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2 10

      新冠肺炎专栏

    • 温宗麟,王建伟,郝微微,王学宗,房敏
      2022, 56(10): 1-3.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206119
      摘要:目的观察规律习练抗疫强身功对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轻症和无症状患者7 d内核酸转阴率及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将580例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轻症和无症状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90例。对照组予荆银颗粒作为基础治疗药物并配合每日病毒核酸检测,治疗组在对照组干预措施基础上规律习练抗疫强身功。两组干预时间均为7 d,观察比较核酸转阴情况、住院时间及焦虑自评量表(SAS)相关评分。结果①试验期间,两组均未出现脱落病例,全部病例完成试验。②两组7 d内核酸转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两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干预治疗后,组间焦虑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两组干预治疗前后组内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干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规律习练抗疫强身功有助于提高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轻症和无症状患者的7 d内核酸转阴率,缓解其焦虑情绪。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中医功法;核酸转阴率;焦虑;临床试验   
      50
      |
      56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1700224 false
      发布时间:2022-10-26
    • 凌丽,吕祥,孙永宁,夏英,王子良
      2022, 56(10): 4-7.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205077
      摘要: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治中发挥了独特疗效,同时,新冠肺炎疫情也给中医药临床研究带来了机遇与重大的挑战。通过梳理并分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关于新冠肺炎中医药临床研究实践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中医药临床研究的选题与立项、方案设计、医学伦理审查、研究实施、科研管理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以期为疫情期间新冠肺炎中医药临床研究项目科学、规范地实施提供若干建议。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中医药疗法;临床研究;疫情防控   
      28
      |
      55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1700256 false
      发布时间:2022-10-26
    • 陈冬平,兰天鹰,白彦芳,唐英,张新志,周圆,吴卿,谢芳,李淑芳,欧阳洋,高建东,叶朝阳,杨雪军
      2022, 56(10): 8-12.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206096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肾脏病患者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后的中医证候特征。方法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诊治的合并慢性肾脏病的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的相关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慢性肾脏病分期等基本资料,咳嗽、发热、乏力、纳差、咽痛、口干、口苦、便溏、便秘等中医症状信息,以及舌象、脉象资料,分析此类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通过病历系统查看患者的肺部CT图像资料,综合判断西医分型,进一步分析不同西医分型患者的中医辨证情况。结果①共筛查住院的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感染者367例,纳入合并慢性肾脏病的53例患者进行研究。53例患者中,慢性肾脏病分期多为G3a、G2、G1和G5期,年龄>80岁者居多,女性多于男性,最常见的基础疾病为高血压病。②临床常见的中医症状为咳嗽、纳差、乏力、口苦和发热,分别占62.3%、47.2%、45.3%、37.7%和34.0%。③在舌象方面,60.4%的患者舌体胖大,62.3%舌色为红色,43.4%舌苔为薄苔、66.0%舌苔为黄苔;在脉象方面,56.6%的患者出现滑脉,52.8%出现细脉。④53例患者中,轻型21例、普通型29例、重型2例、危重型1例。⑤轻型、普通型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分别为湿热蕴肺证和湿毒郁肺证,占比分别为34.0%和32.1%;重型患者气营两燔证、疫毒闭肺证各1例,占比均为1.9%;危重型患者符合中医内闭外脱证的辨证标准,占比为1.9%。结论本研究中合并慢性肾脏病的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以老年患者居多,基础疾病较重,临床表现虽以呼吸系统为主,但同时伴有全身症状;轻型患者以湿热蕴肺证为主,普通型患者以湿毒郁肺证为主,重型患者可辨为疫毒闭肺证和气营两燔证,危重型患者可辨为内闭外脱证。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   
      45
      |
      45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1700386 false
      发布时间:2022-10-26

      指南与共识

    •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
      2022, 56(10): 13-1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2206041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季节性;流感病毒;中医药疗法;预防;专家共识   
      28
      |
      57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1700168 false
      发布时间:2022-10-26

      名医传承

    • 顾思臻,丛军,蔡淦,胡喆豪,窦丹波
      2022, 56(10): 16-19.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106083
      摘要:介绍蔡淦教授基于“三观”理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系由多因杂合、肠腑失司导致,强调以“三观”(即整体观、动态观、平衡观)理论为基础进行辨治,腑病治脏,法随证变,处方灵活,药性平和,疗效显著。并附验案2则。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腹泻;便秘;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肠吉泰;内脏高敏感   
      60
      |
      19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1700357 false
      发布时间:2022-10-26

