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0 9

      杏林漫道

    • 包易如,张朝晖,徐强
      2020, 54(9): 20-22.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1911119
      摘要:基于箍围护场理论简要概述金黄制剂的临床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金黄制剂是中医外科具有较好疗效的外用制剂,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效。箍围法可以调动正气、箍集正气以形成护场起到屏障作用,防止邪毒扩散及邪毒进一步集聚。金黄制剂多作为箍围药物广泛应用于疮疡初起红肿热痛等症状,达到箍集围聚、收束疮毒之功。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药物赋型剂的不同以及患者体质差异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当引起注意;临床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避免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金黄制剂;不良反应;箍围;护场;合理应用   
      4
      |
      22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55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学科新探

    • 许文杰,胡亮亮,李媛媛,赵倩倩,王忆勤,郭睿,燕海霞
      2020, 54(9): 23-26.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2005192
      摘要:目的:探讨Framingham心血管不同风险等级人群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舌色特征。  方法:入选冠心病患者240例,体检者286例,根据Framingham风险评分(FRS)将体检者分为10年冠心病风险低危组(n=216例)、中危组(n=55例)和高危组(n=15例),应用中医舌诊仪采集冠心病患者及体检者的舌象,基于RGB、HSV颜色空间对舌色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低危组舌质颜色G、B、S值与冠心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舌质颜色G、B值高于低危组(P<0.05),S值低于低危组(P<0.05);中危组舌质颜色G、S值与低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组舌质颜色G值高于低危组(P<0.05),S值低于低危组(P<0.05)。低危组舌尖颜色G、B、S值与冠心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舌尖颜色G、B值高于低危组(P<0.05),S值低于低危组(P<0.05);中危组舌尖颜色R、V值低于低危组(P<0.05);冠心病组舌尖颜色R值高于中危组(P<0.05)。  结论:Framingham风险评分10年冠心病风险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与冠心病患者的舌色特征参数存在差异,提示中医舌诊客观信息在冠心病发病风险预测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Framingham风险评分;舌象;舌诊;客观化   
      6
      |
      30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56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邢捷,阙华发
      2020, 54(9): 27-31.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2001073
      摘要: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唐汉钧教授临床治疗复杂性窦道内治用药及外治方法的使用规律,总结其学术思想。  方法:整理唐汉钧教授治疗复杂性窦道的病历资料,建立复杂性窦道中医临床诊疗信息数据库,使用频数分析、关联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内治处方中的组方配伍规律及外治方法使用情况。  结果:①本研究共纳入265份病历资料,涉及265例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中位年龄55岁,中位病程210 d;合并有糖尿病、乙型病毒性肝炎等其他疾病者共计136例(占51.32%),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胸壁(34.7%),最常见的病因为手术(64.53%)和感染(23.40%);中医辨证分型以余毒未尽证最为常见(78.87%),其次为气血两虚证(20.38%),正虚毒恋证相对少见(0.75%)。②共有229例患者内服中药,涉及229种药物,总计使用频次4 234,使用频次>100的中药共有13味,主要集中在益气健脾、健脾活血和益气渗湿类药物。③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最为常用的2味药物配伍组合主要是益气健脾、健脾活血和益气渗湿药,3味药物配伍组合主要是健脾养血、健脾活血、益气健脾、健脾渗湿、健脾托毒药,4味药物配伍组合主要是生黄芪、白术、茯苓合渗湿、活血、托毒药物组合,5味药物配伍组合是生黄芪、白术、茯苓、赤芍、丹参组成的益气健脾扶正、凉血活血祛滞药物组合。④常用的外治方法有外用掺药、贴敷、冲洗灌注疗法、药捻、纱条引流等。  结论:唐汉钧教授治疗复杂性窦道重视扶正,尤重脾胃,补益、疏调气血经络的同时又不忘托毒、解毒,体现了其扶正治疗外科疾病的学术思想;在内治的同时灵活运用多种外治法,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复杂性窦道;窦瘘;名医经验;数据挖掘;唐汉钧   
      7
      |
      17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58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经方纵横

    • 丁红平
      2020, 54(9): 42-4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1912106
      摘要:四逆散主治少阳病,具有和解清热、行气解郁、益气养血功效。结合5则验案,介绍四逆散合方在临床中的应用体会。  
      关键词:《伤寒论》;经方;四逆散;合方   
      6
      |
