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编委会
编辑政策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在线期刊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重点专题
特色专栏
过刊浏览
出版申明
出版伦理规范
开放获取申明
投稿指南
投稿须知总则
版权转让协议
投稿模板
图表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规范要求
同行评审
稿件处理流程
审稿须知
审稿专家
下载中心
最新刊期
2021
年
第
1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杏林漫道
内外有别说辨证
张再良
2021, 55(1): 1-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2007102
摘要:外感热病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内伤杂病有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辨证,内外有别。外感热病倾向于量身定制的方法,而内伤杂病立足于普遍适用的规矩。现代中医面对的临床更加复杂,应该注意在诸多辨证方法中求同存异,抽象归纳出更为简便的方法。
关键词:外感热病;内伤杂病;辨证论治
8
|
21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378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2
管窥篇
一部抄本两“赓云”
段逸山
2021, 55(1): 5.
3
|
2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387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2
学科新探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芪-川芎药对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用机制的研究
李文婷,郑舒宁,张琪,杜顺棠,刘峰,季兵
2021, 55(1): 6-12,34.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2002178
摘要:目的系统探讨黄芪-川芎(QX)药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关键靶点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检索黄芪-川芎的主要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数据库检索DPN的主要靶点,然后通过R语言绘制Venn图得出QX治疗DPN的共同靶点;利用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中药-成分-疾病-靶点调控网络,然后通过String数据平台建立PPI网络,最后利用Bioconductor平台和R语言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QX中发挥治疗DPN的成分主要是槲皮素、山柰酚、叶酸、谷甾醇等19个活性成分;发挥治疗作用的靶点可能包括PTGS2、NOS2等69个关键靶点;影响治疗DPN的生物学过程主要为细胞因子活性、细胞因子受体结合等93个条目;发挥治疗的关键作用通路包括AGE-RAGE信号通路、IL-17通路等143个通路。结论QX对DPN的治疗作用体现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提示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实现,为进一步探讨QX对DPN的治疗和作用机制提供了思路和依据。
关键词:黄芪;川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网络药理学
9
|
76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368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2
针灸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状态及日常生活能力的Meta分析
张梦婷,谭亢,胡莎,廖亮英,石文英,周文娟
2021, 55(1): 13-19.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1912188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针灸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状态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平台(CBM)以及PubMed、Cochrane等数据库,收集针灸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发表时间为2009年8月27日至2019年8月27日。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价文献质量,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涉及患者1 12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抗抑郁剂相比,针灸疗法有较好的抗抑郁疗效[RR=1.15,95%CI(1.09,1.21),P<0.000 01],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SMD=-0.58,95%CI(-0.74,-0.43),P<0.000 01],提高日常生活能力[SMD=0.71,95%CI(0.40,1.02),P<0.000 01]。结论针灸在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优于抗抑郁剂;纳入分析的文献多数存在方法学缺陷,证据级别不高,故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针灸;Meta分析;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12
|
78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375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2
临证承启
朱凌云治疗“湿秘”经验
黄宸祾,李亦凡,朱凌云
2021, 55(1): 20-22.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2005043
摘要:介绍朱凌云教授治疗“湿秘”的临床经验。认为湿秘病机总以脾胃虚弱、湿浊内停、气滞不行三端为要,临证以健脾益气、除湿化浊、行气导滞为治疗大法,创制特色方和中化浊导滞汤,疗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
关键词:便秘;湿秘;健脾益气;除湿化浊;行气导滞;专家经验;朱凌云
6
|
30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365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2
朱世杰辨治肺癌术后咳嗽的临证经验
姜朋媛,李林潞,于成凤,毛昀,蔡亚芳,褚雪镭,朱世杰
2021, 55(1): 23-26.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2008042
