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编委会
编辑政策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在线期刊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重点专题
特色专栏
过刊浏览
出版申明
出版伦理规范
开放获取申明
投稿指南
投稿须知总则
版权转让协议
投稿模板
图表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规范要求
同行评审
稿件处理流程
审稿须知
审稿专家
下载中心
最新刊期
2022
年
第
12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杏林漫道
难病可从毒去解——论内毒与难治性慢性病诊治之关系
吴深涛
2022, 56(12): 1-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206033
摘要:针对临床“疑难杂病”日渐增多的现状,从内毒与难治性慢性病之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随着人类环境之毒的影响和生活方式之变化,“内毒蓄损”成为现代“难病”之重要的病因病理因素。认为内毒作为相对独立而客观存在之邪气,其致病必然有特异性临床表现及其“蕴结”“渐张”之证候特征。强调随着时代发展,毒邪之内涵亦随之而变,当今内毒为患者多见于难治性慢性病,故解毒为必须之疗法,然解毒法之内涵亦当与时俱进,其临床价值方能得到体现。
关键词:疑难病;慢性病;内毒;解毒疗法;中医药疗法
29
|
13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919814 false
发布时间:2022-12-22
基于“追赶生长”理论探讨从脾胃论治多囊卵巢综合征
程显卓,李爽,江昕桐,潘紫萌,匡洪影
2022, 56(12): 6-1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206023
摘要:基于“追赶生长”理论探讨从脾胃论治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研究证实,通过中药干预可明显改善“追赶生长”造成的胰岛素抵抗,运用中医脾胃理论研究“追赶生长”,并从“追赶生长”角度对PCOS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以期阐明中医从脾胃论治PCOS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追赶生长;脾胃论;中医药疗法
17
|
26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919549 false
发布时间:2022-12-22
颈椎手法的临床适应证选择与禁忌证汇纂
张明才,元唯安,孙骏,杜国庆,王翔,熊轶喆,陈东煜,王辉昊,陈博,沈知彼,詹红生
2022, 56(12): 11-1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205011
摘要:基于“石氏伤科”百余年临床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结合其他流派手法研究认识,探讨并阐述颈椎手法的临床最佳适应证,以及手法操作的绝对禁忌证和相对禁忌证,从而提高颈椎手法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颈椎病的中医特色防治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颈椎病;颈椎手法;适应证;禁忌证
8
|
8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919577 false
发布时间:2022-12-22
学科新探
中医药治疗肌少症的临床应用及治疗机制初探
张禹杰,方淑蓓,岑俊,元唯安
2022, 56(12): 16-22.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205032
摘要:肌少症被定义为老年人骨骼肌质量、力量和功能的进行性下降,伴随着身体虚弱、功能残疾、跌倒、住院和死亡,并且由于预期寿命的增加和全球老年人口的增长,本病正在成为一种主要的老年疾病。中医药疗法治疗肌少症具有独特优势。基于传统中医理论及国内外与肌少症相关的文献研究发现,采用中药、功法、针刺、推拿等治疗肌少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具体机制研究相对较少。总体而言,中医药对肌少症的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还需要开展高质量临床循证研究及基础研究,以提升中医药在肌少症防治中的作用。
关键词:肌少症;痿证;中医药疗法;临床应用;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3
|
112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919526 false
发布时间:2022-12-22
基于数据挖掘的《普济方》治疗中风用药规律研究
黄正阳,张弘菁,朱冬雨,施扬
2022, 56(12): 23-26.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203035
摘要: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挖掘分析《普济方》治疗中风的用药规律。方法整理《普济方》中治疗中风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中构建数据库,再使用该软件相关功能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处方中的组方用药规律。结果①共纳入47首方剂,涉及中药137味。②使用频次≥5次的药物共有27味,且以防风使用频次最高。③用药以温性药及辛味、甘味、苦味药居多,多归脾、心、肝、肺经。④用药模式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1味中药产生了13种药物组合模式,分别为川芎-防风、甘草-防风、防风-独活、防风-细辛、防风-附子、川芎-甘草、人参-茯神、人参-防风、人参-茯苓、生姜-防风、甘草-茯苓、白芍-防风和川芎-甘草-防风。⑤基于关联规则算法分析,得到常用药物组合模式4组,包含中药4味(防风、川芎、独活、甘草)。⑥通过聚类分析方法提取出核心组合4组,进而演化出潜在新处方2首,即川芎-甘草-薄荷-独活、朱砂-甘草-薄荷-远志。结论《普济方》所载的治疗中风方剂以祛风通络、益气养血药物为主组成,代表药物有防风、独活、细辛、生姜、附子、川芎、白芍、甘草、人参、茯神、茯苓,以此为基本方计算产生的新处方将为后续研究中风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风;脑卒中;《普济方》;数据挖掘;用药规律
12
|
26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919486 false
发布时间:2022-12-22
miR⁃155在亚急性甲状腺炎炎症进展中的调控作用研究
闵婕,李红