      56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59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医理求真

    • 高玲,胡亚男
      2020, 54(9): 46-49.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1912120
      摘要:血管性痴呆(VD)病因病机复杂,但总以肾虚精亏、髓海不足为主。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而充于脑,脑为髓之海,肾与脑紧密关联。因此,VD的治疗当以补肾填精而益髓。肾-脑相关理论根于二者阴阳、经络、精髓及神志方面存在相关性,从中医及现代医学角度分析肾、脑的生理、病理,不仅为从肾论治VD提供了精确的辨治思路,同时也为肾-脑相关理论的实际运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肾-脑相关理论;血管性痴呆;从肾论治   
      6
      |
      48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60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临床试验

    • 王强,曹妮达,王盼盼,高峰,朱莹杰,赵爱光,杨金坤,王小林,江联萍
      2020, 54(9): 50-54.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1912020
      摘要: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晚期胰腺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方法:采用非随机同期病例对照的方法,按是否接受中医药治疗,将晚期胰腺癌患者分为中药组、非中药组,并以是否接受西医常规抗肿瘤治疗(化疗和/或放疗)作为进一步预设分层条件,将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组、西医治疗组。以总生存期(OS)作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运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晚期胰腺癌生存期的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估算中位生存期,进而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晚期胰腺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结果:①共纳入晚期胰腺癌患者305例,其中中药组157例,非中药组148例;共245例患者接受西医常规抗肿瘤治疗(化疗和/或放疗),其中中西医结合组127例,西医治疗组118例。②中药组的中位OS为14.9个月,较非中药组的9.6个月显著延长(P<0.001,HR=0.471,95%CI:0.361~0.613);中西医结合组中位OS为14.1个月,较西医治疗组的9.7个月显著延长(P<0.001,HR=0.491,95% CI:0.367~0.658)。③中药组1、2、3、5年的生存率分为41%、23%、16%、11%,非中药组分别为18%、11%、6%、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西医结合组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37%、19%、12%、8%,西医治疗组分别为16%、10%、5%、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④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年龄(P=0.003)、KPS评分(P<0.001)、手术方式(P<0.001)、化疗(P<0.001)和中药(P<0.001)是影响晚期胰腺癌患者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其中年龄和化疗为非保护性独立预后因素。⑤中西医结合组白细胞降低、中性粒细胞降低、血小板降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于西医治疗组(P<0.05);同时,中西医结合组Ⅲ~Ⅳ度白细胞降低、血小板降低的发生率低于西医治疗组(P<0.05)。  结论:中医药治疗是影响晚期胰腺癌患者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并减少化疗后白细胞降低、血小板降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关键词:胰腺癌;晚期;中医药疗法;总生存期   
      5
      |
      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61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孔婧,王晓素,杜奕奇,周秉舵,方盛泉,熊光苏,李英,唐义爽,程传奇,何聪
      2020, 54(9): 55-59.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2001013
      摘要:目的:观察清下化瘀方联合西医常规疗法对中重度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肠道功能及预后评分系统的影响。  方法:将66例中重度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服清下化瘀方。治疗7 d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中医证候积分、急性胃肠道损伤(AGI)分级评分、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ISAP)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价指标II (APACHE Ⅱ)评分、CT严重指数(MCTSI)评分的变化情况。  