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1 10

      杏林漫道

    • 田建辉,罗斌,阙祖俊,姚嘉良,杨蕴,李雁
      2021, 55(10): 1-3,13.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2105080
      摘要:提出并验证“正虚伏毒”为癌症转移亚临床阶段的核心病机。癌症转移发生中存在“正气”与“伏毒”交争的过程,即“正胜则毒伏不作、正虚则毒出为病”,其实质是癌细胞与宿主抑癌力量之间的博弈。实体瘤根治术后残余癌细胞(如循环肿瘤细胞、播散肿瘤细胞、休眠肿瘤细胞等)潜伏于体内处于休眠期或静止期,待正气亏虚时(即免疫监视和免疫清除效率下降时),癌细胞从静止期进入增殖期而导致临床转移事件的发生。因此,从形、气、神层面全面调护患者正气是预防癌症转移发生的关键策略。  
      关键词:肿瘤转移;肺癌;亚临床阶段;正虚伏毒;中医病机;循环肿瘤细胞;免疫逃逸   
      19
      |
      60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601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3

      学科新探

    • 尹萌辰,许崇卿,王洪伸,薛瑞瑞,范赵翔,叶洁,马俊明,莫文
      2021, 55(10): 4-13.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1908080
      摘要:目的分析中医药治疗骨肉瘤的研究现状及热点,揭示研究热点的动态变化和发展态势,为中医药治疗骨肉瘤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检索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医学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等数据库中中医药治疗骨肉瘤的研究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6月。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研究文献的基本情况(发表时间、发文机构、刊载来源、基金项目等)进行分析描述;应用Citespace软件对研究的热点进行知识图谱描绘及可视化分析,包括文献关键词的共现分析、聚类分析、时间线视图分析和突现分析。结果①经筛选,最终获得有效文献197篇,其中基础研究文献占比较多,临床研究文献较少。②1988年至2019年中医药治疗骨肉瘤相关文献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涨势较缓,呈波动上涨。③福建中医药大学(校本部及附属机构)发表中医药治疗骨肉瘤文献最多;总体而言,不同区域之间、不同高校机构之间的合作度相对较小。④相关文献分别刊载在38种来源中,包括期刊和学位论文,刊载来源较为分散。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本专题研究的资助最多;有基金资助的文献占比不足40%。⑥发文量排名第一的作者(第一作者)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的陈永强;相关学者数量较少、分布较散,不同区域的不同作者之间的合作相对较少。⑦共现分析与聚类分析表明,中医药治疗骨肉瘤的研究热点主要是围绕如何调控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展开,其中姜黄素、片仔癀和蜂毒素的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⑧时间线视图分析表明,中医药治疗骨肉瘤热点关键词2003年至2019年期间的变化趋势明显,免疫调节可能成为研究的前沿点。⑨突现分析表明,雷公藤红素的突现率最高,从2015年起激增。结论骨肉瘤的中医药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研究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不同区域之间、不同作者团队之间的学术合作有待加强。目前中医药干预骨肉瘤研究的主流是中药单体的基础研究,而骨肉瘤的中医证候标准研究或许是今后的研究重点方向之一。  
      关键词:骨肉瘤;中医治疗;中药单体;研究热点;研究现状;文献计量学;可视化技术   
      30
      |
      52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599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3
    • 白慧明,谈鸣岳,孙宾,郁超,杨礼斌,赵玉辉,张志航,赵友康,陈磊
      2021, 55(10): 14-18.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2101154
      摘要:目的探讨上海地区膀胱癌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以及临床特征。方法选择上海地区膀胱癌患者525例,采用中医证候问卷的方法调查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同时调查病理结果(是/非浸润性膀胱癌),然后在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再进一步调查患者的病理细胞分级(高/低危)、膀胱镜检查的相关情况(肿瘤数目:单发/多发)、病史情况(发病年龄;发病情况:首发/复发),采用生活质量问卷评定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①52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占比68.0%,女性患者占比32.0%。中医证型中,瘀毒蕴结型、湿热下注型占比较高,其后依次是肾阴不足型、无证可辨/其他型和脾肾两虚型;病理显示非浸润性膀胱癌和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存在差异(P<0.05)。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占比最多的中医证型为湿热下注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占比最多为瘀毒蕴结型。②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低级别占比最多的中医证型是湿热下注型,高级别是瘀毒蕴结型。③非浸润性膀胱癌主要中医证型中,湿热下注型的排尿症状、肠道症状评分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瘀毒蕴结型疼痛症状评分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结论上海地区膀胱癌的中医证型以湿热下注、瘀毒蕴结两型为主,发病最多的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亦是呈现此两种证型占比最多。非浸润性膀胱癌与浸润性膀胱癌中医证型分布特征比较有差异,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瘀毒蕴结型因较其他证型病理级别、浸润性和复发率等方面差异明显,尤需引起临床重视。  
      关键词:膀胱癌;非浸润性;中医证候;流行病学;生存质量;瘀毒蕴结   
      57
      |
      26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609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3
    • 张帅,陈娟,刘胜
      2021, 55(10): 19-23.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1812023
      摘要:目的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刘胜教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刘胜教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门诊病历资料及处方,采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统计中药使用频率及其功效、四气、五味、归经等信息;采用IBM SPSS Modeler 14.1软件建模,借助Apriori算法进行药物关联规则分析、症状-药物关联规则分析;采用IBM 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以获得核心用药。结果①共纳入66例患者,涉及1 000张处方、252种中药。②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归肝经、脾经、肺经、胃经、肾经的药物,其中使用频率>50%的药物有白术、茯苓、石见穿、党参、莪术、龙葵、淫羊藿、半枝莲、首乌藤、合欢皮、百合。③按药物功效分类,使用频率排前6位的依次为清热解毒药、补气药、补阳药、补阴药、养心安神药、破血消癥药。④用药以寒性药及甘味、苦味、辛味药居多。⑤药物关联规则显示,使用频率较高的药对有合欢皮-首乌藤、百合-首乌藤、百合-合欢皮、知母-百合等,使用频率较高的3味药药组有合欢皮-首乌藤-百合、百合-首乌藤-知母等,使用频率较高的4味药药组有百合-合欢皮-首乌藤-知母。⑥聚类分析共得出14类药物,结合频数分析结果,得出刘胜教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核心用药为白术、茯苓、石见穿、党参、莪术、龙葵、淫羊藿;结合关联规则结果,得出刘胜教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兼症的常用药对有首乌藤-合欢皮、百合-知母、苍术-厚朴、半夏-陈皮等。结论刘胜教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以健脾益肾、化痰祛瘀、解毒熄风为治法,主证与兼症同治。  
      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数据挖掘;中药研究;刘胜   
      12
      |
      30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603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3