2022, 56(12): 27-33.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112099
摘要:目的研究miR⁃155对亚急性甲状腺炎(SAT)炎症进展的调控作用。方法收集SAT患者39例、同期健康体检者36例,分别设为SAT组、正常组,检测研究对象血清miR⁃155表达水平及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并对miR⁃155表达水平与炎症(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超敏C反应蛋白)、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球蛋白(TG)、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
3
)、游离甲状腺素(FT
4
)、促甲状腺激素(TSH)]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TNF-α(0、1、5、25 μg·L
-1
)诱导人甲状腺正常细胞(Nthy-ori 3-1),构建甲状腺细胞炎症模型,利用脂质体转染oligoRNA调控细胞内miR⁃155表达水平,荧光显微镜鉴定转染效率,PCR法检测miR⁃155及IL-6、IL-8、IL-1β 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IL-6、IL-8、IL-1β释放水平。结果①SAT患者血清中miR⁃155水平及IL-6、TNF-α含量高于正常人群(P<0.05)。②SAT患者血清中miR⁃155的表达水平与IL-6(P<0.01,r=0.859)、TNF-α(P<0.01,r=0.958)、FT
3
(P<0.05,r=0.641)、FT
4
(P<0.01,r=0.775)呈正相关。③TNF-α可以上调Nthy-ori 3-1的miR⁃155表达水平,诱导IL-6、IL-8、IL-1β mRNA表达及释放,并存在浓度依赖趋势。④转染oligoRNA 6 h后,转染效率达到约90%;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iR⁃155模拟物(mimics)(30 nmol·L
-1
)可以显著上调miR⁃155(P<0.05),miR⁃155抑制物(inhibitor)(100 nmol·L
-1
)可以显著下调miR⁃155(P<0.05)。⑤过表达miR⁃155后,IL-1β、IL-6及IL-8的mRNA表达及释放升高(P<0.05);下调miR⁃155表达后,TNF-α诱导的IL-1β、IL-6及IL-8的mRNA表达及释放被抑制(P<0.05)。结论miR⁃155在SAT中有促进炎症进展的作用,为中医药治疗SAT作用靶点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亚急性甲状腺炎;miR⁃155;微小核糖核酸;人甲状腺正常细胞;炎症
6
|
7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919712 false
发布时间:2022-12-22
临证承启
基于“百病皆生于郁”理论谈从郁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
朱星瑜,赵婷,范永升
2022, 56(12): 34-37.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205088
摘要:基于“百病皆生于郁”理论,从证因探究、“郁”义解析、郁证征象、从郁论治、医案举隅5个方面论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疗,强调治疗重视疏通气机、调畅情志。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从郁论治;郁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医药疗法
8
|
26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919367 false
发布时间:2022-12-22
卞嵩京从气血论治中风、大厥
陈晓晖,徐立思,卞嵩京
2022, 56(12): 38-41.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205111
摘要:介绍卞嵩京先生从气血论治中风、大厥的经验。卞先生认为中风、大厥必为两类,不可不分。中风病在气,近似于现代医学的神经病变;大厥病在血,近似于现代医学的血管病变。治疗上当辨中风为气分病、大厥为血分病,中风实证当以开窍祛风为主,虚证当以填窍熄风为法;大厥实证以逐血化瘀贯穿始终,大厥虚证厥脱当补虚固脱。然中风、大厥又可相兼为病,即为气血同病,治当分清轻重,气血同治。
关键词:中风;大厥;气血;专家经验
9
|
13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919410 false
发布时间:2022-12-22
王庆其运用通络四法治疗顽固性头痛的经验
谭丽,李素素,王玲玲,王庆其
2022, 56(12): 42-44.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208027
摘要:介绍王庆其教授运用通络四法治疗顽固性头痛的经验。基于“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理论,认为顽固性头痛基本病机为邪滞络脉致“不通则痛”、络虚不荣致“不荣则痛”,且往往虚实夹杂、多证相兼,故治疗时遵循“以通为用”的法则,灵活运用通络四法,在处方用药中配伍辛味药、虫类药、藤类药及养荣通络药,多管齐下,常能1剂获效。并附验案1则。
关键词:顽固性头痛;络病;通络四法;名医经验
15
|
19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919609 false
发布时间:2022-12-22
论通腑理论在脑病中的临床运用
刘红喜,梁晓,申伟,魏竞竞,刘悦,迟显苏,付国静,张允岭
2022, 56(12): 45-49.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104073
摘要:通过对通腑理论的阐述,结合相关文献佐证,以通腑理论在中风、昏迷、眩晕、不寐、头痛、痴呆、郁证、颤证等脑病方面的临床运用为例,探讨其在临床中对脑病辨证治疗的指导作用,以提高中医药论治脑病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脑病;通腑法;肠道功能;中医药疗法;临床应用
13
|
23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919651 false
发布时间:2022-12-22
医理求真
《诸病源候论》导引通痹治痿内涵及术式解析
刘益彰,陈文康,赵家有,李柏霖,刘寒飞
2022, 56(12): 50-52.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204061
摘要:以因痹致痿病机及通痹治痿法为视角解析《诸病源候论》所载导引术治疗痹痿证候3则,阐释风偏枯候、风痹手足不遂候、风湿痹候导引术式及通痹治痿内涵,深化导引理论,提升临床实践价值。
关键词:《诸病源候论》;导引术;痹;痿;关节炎;中风;非药物疗法
7
|