结果:①试验过程中,治疗组、对照组各脱落3例,最终完成试验者60例,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②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83.3%,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减少(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中医证候积分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AGI分级评分逐步降低(P<0.05);治疗第3天、第7天、第14天组间比较,治疗组AGI分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⑤治疗组患者肠内营养达标时间,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便秘消失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⑥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BISAP评分、APACHE Ⅱ评分、MCTSI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BISAP评分、APACHE Ⅱ评分、MCT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与单纯采用西医常规疗法相比,加用清下化瘀方治疗中重度急性胰腺炎疗效满意,可更好地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进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重症急性胰腺炎;清下化瘀方;急性胃肠道损伤;胃畅道功能;预后   
      5
      |
      19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63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于莉,张会永,王佳楠,刘先璐,吕美君,陈智慧,吴天石,王姝琦,李芹,杨关林
      2020, 54(9): 60-64.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1910103
      摘要:目的:对气虚证中医疗效评价量表进行科学性考评,为此量表的临床应用与推广奠定基础。  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考评气虚证中医疗效评价量表的可行性(量表接受率、完成率、填表时间及天花板地板效应)、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效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及效标效度)和反应度。  结果:①量表的接受率为95.83%,完成率为100%,平均完成时间2.2 min,所有条目均不存在天花板地板效应。②总表的重测信度为0.954,10个条目的重测信度均大于0.7;总表、乏力维度、气短维度及神疲维度的克朗巴赫α系数分别为0.827、0.674、0.768、0.614;各条目(除条目2外)、维度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4。③经因子分析筛选出3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2.358%,其中条目8因子分析与设想框架存在差异,经专家小组讨论仍保留原量表结构;量表总分,乏力维度、气短维度及神疲维度与血红蛋白水平具有负相关性。④气虚证组量表得分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气虚证中医疗效评价量表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信度、效度和反应度,可以作为气虚证患者临床疗效评价的一种可量化的测量工具。  
      关键词:气虚证;量表;可行性;信度;效度;反应度   
      5
      |
      34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65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闫少庆,柳国斌,朱忠强,王丽翔,杨晓,胡啸明
      2020, 54(9): 65-67.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1912168
      摘要:目的:观察通塞脉片联合常规疗法对糖尿病足患者炎症因子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方法:将80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常规疗法(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抗感染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通塞脉片。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临床疗效,比较相关炎症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①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血清WBC、CRP、IL-6、TNF-α水平下降(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上述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值及红细胞电泳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值低于对照组(P<0.05),红细胞电泳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与单纯采用常规疗法相比,加用通塞脉片治疗糖尿病足疗效满意,能更好地抑制机体炎症反应、改善微循环。  
      关键词:糖尿病足;炎症;中西医结合疗法;通塞脉片;血液流变学;微循环   
      5
      |
      23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67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实验研究

    • 吴秋燕,刘杰,戴梦,王佑华,李强,盛昭园
      2020, 54(9): 68-72.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1911075
      摘要:目的:研究斑马鱼作为治疗肥胖药物筛选模型的可行性以及健脾疏肝降脂方对肥胖斑马鱼脂质代谢的影响。  方法:将受精14 d的斑马鱼分为对照组、模型组(0 mg/L)、高剂量组(1 600 mg/L)、中剂量组(400 mg/L)和低剂量组(100 mg/L),对照组正常喂养,其余4组过度喂养。过度喂养后的斑马鱼在相应浓度的药液中浸泡,每天浸泡8 h。药物干预56 d后测量斑马鱼的体长、体质量,计算肥满度,检测斑马鱼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肝脏的组织学变化以及脂肪堆积情况。  结果:模型组斑马鱼质量、肥满度和三酰甘油水平均比对照组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斑马鱼质量、肥满度和三酰甘油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斑马鱼三酰甘油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肝脏组织学变化、脂肪堆积明显,健脾疏肝降脂方组斑马鱼肝脏组织学变化、脂肪堆积少于模型组。  结论:斑马鱼可成功用于建立肥胖模型;健脾疏肝降脂方可有效降低斑马鱼体脂水平,降脂效果明显。  