      杏林漫道

    • 张再良
      2022, 56(10): 20-23.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105002
      摘要:中医临床的遣方用药,先后在热病与杂病的临证中奠基,古今在方法上皆有出新。围绕病、证、症的基本思路,古今的认识有深度与广度的差异,都会影响到遣方用药。中医面对现代临床的种种情况,既要守住传统,也要不断创新。  
      关键词:遣方用药;方法;创新;古今融通   
      14
      |
      6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1700169 false
      发布时间:2022-10-26

      学科新探

    • 韩燕,杨月嫦,周扬,史默怡,刘玉,邓逸辰,倪俊磊,吴勇
      2022, 56(10): 24-28.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204077
      摘要:目的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探讨超重/肥胖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寻找可能影响超重/肥胖的中医体质因素,为超重/肥胖的临床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体检中心的体检客户为调查对象,收集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籍贯等一般人口学特征信息,采用超声波电子人体秤测量身高、体质量,并由此获得体质量指数(BMI)数据,借助中医体质辨识软件判断中医体质类型,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超重/肥胖与一般人口学特征、中医体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纳入761例研究对象,其中BMI≥24者303例,设为超重/肥胖组,18.5≤BMI<24者458例,设为正常体重组;两组性别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均以兼夹体质多见,单一体质偏少。与正常体重组相比,超重/肥胖组阳虚质、血瘀质较少,痰湿质、湿热质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男性亚组中,两组阳虚质、痰湿质、特禀质判定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女性亚组中,两组阳虚质、痰湿质判定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性别和9种中医体质相互混杂因素作用后,超重/肥胖与性别[OR=3.39,95%CI(2.41~4.76),P<0.001]、阳虚质[OR=0.46,95%CI(0.27~0.79),P=0.004]、倾向是痰湿质[OR=2.37,95%CI(1.20~4.69),P=0.013]、痰湿质[OR=3.35,95%CI(2.01~5.57),P<0.001]有关。结论超重/肥胖可能与多种中医体质类型相关,其中与痰湿质、阳虚质相关的可能性最大。  
      关键词:超重;肥胖;中医体质;体质量指数;痰湿质;阳虚质;横断面研究   
      11
      |
      87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1700280 false
      发布时间:2022-10-26

      临证承启

    • 刘红喜,梁晓,申伟,魏竞竞,刘悦,迟显苏,付国静,张允岭
      2022, 56(10): 29-32.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202001
      摘要:介绍张允岭教授运用六法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GAD)的经验。认为GAD病机可为少阳郁滞,枢机不利;或阴阳失衡,厥阴风动;或脾虚失运,湿浊困阻;或营卫失调,表里相兼;或阴血亏虚,虚热内扰;或痰热诸邪,内扰诸脏;且临床上诸病机多有兼夹。临证相应以舒达少阳气机、平息厥阴风动、健运太阴脾土、调和表里营卫、滋阴养血宁神、清解痰热诸邪六法为治,收效显著。并举验案2则。  
      关键词:广泛性焦虑障碍;情志病;神志病;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   
      11
      |
      29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1700359 false
      发布时间:2022-10-26
    • 支娜,张虹,莫倩,司元红,杨硕
      2022, 56(10): 33-36.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205005
      摘要:介绍杨硕教授“调神针法”治疗情志病的临床经验。认为调神之要,在于脏腑气血、在于阳气充沛,取穴以五脏背俞穴和五志穴配伍夹脊穴为主;针对近期、远期情志发病的不同,强调治疗时毛刺背俞穴、五志穴和深刺夹脊穴的不同;毛刺左侧背俞穴和五志穴时,针尖指向头侧,毛刺右侧背俞穴和五志穴时,针尖朝向足部,以实现温阳养神、调神必调五脏、调五脏必调气机的目的。并附验案1则。  
      关键词:情志病;失眠;精神疾病;针刺;调神;背俞穴;五志穴;夹脊穴   
      9
      |
      44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1700410 false
      发布时间:2022-10-26
    • 王冰,殷玉莲,陈红风
      2022, 56(10): 37-4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205048
      摘要:介绍陈红风教授治疗绝经后乳腺癌术后患者的临床经验。认为绝经后乳腺癌术后多以虚证为主,兼有邪恋;临证重视从肝、脾、肾论治,寓祛邪于扶正之中。并附验案 3则。  
      关键词:乳腺癌;绝经后;围手术期;名医经验;中医药疗法   
      13
      |
      14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1700431 false
      发布时间:2022-10-26