33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919371 false
发布时间:2022-12-22
临床试验
扶正和解方干预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无症状感染儿童的临床研究
黄莉荣,刘亚尊,薛征,尤焱南,杨艳,周欢,耿利娜,朴香,刘晓,胡明格,武明云,王雅娟,周丽丽,沈世平,韩兆鹏,王鹏
2022, 56(12): 53-56.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209049
摘要:目的观察扶正和解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奥密克戎变异株无症状感染儿童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SARS-CoV-2奥密克戎变异株无症状感染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3例。治疗组予中药扶正和解方颗粒剂,对照组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两组疗程均为7 d。观察用药安全性,比较SARS-CoV-2检测核酸转阴时间、7 d内核酸转阴率。结果①试验期间,无病例脱落或剔除。②治疗组核酸转阴时间为(9.33±3.07)d,对照组核酸转阴时间为(11.85±2.39)d;组间核酸转阴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组间比较,治疗组自第2天开始至第7天核酸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④试验期间,两组患儿均未出现过敏反应、恶心、呕吐等,肝肾功能指标均未见异常。结论对于SARS-CoV-2奥密克戎变异株无症状感染儿童,扶正和解方可显著缩短其核酸转阴时间,提高核酸转阴率,且安全性较好。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儿童;扶正和解方;中医药疗法;临床试验
7
|
58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919658 false
发布时间:2022-12-22
基于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针刺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状动脉造影相关桡动脉损伤的疗效
南明花,李爽,焦晓民,白长川
2022, 56(12): 57-6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009026
摘要:目的基于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针刺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状动脉造影相关桡动脉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冠状动脉造影相关桡动脉损伤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3例。所有纳入患者均行经桡动脉造影术,术后给予曲美他嗪口服;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术后给予针刺治疗。两组治疗周期均为15 d。治疗15 d后评价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术后当天)及治疗后(治疗15 d后),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检测所有患者的桡动脉血管内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PS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所有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研究过程中,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计算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①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7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4.42%,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桡动脉血管内径较治疗前明显增大(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桡动脉血管内径较对照组亦明显增大(P<0.05);两组患者的桡动脉EDV、PSV较治疗前均明显加快(P<0.05),桡动脉血流RI、PI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小(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桡动脉EDV、PSV较对照组亦明显加快(P<0.05),桡动脉血流RI、PI较对照组明显减小(P<0.05)。③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T、APTT较治疗前均明显延长(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PT、APTT较对照组亦明显延长(P<0.05)。④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63%,对照组为37.21%,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能够有效提高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桡动脉的血管弹性,加快桡动脉的血流速度,抑制血栓形成,缓解血管痉挛,从而降低桡动脉管腔狭窄及闭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桡动脉损伤;针刺;曲美他嗪;彩色多普勒超声
9
|
4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919698 false
发布时间:2022-12-22
针药结合治疗慢性肾脏病2~3b期伴抑郁状态患者的临床观察
罗磊,王嘉琳,宁思思,王婉婷,钟逸斐,李屹
2022, 56(12): 61-67.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204049