摘要:介绍朱世杰教授治疗肺癌术后咳嗽的临证经验。认为肺癌术后咳嗽不同于普通咳嗽,传统止咳药物对其疗效甚微,治疗时应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结合证候虚实及病情轻重加以论治。病机属本虚标实,以气阴亏虚为本,瘀毒阻络为标,肺的宣肃功能失常是导致肺癌术后咳嗽发生的根本所在。临床治疗以攻补兼施为主,注重宣畅气机,同时应重视调理脾胃。重用海浮石为君药,常用药对如海浮石和旋覆花、牛膝和桔梗、桃仁和芦根等。并附验案1则。
关键词:肺癌术后;咳嗽;中医药疗法;临床经验;朱世杰
14
|
72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369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2
慢性疮面相关“生肌”的再认识
徐强,卢旭亚,张朝晖
2021, 55(1): 27-3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2003033
摘要:通过对慢性疮面“肌”及“生肌”的重新定义,将慢性疮面治疗过程中的“肌”分为可视之肌和微观之肌两类,并结合临床实践,阐释针对慢性疮面不同的生肌过程及中医理法方药的使用,从而为中医治疗慢性疮面探索新的思路。
关键词:慢性疮面;可视之肌;微观之肌;生肌
9
|
14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392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2
乳香、没药在慢性前列腺炎治疗中的应用
高庆和,晏斌,杜冠潮,刘胜京,刘煜,付建华
2021, 55(1): 31-34.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2009176
摘要:通过分析慢性前列腺炎与疮疡发病机制的相似性,认为乳香、没药可以改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疼痛、排尿困难症状;同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分析乳香、没药的抗炎、镇痛机制,并举验案1则。
关键词:慢性前列腺炎;疮疡;乳香;没药;抗炎镇痛机制;活血化瘀
10
|
64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388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2
经方纵横
葛根在《伤寒杂病论》中升津液作用辨析
李冀,潘明月,付强
2021, 55(1): 35-38.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2006029
摘要:葛根可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一般用于治疗邪气有外泄之机的外感病及清阳不升所致的泄泻。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相应条文的分析,以病机作为入手点辨析葛根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认为张仲景在经方中应用葛根的主要目的为升津液。
关键词:葛根;升津液;《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12
|
43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387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2
医理求真
经筋理论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指导意义
郑蒙,俞晓飞
2021, 55(1): 39-42.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1912156
摘要:从经筋的释义、生理作用、病理表现,经筋与卫气、脑的关系,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与经筋病的关系,经筋理论指导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康复的原则、方法等角度,阐述经筋理论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经筋理论;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中医传统康复疗法;Bobath疗法
12
|
74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373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2
临床试验
实炎方治疗轻中度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张林曦,冯卓,杨巍
2021, 55(1): 43-46.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1904093
摘要:目的观察实炎方治疗轻中度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以中药实炎方口服,对照组予以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比较主要症状量化积分、修正的Baron评分及血清中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86.67%;组间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主要症状量化积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积分下降差值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修正的Baron评分均下降(P<0.05);组间评分下降差值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④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IL-1β水平均明显降低,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IL-1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美沙拉嗪,实炎方能更好地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及结肠黏膜病变,降低血清IL-1β水平,提高血清IL-10水平。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实炎方;美沙拉嗪;大肠湿热证;中药抗炎;结肠黏膜病变
18
|
25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393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2
基于证候要素辨证针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Ⅱ级)的临床观察
贺卫,朱慧英,奚安,吴国强,秦莹
2021, 55(1): 47-51.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1908154