      医理求真

    • 田晓玲,华川,赵勇,左新河
      2022, 56(10): 41-44.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108084
      摘要:基于浊毒理论探析消渴病的发病机制与治法。浊毒既是消渴病进展过程中产生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参与消渴病的各个阶段,由浊酿毒是消渴病发病的基础,浊毒伤络是消渴病并发症的核心病机,临证宜运用化浊解毒、清热解毒、化瘀解毒、扶正解毒等方法因势利导,使浊邪得化,邪去正安。  
      关键词:消渴病;糖尿病;浊毒;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中医药疗法   
      9
      |
      48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1700438 false
      发布时间:2022-10-26

      经方纵横

    • 纪晓丹,李兴佳,吕婵,郝立校,李涛,龚彪
      2022, 56(10): 45-52.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204074
      摘要:目的研究大黄牡丹汤合四君子汤对二丁基二氯化锡(DBTC)诱导大鼠胰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大黄牡丹汤组、四君子汤组、大黄牡丹汤合四君子汤合方组(简称“合方组”)、对照组,每组8只。正常组尾静脉注射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1 mL/kg),其他组尾静脉注射DBTC(8 mg/kg)造模。造模第2天开始每天按每100 g大鼠体质量1 mL灌胃相应药物,连续3周。其中大黄牡丹汤组给予大黄牡丹汤(生药含量0.63 g/mL),四君子汤组给予四君子汤(生药含量0.24 g/mL),合方组给予大黄牡丹汤合四君子汤(生药含量0.87 g/mL),对照组给予辅酶Q10(5 mg/kg),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末次给药后,收集大鼠胰腺组织,分离血清。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总胆汁酸(TBA)、肌酐(Cr)、尿素(UREA)、白介素-6(IL-6)含量。采用HE染色、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胰腺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观察Ⅰ型胶原蛋白α1(COLⅠA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LT、AST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胰腺呈萎缩状,胰腺导管和腺泡结构破坏,纤维组织增生,部分小叶间构成一片红染的无结构区,胰腺间质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天狼猩红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胰腺组织中部分破坏和萎缩的腺泡结构被胶原纤维替代,破坏的腺泡、小叶和胰岛呈结节状纤维化;且天狼猩红阳性染色面积比(SR)也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大鼠ALT、AST活性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各药物干预组大鼠胰腺组织SR亦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各药物干预组大鼠胰腺组织的COLⅠA1以及α-SMA蛋白的表达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大黄牡丹汤组及四君子汤组相比,合方组ALT、AST活性均有降低(P<0.05);与合方组比较,大黄牡丹汤组、四君子汤组、对照组α-SMA、COLⅠA1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黄牡丹汤合四君子汤可显著改善DBTC诱导大鼠胰腺纤维化,且存在一定程度的配伍增效作用。  
      关键词:慢性胰腺炎;胰腺纤维化;大黄牡丹汤;四君子汤;复方配伍;大鼠模型;中药研究   
      5
      |
      14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1700497 false
      发布时间:2022-10-26

      临床试验

    • 杨燕青,武鹏涛,陶莹,李瑛,周利红
      2022, 56(10): 53-56.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206090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息肉术后复发及代谢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术后)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对症治疗及健康管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穴位埋线治疗,两组均干预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的息肉复发情况及治疗安全性,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以及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收缩压、舒张压的变化情况。结果①试验过程中,治疗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完成试验者75例,其中治疗组37例、对照组38例。②治疗后6个月,两组息肉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治疗组、对照组息肉术后复发率分别为13.5%、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血清LDL-C、HDL-C、FPG、HbA1c水平及收缩压、体质量、BMI、WC、WHR值降低(P<0.05),对照组血清TC、LDL-C水平及WC、WHR值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血清LDL-C、FPG、HbA1c水平及收缩压、体质量、BMI、WC、WHR值低于对照组(P<0.05)。④两组均未见安全性指标异常。结论穴位埋线可通过调节代谢水平预防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术后复发,有效防治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社区常见病,且安全性佳。  
      关键词:结直肠息肉;癌前病变;代谢综合征;穴位埋线;复发;结直肠癌;临床试验   
      17
      |
      11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1700271 false
      发布时间:2022-10-26