摘要:目的观察针药结合(小柴胡汤结合调神解郁针法)治疗慢性肾脏病(CKD)2~3b期伴抑郁状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脾肾气虚兼少阳证的CKD 2~3b期伴抑郁状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小柴胡汤组和针药结合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常规基础治疗,小柴胡汤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小柴胡汤,针药结合组在小柴胡汤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调神解郁针法,各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CKD疗效、抑郁自评量表(SDS)疗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清5-羟色胺(5-HT)、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24 h尿蛋白定量值的变化情况,同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①试验过程中,对照组脱落8例,小柴胡汤组脱落4例,针药结合组脱落6例;最终完成试验者102例,其中对照组32例、小柴胡汤组36例、针药结合组34例。②小柴胡汤组、针药结合组CKD疗效、SDS疗效、HAMD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针药结合组HAMD疗效优于小柴胡汤组(P<0.05)。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各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小柴胡汤组、针药结合组中医证候积分少于对照组(P<0.05),针药结合组中医证候积分少于小柴胡汤组(P<0.05)。④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针药结合组SCr、BUN、eGFR水平及24 h尿蛋白定量值降低(P<0.05),对照组、小柴胡汤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针药结合组24 h尿蛋白定量值低于对照组和小柴胡汤组(P<0.05);各组SCr、BUN、eGF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各组血清5-HT、BDNF水平升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针药结合组血清5-H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血清BDN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试验期间,各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小柴胡汤结合调神解郁针法治疗CKD伴抑郁状态疗效满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及抑郁状态,减少肾功能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升高血清5-HT等抑郁调节相关因子水平有关。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抑郁;小柴胡汤;经典名方;针刺;临床试验
10
|
15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919831 false
发布时间:2022-12-22
活血化瘀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田雨,蒲月红,张翔宇,朱竹菁,周珺,陈晓旭,茅建春,苏励
2022, 56(12): 68-72.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208008
摘要: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给予甲氨蝶呤口服治疗,治疗组加服活血化瘀方,对照组加服活血化瘀方模拟方。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纤维蛋白原(F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关节滑膜血管翳增殖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最终完成试验者73例,治疗组37例,对照组36例。②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1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8%;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DAS28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两组DAS28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④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RF、ESR、CRP、抗CCP抗体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RF、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⑤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Fg、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Fg、VEG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⑥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关节滑膜血管翳分级均优于治疗前(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关节滑膜血管翳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化瘀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RA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下调CRP、Fg、VEGF水平,具有一定的抑制关节滑膜血管翳增殖的作用。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活血化瘀方;甲氨蝶呤;中医药疗法;临床试验
10
|
17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919760 false
发布时间:2022-12-22
实验研究
黄花蒿茶提取物抑制Th2细胞相关炎症因子表达减轻DNCB诱导BALB/c小鼠特应性皮炎
韩欣妍,陈姿羽,袁金凤,王高瑞,杨柳,韩笑,吴辉,石海莲,侴桂新,朱美文,吴晓俊
2022, 56(12): 73-78.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202083