      临证承启

    • 王宇立,李雁
      2021, 55(10): 24-27.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2009088
      摘要:浅析李雁教授运用分消走泄法治疗膀胱癌的经验。认为膀胱癌以脾肾不足为本,湿蕴三焦为标;故补虚以健脾益肾为主,祛邪则法宗分消走泄,宣畅三焦气机,因势利导湿邪。临证扶正祛邪兼顾,收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  
      关键词:膀胱癌;中医药疗法;分消走泄;专家经验;李雁   
      19
      |
      38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591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3
    • 李明花,柴水珍,董志毅,鞠立霞
      2021, 55(10): 28-30,33.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2012144
      摘要: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的临床应用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带来了飞跃式的进步,但会造成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且仍有近半数患者难以从中获益。针对非小细胞肺癌PD-1单抗不同治疗阶段的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风热犯肺、脾虚痰湿、气滞血瘀、气阴两虚4种证型,分别以桑菊饮、参苓白术散、血府逐瘀汤、生脉饮合沙参麦冬汤加减对证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并附验案1则。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程序性死亡受体-1;免疫治疗;中医药疗法   
      10
      |
      48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592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3
    • 张梨琴,骆学新
      2021, 55(10): 31-33.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2011068
      摘要:探讨骆学新教授平调阴阳法辨治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经验。认为其病机为肾虚为本、阴阳失调,治以平补阴阳、补肾疏肝、养心安神,方予百合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随症加减。并举验案1则。  
      关键词:乳腺癌;类围绝经期综合征;平调阴阳;中医药疗法;骆学新   
      16
      |
      24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608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3
    • 马函琳,钱麟,赵睿男,金铭歆,杨文丽
      2021, 55(10): 34-36,4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2009036
      摘要:介绍钱麟教授治疗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的经验。认为气阴两虚,湿、热、毒聚于下焦为本病的主要病机,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为主要治则,运用内外兼治之法加以施治;内治以益气养阴调控机体免疫为主,外治以清热解毒抗病毒为主,并重视从湿邪论治,巧妙利用各味中药的多重功效,将治湿贯穿始终。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内外兼治;益气清热;专家经验;钱麟   
      9
      |
      21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611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3