摘要:目的观察辨证针刺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72例CHF(心功能Ⅱ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患者给予西医基础治疗结合辨证针刺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基础治疗结合安慰针刺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后随访2个月,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2个月时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结果①试验期间,治疗组1例患者退出,对照组1例患者脱落、1例患者剔除,最终纳入统计分析者治疗组35例、对照组34例。②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5.7%、61.8%,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患者的LVEF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LVEF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后比较,随访时,两组患者的LVEF均降低(P<0.05)、NT-proBNP水平均升高(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辨证针刺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指标,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其远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针刺;证候要素;辨证;随机对照试验
8
|
19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381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2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神经根压迫性刺激因素的研究
张明才,石印玉,陈东煜,王翔,陈博,王辉昊,徐震球,詹红生
2021, 55(1): 52-56.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1904074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神经根压迫性刺激的主要因素。方法纳入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98例作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组,健康受试者50例作为健康受试者组,比较两组受试者的症状体征积分、颈椎关节突关节骨错缝发生率及颈椎椎间盘突出发生率,综合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神经根压迫性刺激的因素。结果①两组受试者的自觉症状、体格检查、日常活动积分及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神经根型颈椎病组受试者颈椎关节突关节骨错缝发生率为82.65%,健康受试者组颈椎关节突关节骨错缝发生率为10.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神经根型颈椎病组受试者颈椎椎间盘突出发生率为41.84%,健康受试者组颈椎椎间盘突出发生率为4.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神经根型颈椎病组患者的神经根压迫性刺激因素以颈椎关节突关节骨错缝和颈椎椎间盘突出为主,其中单纯颈椎关节突骨错缝占43.88%(43/98),关节突骨错缝合并椎间盘突出占22.45%(22/98),单纯椎间盘突出占4.08%(4/98)。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发病关键机制一方面与颈椎椎间盘突出致神经根压迫性刺激有关,另一方面与颈椎关节突关节骨错缝致神经根压迫性刺激有关,而后者在临床中往往易被忽视,应引起颈椎病临床防治工作者的重视。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关节突关节骨错缝;颈椎椎间盘突出;病因病机
49
|
94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371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2
不同中医证型糖尿病高危足患者舌诊图像参数分析
邵腾腾,陈聪,王玉晴,王嘉霖,燕海霞,赵诚
2021, 55(1): 57-60,6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2004178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中医证型糖尿病高危足患者的舌诊图像参数特征,为其中医辨证提供客观化依据。方法采用Smart TSM-I舌面信息采集分析仪拍摄糖尿病高危足3种常见中医分型(寒凝瘀阻证、热毒伤阴证、气血两虚证)患者的舌象照片,利用分析软件识别并提取舌质、舌苔的图像参数,并据此分析不同中医证型的特征参数。结果①舌质图像参数:与气血两虚证比较,寒凝瘀阻证患者舌质整体、舌中部及舌尖部H值升高(P<0.05),舌尖部B值降低(P<0.05),热毒伤阴证患者舌尖部R值、B值、V值降低(P<0.05);与热毒伤阴证比较,寒凝瘀阻证患者舌根部、舌中部H值升高(P<0.05)。②舌苔图像参数:与气血两虚证比较,寒凝瘀阻证患者舌苔整体颜色B值、H值及舌根部苔色H值升高(P<0.05),热毒伤阴证患者舌尖部苔色G值降低(P<0.05)。结论不同证型糖尿病高危足患者的舌诊图像参数存在一定的差异,可反映不同证型糖尿病高危足的中医病机,为其整体辨证、脏腑辨证提供部分客观依据。
关键词:糖尿病高危足;糖尿病足;中医证候;中医诊断学;舌诊;客观化
33
|
36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366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2
中药益气化瘀方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颅内残余血肿影响的临床研究
王永谦,冯庆琪,张征达,王维平,施杞,顾明昌
2021, 55(1): 61-6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1907171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益气化瘀方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钻颅引流手术术后颅内残余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及对照组(23例)。两组均采用钻颅引流术,术后治疗组予中药益气化瘀方治疗,对照组予阿托伐他汀片治疗。两组连续服药直至残余血肿完全吸收或体积显著减少(体积≤10 cm
3
),至少连续服药30 d。结果①试验期间共有2例病例脱落,其中治疗组1例,对照组1例。②术前与术后各时点组内比较,两组残余血肿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与术后14 d、30 d、60 d、180 d比较,残余血肿体积缩小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术后60 d、180 d残余血肿体积比较,治疗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组间术后30 d、60 d、180 d残余血肿体积缩小率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随访期间,治疗组和对照组残余血肿复发率分别为3.1%(1/32)和13.6%(3/22),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龄(>80岁)和术后较小的血肿体积缩小率(<30%)与血肿复发密切相关(P=0.008 和 P=0.011)。⑤术前与术后各时点组内比较,两组改良Rankin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组间术后相同时点比较,改良Ranki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阿托伐他汀片相比,中药益气化瘀方治疗钻颅引流手术术后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可更好地促进术后残余血肿的吸收;同时该中药疗法不良反应少,还可改善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老年人;钻颅引流术;中医疗法;颅内残余血肿;术后复发;神经功能