      实验研究

    • 周淑娟,陈岩岩,李琤,周红敏
      2022, 56(10): 57-64.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104057
      摘要: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对慢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纤维化病变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对肝组织Notch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喂养50只成年SD大鼠建立慢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对建模成功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模型组、阳性组及柴胡疏肝散低、中、高剂量组,另取8只成年SD大鼠记为正常组。阳性组予以罗格列酮2 mg/kg灌胃,柴胡疏肝散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以3.15、6.30、12.60 g/kg柴胡疏肝散药液灌胃,模型组和正常组每100 g大鼠体质量予以1 mL 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灌胃,均每天1次,持续10周。HE染色观察建模情况;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干预后血清肝功能;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干预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和羟脯氨酸(Hyp)含量;改良氯胺-T法检测肝组织Hyp含量;HE染色观察各组干预后肝组织病变,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病变;采用RT-qPCR法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各组干预后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Notch1、Notch3、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1(Hes1)、α-肌动蛋白(α-SMA)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干预后模型组血清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肝组织Hyp含量均高于正常组,阳性组和柴胡疏肝散低、中、高剂量组均低于模型组,柴胡疏肝散低剂量组均高于阳性组,柴胡疏肝散高剂量组均低于阳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肝纤维化病变显著,阳性组和柴胡疏肝散低、中、高剂量组均减轻,且柴胡疏肝散高剂量组与正常组最为接近。模型组干预后肝组织TGF-β1、Notch3、Hes1、α-SMA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组,阳性组和柴胡疏肝散低、中、高剂量组均低于模型组,柴胡疏肝散低剂量组均高于阳性组,柴胡疏肝散高剂量组均低于阳性组,而Notch1 mRNA及蛋白的变化趋势正相反,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脂肪性肝炎大鼠予以柴胡疏肝散灌胃可减轻肝损害,抑制肝纤维化病变,推测与其调控Notch通路,抑制TGF-β1、Notch3、Hes1、α-SMA表达,上调Notch1表达有关。  
      关键词: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纤维化;柴胡疏肝散;Notch通路;大鼠模型;中药研究   
      9
      |
      31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1700577 false
      发布时间:2022-10-26
    • 周海丽,黄柳云,刘喜德
      2022, 56(10): 65-7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205023
      摘要:目的研究温化蠲痹方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炎症及N6-甲基腺苷(m6A)甲基化的影响。方法选用雌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10)和造模组(n=40)。采用尾部皮内多点注射乳化剂的方法建立CIA模型。采用容积法(排水体积)和关节炎指数(AI)评分法对模型进行评估,足肿胀体积>1.6 mL、AI评分≥4分视为造模成功。将造模成功的30只CIA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10)、温化蠲痹方组(中药组,n=10)、甲氨蝶呤(MTX)组(n=10)。中药组给予温化蠲痹方,剂量为22.9 g·kg-1·d-1 ;MTX组给予甲氨蝶呤混悬液,剂量为0.78 mg·kg-1,每周1次;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每日1次。治疗30 d取各组大鼠膝关节滑膜。采用HE染色法检测滑膜病理情况,以realtime PCR法检测滑膜中甲基转移酶样蛋白3(Mettl3)、甲基转移酶样蛋白14(Mettl14)、肥胖相关蛋白(Fto)、Alkb同系物5(Alkbh5)、Yth N6-甲基腺苷RNA结合蛋白1(Ythdf1)、Yth N6-甲基腺苷RNA结合蛋白2(Ythdf2)基因表达及关节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基因表达水平,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ettl3、Fto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足肿胀体积、AI评分明显升高,Mettl3、Mettl14、Fto、Alkbh5、Ythdf1基因表达增加,Ythdf2基因表达降低,TNF-α、IL-1β、IL-6基因表达增加,Mettl3、Fto蛋白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MTX组足肿胀体积、AI评分均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Mettl3、Mettl14、Fto、Alkbh5、Ythdf1基因表达降低,Ythdf2基因表达增加,TNF-α、IL-1β、IL-6基因表达降低,Mettl3、Fto蛋白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TX组比较,中药组Mettl3、Mettl14、Fto、Alkbh5、Ythdf1基因表达降低,Ythdf2基因表达增加,TNF-α、IL-1β、IL-6基因表达降低,Mettl3、Fto蛋白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温化蠲痹方可能通过影响m6A甲基化来发挥抗炎作用,从而对CIA起到治疗效果。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温化蠲痹方;N6-甲基腺苷;大鼠模型;中药研究   
      10
      |
      15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1700630 false
      发布时间:2022-10-26
    • 杨宇琴,唐慧新,李景景,邹红