      经方纵横

    • 秦欣欣,吴华阳,张山,于会勇,王成祥
      2021, 55(10): 37-39.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2010079
      摘要:探讨《伤寒论》中“客气”的含义及其思想对临床的指导作用。认为从结胸证与痞证的辨析入手,可知“结胸证”易发于阳经,“痞证”易发于阴经,得出“胃中空虚”不等同于“胃气虚”,进而便知相应条文中“客气”的病机亦不同;“客气动膈”之客气指表阳之邪热内陷,而“客气上逆”之客气当指胃气虚而心火旺。  
      关键词:《伤寒论》;客气;结胸证;痞证   
      9
      |
      25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594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3

      临床试验

    • 钦敬茹,杨鹭,王雯珺,张程程,汤哲伟,钱鑫乐,邓海滨,王中奇
      2021, 55(10): 40-4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1911164
      摘要:目的观察温阳散结中药内服、外敷联合常规疗法治疗肿瘤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3例肿瘤骨转移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治疗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止痛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温阳散结中药内服、外敷,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周期。观察两组爆发痛次数,比较疼痛数字评分(NRS)、盐酸羟考酮24 h用量、相关实验室指标、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的骨转移特异子量表(EORTC QLQ-BM22)评分的变化情况,同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①试验过程中,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1例、剔除1例,最终完成试验者90例,治疗组、对照组各45例。②治疗2周期、治疗4周期、治疗6周期与治疗前组内比较,两组NRS评分均降低(P<0.001);治疗2周期、治疗4周期、治疗6周期组间比较,治疗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③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治疗组爆发痛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4周期、治疗6周期与治疗第3天组内比较,治疗组盐酸羟考酮24 h用量减少(P<0.001),对照组盐酸羟考酮24 h用量增加(P<0.001);治疗4周期、治疗6周期组间比较,治疗组盐酸羟考酮24 h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⑤治疗4周期与治疗前组内比较,治疗组血钙水平降低(P<0.01);治疗6周期与治疗前组内比较,治疗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降低(P<0.01),对照组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升高(P<0.01)。治疗4周期、治疗6周期组间比较,治疗组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⑥治疗2周期与治疗前组内比较,治疗组EORTC QLQ-BM22量表中的疼痛部位、疼痛程度、功能障碍模块评分降低(P<0.01);治疗4周期、治疗6周期与治疗前组内比较,两组疼痛部位、疼痛程度、功能障碍模块评分降低(P<0.01)。治疗6周期组间比较,治疗组功能障碍模块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⑦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止痛相比,加用温阳散结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肿瘤骨转移疼痛疗效满意,可以减少爆发痛次数和镇痛药物剂量,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TNF-α、IL-6、钙水平有关。  
      关键词:肿瘤骨转移;癌痛;中西医结合疗法;温阳散结;中药内服;中药外敷;细胞因子   
      15
      |
      33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614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3