29
|
18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378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2
实验研究
基于热、药分离方式的明目解毒方熏蒸对兔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影响的实验研究
肖书毓,陶津华,王蕾蕾,缪晚虹,俞莹
2021, 55(1): 66-71.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2003065
摘要:目的采用热、药分离的方式探讨明目解毒方熏蒸对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的作用途径。方法9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中药熏蒸组、热熏蒸组和熏蒸液组5组,每组18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眼表划痕法给予单纯疱疹病毒I型(HSV-1)接种建立HSK模型。造模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不予药物处理,中药熏蒸组采用明目解毒方每日熏蒸干预,热熏蒸组采用蒸馏水熏蒸,熏蒸液组采用明目解毒方熏蒸液滴眼。分别于造模前1 d和造模1 d、3 d、7 d,对各组实验兔的角膜病变程度进行评分。并在治疗1 d、3 d、7 d随机抽取每组6只眼,采用PCR法检测角膜组织中HSV-1的表达,ELISA法检测房水中IL-2和IFN-γ的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外周血中CD4、CD8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治疗3 d、7 d,中药熏蒸组、熏蒸液组和热熏蒸组的兔角膜HSV-1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各组间房水中IFN-γ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中药熏蒸组和热熏蒸组存在交互作用。治疗1 d、3 d、7 d,中药熏蒸组房水中IL-2含量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d、7 d熏蒸液组与模型组房水中IL-2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7 d中药熏蒸组较模型组外周血CD4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5)。结论明目解毒方熏蒸可通过热、药效应清除HSK角膜组织中的HSV-1病毒,并且影响局部免疫因子IL-2水平,上调外周血CD4的表达。
关键词: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兔;热药分离;明目解毒方;热效应;中药熏蒸
10
|
11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383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2
马桶花有效部位抗炎镇痛和利胆作用的研究
潘泰,饶丹丹
2021, 55(1): 72-77.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1907050
摘要:目的研究马桶花有效部位(MTH)是否具有抗炎镇痛和利胆作用,且观察其效果是否优于马桶花初提物。方法采用小鼠甩尾实验、甲醛致痛实验研究MTH和马桶花初提物对小鼠的镇痛情况,进一步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郭肿胀、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研究MTH和马桶花初提取物对小鼠的抗炎作用,最后通过小鼠胆囊重量实验和收集到的临床患者结石标本进行溶石实验,研究其利胆溶石作用。结果①镇痛实验:与模型组比较,MTH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在30 min后能明显提高小鼠痛阈值(P<0.05);MTH中、高剂量组在第Ⅰ时相和第Ⅱ时相能够降低甲醛致痛评分值(P<0.05,P<0.01),且镇痛效果优于马桶花初提物。②抗炎实验:与对照组比较,MTH高、中、低剂量组对二甲苯致耳郭肿胀均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45.21%、41.89%、23.83%(P<0.01、P<0.01、P<0.05),然而马桶花初提物的抑制率为16.64%,低于MTH中、高剂量组(P<0.05);MTH中、高剂量组均能抑制小鼠足趾肿胀(P<0.01,P<0.01)。③利胆溶石实验:与蒸馏水组比较,MTH高、中、低剂量组和马桶花初提物组均能减轻胆囊重量,促进胆汁排泄(P<0.01),且MTH的利胆作用优于马桶花初提物;MTH高、中、低剂量组和马桶花初提物组均能有效溶解胆囊结石(P<0.01)。结论MTH具有明显的镇痛、抗炎和利胆作用,且效果优于马桶花初提物。
关键词:马桶花;镇痛;抗炎;利胆;小鼠
13
|
29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380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2
鲜百合的质量控制研究
顾安娜,王亚茹,商云霞,唐逢雨,刘世欣,尉小慧
2021, 55(1): 78-82.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2003305
摘要:目的建立鲜百合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TLC法对鲜百合进行定性鉴别,HPLC法测定王百合苷B含量;参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方法,测定水分、总灰分和浸出物含量。结果TLC定性鉴别采用硅胶G板,以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7∶10∶7∶2)为展开系统,10%硫酸乙醇显色,365 nm下检视:鲜百合样品与对照药材在相同位置呈现相同颜色斑点,斑点清晰,重复性好;HPLC含量测定采用Agilent C
18
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在流动相乙腈-0.1%磷酸(17∶83)、检测波长312 nm、柱温 25 ℃、流速1.0 mL/min、进样量20 μL条件下,王百合苷B在10.27~164.32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2