      关键词:肥胖;斑马鱼;健脾疏肝降脂方;脂质代谢   
      6
      |
      43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69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郭红,吴晗晗,崔金刚,杜霄烨,徐静,张腾,陈瑜
      2020, 54(9): 73-8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2005066
      摘要:目的:探讨胡黄连对光损伤诱导的光感受器细胞退行性病变的保护效应。  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 Light)、光损伤模型组(Light_Vehicle)、胡黄连低剂量组(Light_HHL_L)、胡黄连中剂量组(Light_HHL_M)和胡黄连高剂量组(Light_HHL_H)5组,每组6只。其中正常对照组和光损伤模型组均以每20 g小鼠体质量200 μL纯水溶剂灌胃,胡黄连低(167 mg/kg)、中(500 mg/kg)、高(1.5 g/kg)剂量组小鼠接受每20 g小鼠体质量200 μL胡黄连水煎液灌胃治疗。连续给药7 d,给药第 4天所有小鼠开始接受暗适应,第7天给药后0.5 h进行光损伤造模。光照后第7天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影像学检查及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视网膜形态结构变化,并分析视网膜外核层(ONL)厚度变化;利用视网膜电图(ERG)观察小鼠视网膜a、b波振幅变化,并分析其视网膜功能改变;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视紫红质(Rhodopsin)和中波敏感视蛋白(M-opsin)进行染色,观察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病理改变情况;利用TUNEL法对视网膜细胞凋亡进行原位观察。  结果:正常对照组视网膜各层形态结构完整,ONL厚度正常,细胞核排列整齐,ERG暗视a波和b波振幅绝对值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加,Rhodopsin和M-opsin表达正常,视网膜各层未见凋亡细胞。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光损伤模型组视网膜结构明显受损,ONL厚度显著变薄(P<0.01),细胞核排列疏松紊乱,ERG暗视a波和b波振幅显著降低(P<0.05),Rhodopsin和M-opsin表达明显降低,ONL可见大量凋亡细胞。与光损伤模型组比较,胡黄连高剂量组视网膜形态结构维持完好,ONL细胞核排列整齐,胡黄连有效抑制ONL厚度变薄(P<0.01),显著抑制ERG暗视a波和b波振幅降低(P<0.05),胡黄连干预后Rhodopsin和M-opsin表达明显增加,ONL几乎未见凋亡细胞。  结论:胡黄连可显著抑制光损伤诱导的光感受器细胞凋亡,对光损伤小鼠视网膜形态结构和视功能具有显著的保护效应。  
      关键词:胡黄连;光感受器细胞;视网膜退行性病变;小鼠   
      6
      |
      27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71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潘传芳,梁未末,顾贤,沈克平
      2020, 54(9): 81-87.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1911187
      摘要:目的:通过体内研究探讨胃肠安方及其不同功效组成药物拆方对胃癌裸鼠原位移植瘤生长及转移作用效果及其配伍规律。  方法:将胃肠安方按其功效拆分为健脾理气、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三大组成部分,采用2×2×2析因实验设计方案,建立裸小鼠人胃癌原位移植模型。观察胃肠安方不同功效组成药物抑制胃癌生长及转移作用效果及其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  结果:①胃肠安方全方组及健脾理气组、软坚散结组、健脾清热组的抑瘤率分别为 28.5%、24.6%、28.8%及30.2%,与模型组瘤重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坚散结因素在抑制瘤重方面具有主效应,健脾理气及软坚散结因素存在交互作用。②胃肠安全方组、清热解毒组、健脾清热组的转移率分别为22.22%、10.00%、18.18%,与模型组75.00%比较,能明显降低裸鼠胃肿瘤的转移率(P<0.05)。③胃肠安全方组及其不同治则拆方配伍各组中除软坚散结组外,均能抑制MMP-2蛋白表达,尤其以健脾理气组及全方组作用最为明显(P<0.05);健脾组、健脾清热组及全方组对MMP-9蛋白表达抑制作用最为明显(P<0.05)。析因分析结果显示,在软坚散结因素存在时,健脾理气因素与清热解毒因素在下调MMP-2蛋白表达方面具有协同作用。胃肠安方及其拆方对裸鼠胃肿瘤组织MMP-2基因表达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以全方组、健脾软坚组、清热软坚组作用最为明显(P<0.01)。析因分析结果显示,健脾理气与清热解毒及清热解毒与软坚散结组之间对MMP-2的基因表达抑制具有相互交互作用。全方组、健脾软坚组对裸鼠胃肿瘤组织MMP-9 mRNA表达抑制作用明显(P<0.01),健脾理气与清热解毒及健脾理气与软坚散结组对MMP-9 mRNA表达抑制具有相互交互作用。胃肠安方全方组及健脾理气组明显抑制裸鼠胃肿瘤组织 MMP-2及MMP-9的活性(P<0.01),析因分析结果显示,在清热解毒因素存在时,健脾理气与软坚散结因素在抑制MMP-2及MMP-9活性方面具有协同作用,而在缺乏清热解毒因素时,健脾理气与软坚散结因素在抑制MMP-2及MMP-9活性方面存在拮抗作用。  结论:胃肠安方全方组、清热解毒组、健脾清热组能明显抑制胃癌的生长和转移,清热解毒组抑制胃癌转移效果最为明显,健脾理气因素抑制瘤重主效应具有显著性,健脾理气及软坚散结因素在抑制瘤重方面存在交互作用;析因分析结果显示,在软坚散结因素存在的情况下,健脾理气和清热解毒因素对下调MMP-2蛋白表达具有协同作用,在软坚散结因素缺乏时,健脾理气和清热解毒因素对下调MMP-2蛋白表达具有拮抗作用。在清热解毒因素存在的情况下,健脾理气和软坚因素对抑制MMP-2和MMP-9活性具有协同作用,在清热解毒因素缺乏时,健脾理气和软坚因素对抑制MMP-2和MMP-9活性存在拮抗作用。  
      关键词:胃肠安方;配伍研究;胃癌;MMP-2;MMP-9;肿瘤转移;小鼠   