      实验研究

    • 沈逸雯,卞会亭,蒋义鑫,张莉君,张宏,陈莉莉,栾鑫,曹文佳,管滢芸
      2021, 55(10): 46-51.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2103108
      摘要:目的建立灵敏快速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考察千金子中抗肿瘤活性成分大戟因子L2、L3口服(ig)、腹腔注射(ip)和尾静脉注射(iv)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 LC-MS/MS内标法测定大戟因子L2、L3血药浓度,流动相为甲醇-水(80:20),色谱柱为BSD Hypersil C18柱(100 mm×2.1 mm,3 μm),柱温为30 ℃,体积流量为0.2 mL/min,进样体积为5 μL。质谱条件:电喷雾离子化(ESI)源,正离子模式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检测各有效成分。采用WinNonlin 4.1药动学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大戟因子L2和L3在5~1 000 ng/mL范围内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提取回收率为90.5%~107.2%,基质效应分别为89.1%~94.2%和88.1%~93.9%,日内、日间精密度 RSD均<12.8%。大鼠尾静脉注射大戟因子L2、L3后,Cmax、AUC0-24 h分别为(20.76±7.55)、(13.48±4.59)μg/mL和(8.43±2.34)、(5.13±1.38)h·μg-1·mL-1;大鼠腹腔注射注射大戟因子L2、L3后,Cmax、AUC0-24 h分别为(0.95±0.26)、(0.27±0.06)μg/mL和(3.52±0.90)、(0.98±0.29)h·μg-1·mL-1;口服给药大戟因子L2、L3后,多个样品浓度因低于检测限而未检测到。结论建立的相关检测方法灵敏、快速、选择性好,可用于大鼠血浆中大戟因子L2、L3的同时测定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药代动力学参数表明,大戟因子L2、L3口服吸收利用度较差,腹腔注射给药相同剂量下大戟因子L2在大鼠体内的暴露量较L3高。  
      关键词:大戟因子L2;大戟因子L3;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药代动力学;抗肿瘤;中药研究   
      11
      |
      75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595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3
    • 潘云翠,王倩,胡爱艳,徐怡,聂笑宇,张鑫,王守梅,张树辉
      2021, 55(10): 52-57.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2101014
      摘要:目的研究白花蛇舌草(Od)和半枝莲(Sb)乙醇提取物对耐阿霉素肝细胞癌(HepG2/ADM)增殖和凋亡的作用。方法①体外实验: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Od-Sb对HepG2/ADM的影响;克隆形成实验检测Od-Sb对HepG2/ADM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Od-Sb对HepG2/ADM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Od-Sb对HepG2/ADM中Ki-67、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②体内实验:以裸鼠HepG2/ADM皮下移植瘤为模型,观察Od-Sb对瘤体的作用,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Ki-67、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①体外实验显示,与对照组比较,Od-Sb可以抑制HepG2/ADM细胞的增殖,抑制HepG2/ADM细胞的克隆形成,促进其凋亡,并下调Ki-67、Bcl-2蛋白的表达(P<0.05)。②体内实验显示,与对照组比较,Od-Sb可以抑制裸鼠HepG2/ADM皮下移植瘤瘤体的生长,下调Ki-67、Bcl-2蛋白的表达(P<0.05,P<0.001)。结论Od-Sb可下调HepG2/ADM 中Ki-67、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HepG2/ADM的生长,并促进其凋亡;Od-Sb通过增殖-凋亡调控机制部分逆转HepG2/ADM的耐药。  
      关键词: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肝细胞癌;阿霉素;耐药;模型小鼠;中药研究   
      13
      |
      47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606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3
    • 黄广伟,孙仁弟,杨素德,韦悦,马云飞
      2021, 55(10): 58-6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2005177
      摘要: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和质谱数据库对芩苏胶囊(QSC)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并建立HPLC指纹图谱。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RRHD SB-C18(2.1 mm×100 mm,1.8 μm)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3 mL/min,柱温为25 ℃,检测波长为270 nm。UPLC-Q-TOF/MS正、负2种离子模式扫描对QSC化学成分定性分析;采用Waters Xbridge Shield RP18(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0.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8 mL/min,柱温为30 ℃,检测波长为270 nm,对10批QSC进行指纹图谱分析。结果从QSC中共检测到68个化学成分,鉴定出22个化学成分,指纹图谱确定了33个共有峰,10批QSC的指纹谱图相似度均大于0.990。结论定性分析了QSC的化学成分,建立了其指纹图谱,可为深入研究其物质基础和完善提升质量标准提供支持。  
      关键词:芩苏胶囊;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指纹图谱;高分辨质谱数据库;中药研究   
      10
      |
      42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616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3
    • 刘世欣,陈良妮,程雪梅,季莉莉,李小锋,刘胜,康兴东,尉小慧,王长虹
      2021, 55(10): 66-72.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2104115
      摘要:目的建立肾康宁胶囊中泽泻、丹参、茯苓和锁阳的薄层色谱定性鉴别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对不同的展开系统、显色剂、点样量、温湿度进行系统考察,确定鉴定泽泻、丹参、茯苓和锁阳的最佳薄层色谱条件。结果泽泻、丹参采用硅胶G薄层板,以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酸(7∶4∶0.6)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 nm)下检视荧光斑点,再喷以2%磷钼酸乙醇溶液,在105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茯苓采用硅胶G薄层板,以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酸(7∶4∶0.4)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 nm)下检视荧光斑点;锁阳采用硅胶G薄层板,以环己烷-乙酸乙酯-甲醇-甲酸(8∶6∶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用0.04% DPPH无水乙醇溶液浸板,取出、晾干,置日光下检视斑点显色清晰。结论薄层色谱特征鉴别斑点清晰、专属性强、阴性对照无干扰。该方法简单方便,重复性好,可用于肾康宁胶囊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肾康宁胶囊;薄层鉴别;泽泻;丹参;茯苓;锁阳   
      16
      |
      86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597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3
    • 方建,李晓晖,陈文武
      2021, 55(10): 73-78.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2101040
      摘要:目的研究黄芪甲苷基于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5(MEK5)/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5(ERK5)信号通路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小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选取10只为正常组,其余50只建立AD模型,然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黄芪甲苷低剂量组、黄芪甲苷中剂量组、黄芪甲苷高剂量组,每组10只。阳性对照组给予石杉碱甲(0.02 mg/kg)干预,正常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等体积的0.9%NaCl溶液,黄芪甲苷低剂量组、黄芪甲苷中剂量组、黄芪甲苷高剂量组分别给予15 mg/kg、30 mg/kg、60 mg/kg的黄芪甲苷。各组均干预21 d,检测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EBP同源蛋白(CHOP)、MEK5、ERK5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黄芪甲苷低剂量组、黄芪甲苷中剂量组、黄芪甲苷高剂量组IL-1、TNF-α水平及GRP78、CHOP、MEK5、ERK5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黄芪甲苷低剂量组、黄芪甲苷中剂量组、黄芪甲苷高剂量组IL-1、TNF-α水平及GRP78、CHOP、MEK5、ERK5表达降低,且随剂量增加而降低(P<0.05)。结论黄芪甲苷基于MEK5/ERK5信号通路对AD大鼠小胶质细胞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可减少AD大鼠神经细胞的凋亡。  
      关键词:黄芪甲苷;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5;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5;阿尔茨海默病;小胶质细胞;模型大鼠;中药研究   
      17
      |
      54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613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3