摘要:目的评价黄花蒿茶(苦草茶)提取物(AT)对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的BALB/c小鼠特应性皮炎(AD)是否具有改善皮损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32只雄性BALB/c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苦草茶提取物组及地塞米松组,每组8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应用DNCB刺激诱导小鼠AD,于第7天灌胃给予相应组模型动物AT(3 g·kg
-1
)和地塞米松(1.5 mg·kg
-1
),连续给药13 d。通过皮肤损伤评分,以及耳厚、耳质量指标考察药物对AD小鼠皮损的作用;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甲苯胺蓝(TB)染色法检测小鼠耳组织肥大细胞及嗜酸性细胞浸润;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白介素-13(IL-13)水平;运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法检测耳组织IL-13、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白介素-17(IL-17)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的mRNA表达。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反复应用DNCB于小鼠背部及耳部皮肤后,模型组小鼠皮肤出现红肿溃烂、干燥剥落等表现,且小鼠表皮增厚、嗜酸性细胞及肥大细胞浸润增多(P<0.05),血清IL-13水平显著升高(P<0.05),耳组织IL-13、TSLP、IL-17及TNF-α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5)。②与模型组比较,苦草茶提取物组DNCB诱导的BALB/c小鼠的AD样症状显著减轻,皮肤干燥剥落、红斑、肿胀溃烂现象显著改善(P<0.05),耳增厚明显抑制(P<0.05),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细胞浸润显著减少(P<0.05);小鼠血清IL-13水平显著降低(P<0.05),耳组织IL-13、TSLP、IL-17及TNF-α 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5)。结论AT可能通过抑制辅助性T细胞2(Th2)相关炎症细胞因子IL-13、TSLP、IL-17及TNF-α表达,进而对AD产生治疗作用。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湿疹;苦草茶;黄花蒿;抗炎;免疫调节;小鼠模型;中药研究
19
|
52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919782 false
发布时间:2022-12-22
综述
基于食欲调控机制探讨中药抑制食欲的研究进展
朱烨琳,陶枫
2022, 56(12): 79-86.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205082
摘要:综述中药靶向食欲调控机制抑制食欲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吴茱萸碱、人参皂苷Rb1、雷公藤红素、柴胡皂苷A等15种中药成分对食欲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机制涉及神经肽Y、5-羟色胺、瘦素、肠道菌群等8个食欲调控环节。
关键词:肥胖;食欲抑制;中药;神经肽Y;瘦素;肠道菌群;作用机制
13
|
43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919460 false
发布时间:2022-12-22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针灸效应机制研究进展及展望
马宁,刘佳惠,赵玮滢,顾雪彤,李晓宁
2022, 56(12): 87-9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203101
摘要:代谢组学是一门对某一生物或细胞所有低分子质量代谢产物(以相对分子质量<1 000的有机和无机的代谢物为研究核心区)进行分析的新兴学科,是一种通过研究代谢产物揭示机体生命活动代谢本质的科学方法。针灸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针刺效应的多层次、多靶点整体特性与代谢组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十分吻合,代谢组学在针灸效应机制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针灸学在国际标准化进程中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运用代谢组学技术全方面、系统性阐释针灸效应机制的科学内涵对针灸学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代谢组学技术的应用或能够为客观科学地阐明针灸效应机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代谢组学;代谢产物;针灸;效应机制;中医学;研究进展
9
|
48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919394 false
发布时间:2022-12-22
蓝莓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活性成分提取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齐健博,吴喜民,孙帅,董刚强,李廷钊,张刘强,李医明
2022, 56(12): 91-10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207055
摘要:蓝莓作为药食两用植物在我国已被大面积栽培并且开发利用,其主要应用部位为果实,但蓝莓种植过程中,蓝莓叶作为蓝莓的副产物同样具有丰富的药理活性,其主要成分为多酚,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酚酸类、黄酮醇类、花青素及原花青素类。重点综述了蓝莓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活性成分提取检测方法的相关研究,分析了其与品种、生长因素及化合物稳定性的相关性。以上工作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蓝莓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蓝莓叶;花青素;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提取方法;含量检测;研究进展
10
|
61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919497 false
发布时间:2022-12-22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