      2022, 56(10): 71-7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202013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桃红四物汤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大鼠模型Janus激酶蛋白2-信号转导及转录因子3(JAK2-STAT3)通路的影响。方法将8周龄90只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A组)、模型组(B组)、加味桃红四物汤高浓度组(C组)、加味桃红四物汤中浓度组(D组)、加味桃红四物汤低浓度组(E组),每组18只。A组不做处理,其他组大鼠右眼使用激光联合孟加拉玫瑰红的方法建立SD大鼠RVO模型。造模成功后,A组与B组予2 mL无菌注射液灌胃,C组、D组、E组灌胃给予低浓度(10 mg/kg)、中浓度(20 mg/kg)、高浓度(40 mg/kg)的加味桃红四物汤。给药后7、14、21 d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的视网膜结构、厚度和节细胞层(GCL)水肿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21 d时视网膜组织中Janus激酶蛋白2(JAK2)、磷酸化Janus激酶蛋白2(P-JAK2)、信号转导及转录因子3(STAT3)、磷酸化信号转导及转录因子3(P-STAT3)的蛋白表达。结果①视网膜结构:7 d时各组视网膜3层结构完整,14 d时各组见散在视网膜静脉血管内血栓部分再通,21 d时各组节细胞数量改变不明显。视网膜厚度:7 d时B组、C组、E组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间隙增宽;14 d及21 d时C、D、E组视网膜厚度均变薄。GCL水肿:7 d时各组GCL水肿,14 d时C组、D组、E组GCL水肿减轻,21 d时各组GCL无水肿。②JAK2蛋白表达:与A组比较,B组JAK2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B组比较,C组、D组JAK2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E组比较,C组、D组JAK2蛋白表达较高(P<0.05)。P-JAK2蛋白表达:与A组比较,B组、E组P-JAK2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B组比较,C组、D组、E组P-JAK2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E组比较,C组、D组P-JAK2蛋白表达较低(P<0.05)。STAT3蛋白表达:与A组比较,D组STAT3蛋白表达降低,E组STAT3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B组比较,C组STAT3蛋白表达降低,E组STAT3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E组比较,C组、D组STAT3蛋白表达较低(P<0.05)。P-STAT3蛋白表达:与A组比较,B组、C组P-STAT3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B组比较,C组P-STAT3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加味桃红四物汤可改善眼底缺血缺氧,阻断RVO的发展,其机制可能与抑制JAK2-STAT3通路活化相关。  
      关键词:视网膜静脉阻塞;加味桃红四物汤;Janus激酶蛋白2;信号转导及转录因子3;大鼠模型;中药研究   
      13
      |
      19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1700465 false
      发布时间:2022-10-26
    • 刘秀秀,姜永红,姜之炎,王明晶,肖臻
      2022, 56(10): 76-82.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111062
      摘要:目的探讨清肺通络方对肺炎支原体(MP)感染人类肺泡基底上皮细胞(A549细胞)后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取A549细胞分为空白组、MP感染组(MP浓度为1×107 CFU·mL-1)、不同浓度清肺通络方组(清肺通络方浓度分别为0.5 mg·L-1、1.0 mg·L-1、2.0 mg·L-1),于清肺通络方处理3 d时,以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改变,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荧光染色法检测不同组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Western blot检测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胞浆伴侣分子(Keap1)、醌氧化还原酶(NQO1)表达水平。取A549细胞分为空白组、MP感染组、MP+siNC组、MP+清肺通络方组、MP+siNrf2组、MP+siNrf2+清肺通络方组,于清肺通络方处理3 d时进行细胞转染,Western blot检测Nrf2、Keap1、HO-1、NOQ1表达水平。结果适宜浓度的清肺通络方可上调MP感染后A549细胞内Nrf2、Keap1、HO-1和NOQ1蛋白表达,降低细胞内ROS水平,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抑制Nrf2表达后,清肺通络方的抗氧化效应降低。结论清肺通络方可减轻MP感染后A549细胞氧化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控Nrf2/抗氧化响应元件(ARE)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清肺通络方;氧化应激;A549细胞;Nrf2/ARE信号通络;作用机制;中药研究   
      11
      |
      19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1700576 false
      发布时间:2022-10-26
    • 伍丹丹,卢新刚,尹露,陈霄,张涛,安云,闫慧新,严隽陶
      2022, 56(10): 83-89.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203037
      摘要:目的研究推拿联合脊髓电刺激(SCS)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凋亡调控及B淋巴细胞瘤-2(Bcl-2)、B淋巴细胞瘤-2相关蛋白X(Bax)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16只大鼠均建立坐骨神经损伤(SNI)模型,造模后7 d开始干预。造模后21 d取材,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及神经纤维形态学改变,并采用尼氏染色及免疫组化观察L4~L6节段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形态及Bcl-2、Bax蛋白表达情况,TUNEL检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凋亡数目。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造模后大鼠均出现神经纤维肿胀变形及功能受损。造模后21 d,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显著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造模后大鼠均出现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凋亡;治疗组脊髓前角神经元凋亡数目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Bcl-2 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Bax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推拿联合SCS干预可促进SN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同时对损伤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并且可能通过上调Bcl-2、下调Bax蛋白表达参与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抗凋亡过程。  
      关键词:周围神经损伤;康复;推拿;脊髓电刺激;坐骨神经;神经再生;细胞凋亡;大鼠模型   
      12
      |
      28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1700599 false
      发布时间:2022-10-26