=0.999 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08%(RSD为2.31%)。20批样品中,王百合苷B含量0.62~4.71 mg/g;鲜百合粉末水分、总灰分和水溶性浸出物范围分别为7.53%~10.22%、2.63%~4.88%和23.07%~43.01%。结论本研究建立的鲜百合质量控制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鲜百合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鲜百合;王百合苷B;质量标准;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
7
|
52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384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2
食道通结方对人食管癌裸鼠移植瘤微血管生成的影响
蔡霄月,张铭,周亚宁,吴晓婷,郭毅峻,崔清,董昀,张洲姬
2021, 55(1): 83-87.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2004198
摘要:目的观察食道通结方对人食管癌裸鼠移植瘤微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通过皮下接种人食管癌TE-1细胞株建立人食管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将40只荷瘤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顺铂组、中药组、中药+顺铂组。各组分别予0.9%NaCl溶液、中药食道通结方(18 g·kg
-1
·d
-1
,灌胃,28 d)、顺铂(1 mg·kg
-1
·d
-1
,腹腔注射,d1、d3、d5)、食道通结方(18 g·kg
-1
·d
-1
,灌胃,28 d)+顺铂(1 mg·kg
-1
·d
-1
,腹腔注射,d1、d3、d5)干预。观察各组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CD34的表达,计算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A(VEGF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A(VEGFA)、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磷酸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p-VEGFR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移植瘤的体积及瘤重均明显减小(P<0.01),以中药+顺铂组的抑瘤作用最强(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顺铂组、中药+顺铂组肿瘤MVD及VEGFA、p-VEGFR2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且中药+顺铂组下调MVD及VEGFA、p-VEGFR2蛋白表达的作用较顺铂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食道通结方具有拮抗食管癌血管新生的作用,该作用与抑制VEGFA/VEGFR2通路有关。
关键词:食道通结方;食管癌;小鼠;肿瘤血管新生;VEGFA/VEGFR2通路
13
|
21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376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2
艾桂凝胶膏剂改善雄性小鼠性功能障碍的实验研究
孙玉然,于丹,都晓伟
2021, 55(1): 88-91.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2008080
摘要:目的考察艾桂凝胶膏剂对雄性小鼠性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将合格的ICR雄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2只)和造模组(60只)。造模组建立“劳倦过度,房事不节”的肾阳虚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分别为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艾桂凝胶膏低、中、高剂量给药组。将各实验组小鼠背部剃去被毛,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在背部脱毛区敷贴空白药物做随行对照,阳性对照组敷贴益肾保健贴(0.274 g/g),艾桂凝胶膏低、中、高剂量组敷贴艾桂凝胶膏(0.172 g/g、0.343 g/g、0.686 g/g)。每天敷贴1次,每次敷贴12 h,连续敷贴28 d。检测各组小鼠体质量、肛温、耐寒能力、生殖器官脏器指数,以及血清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睾酮(T)、雌二醇(E
2
)激素水平。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艾桂凝胶膏剂能增加“劳倦过度,房事不节”的肾阳虚小鼠的体质量,提升肛温、耐寒能力与睾丸脏器指数,提高血清T含量,降低血清FSH、LH、E
2
含量(P<0.05,P<0.01)。结论艾桂凝胶膏剂具有显著改善“劳倦过度,房事不节”肾阳虚小鼠性功能的作用。
关键词:艾桂凝胶膏剂;肾阳虚;性功能障碍;小鼠
15
|
26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390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2
综述
中药治疗耳鸣组方规律研究进展
王艺璇,张剑宁,李明
2021, 55(1): 92-9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1911086
摘要:从高频用药、高频药对、高频药组分析为切入点,综述中药治疗耳鸣组方规律研究进展。高频用药分析包括耳鸣高频药物、高频证型用药及高频药物属性3方面;高频药对有“兄弟式”配伍模式(即药性相同)和“夫妻式”配伍模式(即药性不同)两种;高频药组分析从实证、虚证、虚实夹杂3个角度,阐述耳鸣的常见证型及聚类药组。
关键词:耳鸣;方药规律;中医药;综述
8
|
94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386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2
经皮穴位电刺激在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潘路平,杨瑜
2021, 55(1): 96-10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1905008
摘要:综述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疗法在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进展。TEAS在外科手术的临床应用中,不仅可以辅助术中、术后镇痛,降低麻醉药物剂量,减轻免疫抑制及手术的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保护心、脑、肺、肝、肾等脏器,而且还能降低术后患者的不良反应,从而提高其康复质量。TEAS可广泛应用于骨科、脑外科、甲状腺外科、乳腺外科、心胸外科等手术的术中及术后,具有避免感染、无创、患者耐受性好、可重复等优点,其或将代替传统电针成为一种临床趋势。
关键词:经皮穴位电刺激;针灸;麻醉;镇痛;外科手术;临床应用;综述
15
|
82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196391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02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