      综述

    • 汪晓露,赵勇,左新河,谢敏,付畅
      2021, 55(10): 79-83.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2101089
      摘要:综述氧化应激对甲状腺癌的影响及中药单体体外干预的研究进展。氧化应激以矛盾的方式影响甲状腺癌的进程,既参与肿瘤的形成与发展,亦可导致癌细胞死亡;活性氧的累积参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和进展,亦可导致癌细胞的迁移与侵袭。小白菊内酯、淫羊藿苷、雷公藤甲素、藏红花素、青蒿琥酯、姜黄素、丹酚酸B、葛根素、紫草素等中药单体能引起体外甲状腺癌细胞内氧化性物质堆积,减少抗氧化酶生成,以此诱导甲状腺癌细胞凋亡等,从而发挥其治疗作用。  
      关键词:氧化应激;甲状腺癌;细胞凋亡;中药单体;综述   
      10
      |
      46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604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3
    • 李凡,杨远贵,谷丽华,杨莉,王峥涛
      2021, 55(10): 84-10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2103017
      摘要:苦参为常用清热燥湿药,临床上内服多用于治疗湿热实证,外用多用于治疗皮肤病及妇科疾病。苦参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且新的化学成分不断被发现。通过查阅CNKI、Web of Science、PubMed、SciFinder、Sci-hub、i-Data、Microsoft Academic、ResearchGate等数据库,追踪自1953年至今的苦参化学成分研究文献,系统整理了苦参化学成分、结构及其取代基,并对具有构效关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进行了阐述。苦参的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黄酮、苯丙素、二苯甲酰基衍生物、萜类、甾体、有机酸、脂肪酸、挥发油等类型,其中生物碱和黄酮类成分是其主要的结构类型,在抗菌、抗炎、抗病毒和抗肿瘤方面均有重要研究价值。  
      关键词:苦参;化学成分;生物活性;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综述   
      29
      |
      271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618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