<0.01);病理形态学观察可见,吴茱萸汤高、中剂量组对大鼠结肠黏膜具有保护作用,并降低了γ-H2AX及CD45的表达(P<0.01)。结论吴茱萸汤能治疗顺铂诱导的大鼠化疗后呕吐,并能减轻其肠道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5-HT的浓度,抑制肠道γ-H2AX及CD45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吴茱萸汤;化疗相关恶心呕吐;5-羟色胺;磷酸化组蛋白H2AX;白细胞共同抗原;模型大鼠;中药研究   
      11
      |
      53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19735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0
    • 刘怡辰,诸君,张国磊,韩力,方志红
      2022, 56(2): 67-74.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104044
      摘要:目的阐释益气扶正方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型转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①建立体外诱导的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模型,采用CCK-8实验确定益气扶正方的给药浓度,流式技术鉴定给药后各组M1和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表达情况,利用RT-PCR技术检测给药后各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CCL2、AMPK、mTOR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给药后各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CCL2、AMPK、mTOR蛋白的表达水平。②建立Lewis肺癌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流式检测各组瘤体中M1和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比例。结果①体外实验表明,益气扶正方能下调M2型TAMs标志物的表达,上调M1型TAMs标志物的表达;同时益气扶正方下调体外诱导的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通路相关基因CCL2、mTOR mRNA表达(P<0.001),上调AMPK mRNA表达(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CCL2、mTOR蛋白表达下调, AMPK表达上调(P<0.001)。②动物实验显示,益气扶正方可以抑制Lewis肺癌小鼠移植瘤的生长,瘤体细胞的流式检测结果显示,益气扶正方能抑制肿瘤组织中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达,上调M1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扶正方能抑制TAMs向M2型转化,其对TAMs极化的重要信号通路CCL2/AMPK/mTOR中各信号分子表达起着调控作用,说明该方可能通过调控信号通路CCL2/AMPK/mTOR,干预TAMs极化,从而发挥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  
      关键词:益气扶正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肺癌;模型小鼠;中药研究   
      13
      |
      66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19741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0
    • 陈荣,张华锋,王亚琼,张超,陈卫
      2022, 56(2): 75-8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004176
      摘要:目的建立大黄䗪虫丸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辅以化学模式识别方法,为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价体系提供思路和参考。方法色谱柱为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柱(2.1 mm×100 mm,1.8 μm),以乙腈(A)-0.2%甲酸(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根据各味药材主成分出峰顺序优化检测波长切换程序,柱温:35 ℃,流速:0.3 mL/min,应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1版)建立大黄䗪虫丸对照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再运用ChemPattern化学计量学软件(2017年版)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PLS)和模式识别。结果共标定30个共有峰,根据色谱峰行为、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源-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ESI-QTOF-MS)对照品离子碎片及文献信息确认13个已知成分,并进行各峰归属。B、C、F、G厂家样品相似度均>0.90,PLS分析能较好地区分各个厂家样品;筛选出黄芩、大黄的多个主要成分及苦杏仁苷是强特征峰,聚类分析、PCA、PLS分析结果相互验证。结论大黄䗪虫丸UPLC指纹图谱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能较为快速、准确地反映大黄䗪虫丸的整体质量,可为其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依据。  
      关键词:大黄䗪虫丸;超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化学模式识别;相似度分析;中药研究   
      11
      |
      19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19711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0

      综述

    • 杨利梅,张影茹,程悦蕾,王炎,柴妮,朱惠蓉
      2022, 56(2): 81-86.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110047
      摘要:综述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治疗结直肠癌的耐药机制和中药研究进展。EGFR信号通路的分子改变和代偿性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是抗-EGFR治疗耐药发生的主要机制。中药多靶点的作用特点,使其在逆转肿瘤耐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多种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不仅具有直接抗肿瘤作用,与靶向药物联合使用还可以增强抗肿瘤西药敏感性,并克服肿瘤耐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大肠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治疗;肿瘤耐药;中药研究;综述   
      16
      |
      66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19704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0
    • 毛发江,黄海燕,左玲
      2022, 56(2): 87-9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104007
      摘要:阐述近年来蟾毒灵抗肿瘤作用具体机制的研究进展。蟾毒灵抗肿瘤的机制主要体现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肿瘤血管形成等方面,同时以蟾毒灵为基础衍生的抗肿瘤药物可以优化蟾毒灵的抗肿瘤作用,减少其副作用。  
      关键词:蟾毒灵;抗肿瘤;作用机制;综述   
      30
      |
      60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19703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0
    • 李昊泽,周晶,李琦,季青
      2022, 56(2): 91-9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108125
      摘要: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防治肿瘤复发转移的优势及潜在前景。分析单一疗法防治肿瘤复发转移的优势和局限性及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复发转移的优势,认为中医药联合化疗、靶向疗法、化疗和靶向结合疗法、免疫治疗均优于单一疗法,不仅可明显改善药物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能防治肿瘤的复发转移,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  
      关键词:肿瘤;复发转移;中医学;西医学;中西医结合疗法;综述   
      22
      |
      68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19703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0
    • 孙淼,张晓颖,徐芳,匡洪影
      2022, 56(2): 96-10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107001
      摘要:综述中医药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妊娠期宫内环境所致的表观遗传修饰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从PCOS产前异常宫内环境与胎盘生物学功能及结构的研究现状、表观遗传修饰的研究进展两方面,说明PCOS产前异常宫内环境通过胎盘功能改变促使表观遗传学修饰,表观遗传修饰可能是子代在新生儿期至成年期后一系列疾病出现的主要原因。发展中医药寻找治疗PCOS的方法,达到阻断宫内环境对表观遗传学修饰的作用,降低表观遗传修饰引起的子代遗传特征,成为未来生殖医学重要的使命。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胎盘;表观遗传;宫内环境;中医药疗法;综述   
      15
      |
      45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19710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