      综述

    • 王立娟,杨帅,徐莹,徐鸽,钱鹏,李福凤
      2022, 56(10): 90-94.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202048
      摘要:回顾近40年来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发现舌下络脉诊在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多类临床病症中广泛应用,该诊法对不同疾病的中医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实用价值。  
      关键词:舌诊;络脉;中医诊断;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9
      |
      31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1700651 false
      发布时间:2022-10-26
    • 曹宇春,祖阳,黎柏军,郑洁
      2022, 56(10): 95-98.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203042
      摘要:综述表面肌电图技术在针刺选穴研究、穴位特异性研究、穴位得气效应研究、针刺手法研究、针刺疗效评估方面的应用。表面肌电图技术能动态、实时、定量反映神经肌肉的肌电信号,能够客观准确地从表面肌电信号的特征参数定量评价针刺的疗效,因此该技术被广泛应用在肌肉疲劳、脑卒中后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吞咽障碍等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价方面。  
      关键词:表面肌电图;针刺;穴位特异性;神经肌肉疾病;脑卒中;疗效评价;研究进展   
      6
      |
      42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1700674 false
      发布时间:2022-10-26
    • 李怿霞,徐建,李文娟,潘燕君
      2022, 56(10): 99-103.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203073
      摘要: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脑血管病变及其危险因素导致的临床卒中或亚临床血管性脑损伤,涉及至少一个认知域受损的临床综合征。小胶质细胞是大脑内神经炎症的主要调节者和释放者,兼具神经细胞保护和神经毒性双重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可作为判断VCI病情、预测预后的重要标志物。而通过中药(提取物、制剂、复方)干预小胶质细胞来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近年来颇受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认知障碍;痴呆;脑卒中;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中药;研究进展   
      11
      |
      31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1700713 false
      发布时间:2022-10-26
    • 许异川,林江
      2022, 56(10): 104-108. DOI: 10.16305/j.1007-1334.2022.2205045
      摘要:综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抗抑郁的研究进展。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具有和解少阳、镇静安神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肿瘤相关性抑郁、心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神经系统疾病合并抑郁、戒断抑郁、妇产科疾病伴抑郁、消化系统疾病合并抑郁等的治疗。其治疗机制可能与调节神经递质及其受体表达、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保护神经元细胞、改善机体免疫状态、减少炎性因子分泌等有关。  
      关键词:抑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经典名方;临床应用;机制研究;研究进展   
      18
      |
      91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1700717 false
      发布时间:2022-10-2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