      5
      |
      39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73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曲立娟,宋艳秋,张雁,钟瑞华,杨文捷,李国停,谢淑武
      2020, 54(9): 88-92.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1911117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枸杞多糖对低雄激素不育大鼠生殖损伤的改善作用,评价枸杞多糖治疗低雄激素雄性不育的药效和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将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枸杞多糖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其中造模给药方式为灌胃给予度他雄胺40 mg/kg,1次/d,连续28 d;在造模的第15天开始枸杞多糖干预灌胃给药,高低剂量组分别给予枸杞多糖80 mg/kg和40 mg/kg,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溶媒,1次/d,连续14 d。给药结束时检测睾丸附睾组织学、超微结构、精子活力、交配雌鼠受孕率、血清雄激素水平、附睾雄激素受体(AR)和核转录因子(NF-κB)蛋白表达。  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枸杞多糖高剂量组精子活率和前向运动率显著升高(P<0.05);枸杞多糖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交配雌鼠受孕率分别为37.5%和62.5%,较模型对照组分别上升25%和50%;模型对照组附睾可见附睾上皮连接出现断裂,管内精子聚集;枸杞多糖低剂量组大鼠附睾上皮结构和精子排列有一定的恢复,高剂量组附睾上皮组织和精子基本恢复正常;枸杞多糖给药组血清双氢睾酮(DHT)水平较模型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0.01);枸杞多糖给药组AR和NF-κB蛋白表达较模型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0.01)。  结论:枸杞多糖可以改善低雄激素附睾不育大鼠的生育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升高血清DHT水平、促进AR和NF-κB表达、发挥雄激素样活性有关。  
      关键词:不育;低雄激素;大鼠;枸杞多糖;双氢睾酮;附睾雄激素受体;核转录因子   
      5
      |
      27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74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新冠肺炎专栏

    • 梁鹏晨,周紫艳,孙苗苗,黄洁,陆云飞,史俊峰,常庆
      2020, 54(9): 1-8.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2003059
      摘要: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探究筛选鄂版肺炎1号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借助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平台(TCMSP)筛选鄂版肺炎1号方中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靶点,通过GEO数据库中SARS基因表达谱数据集,分析出SARS差异基因,通过Venny工具得到复方与SARS靶点的交集获得抗COVID-19可能的靶点,并利用R 3.6.1 clusterProfile对上述靶点对应基因进行GO生物学过程富集分析和 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利用与SARS-CoV-2 3CL水解酶(Mpro)的分子对接加以验证。  结果:在复方中筛选到108个潜在成分,其中核心成分34个,相关靶点涉及HSP90AA1、CASP8、FASLG、CYP19A1、MAPK14等。GO富集结果得到GO条目303个(P<0.05),其中分子功能(MF)21个,细胞组成(CC)12个,生物过程(BP)270个,分别占6.9%、4.0%、89.1%。KEGG富集分析得到61条通路(P<0.05),涉及TRP通道的炎性介质调节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凋亡通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粗毛甘草素F、光果甘草酮、千层纸素A、4′-羟基汉黄芩素、刺槐素和黄芩素等显示出较好的对接活性。  结论:鄂版肺炎1号方参与了人体多条免疫和炎症通路,可能通过调节免疫及相关炎症因子治疗COVID-19,其中34个核心成分具有潜在的抗SARS-CoV-2作用。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鄂版肺炎1号方;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5
      |
      29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77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吴金鹏,王伟斌,岳萍,邓雪仪,陈雪吟,翁衡,于欢,王芳,唐仕欢,郭新峰
      2020, 54(9): 9-1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2004128
      摘要:目的:深入分析中医古代疫病鼻疗方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鼻疗方(简称“新冠方”)的用药特点,评估新冠方与古代疫病鼻疗方的传承关系,进而探索中医疫病鼻疗方的用药规律。  方法:检索《中华医典》获取5个历史时期48部古籍210条文献条目,筛选古代疫病鼻疗方132种(含燃熏方62种、挥发方63种、煎煮方7种);检索全国各地市及以上卫生主管部门官方网站和研究性文献,收集到新冠方处方20种(含挥发方12种、煎煮方8种);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对各类处方进行处理分析。  结果:①古代疫病鼻疗方共涉及178味药材,单味频次≥10次的25种,使用频次最高者为雄黄。其中燃熏方涉及103种,频次≥5次的28种,频次最高者为雄黄,药对频次最高者为“雄黄、雌黄”,核心处方为“雄黄、朱砂、雌黄”。挥发方涉及142种药材,频次≥5次的30种,频次最高者亦为雄黄,药对频次最高者为“朱砂、雌黄”,核心处方为“雄黄、朱砂、雌黄、鬼箭羽”。7种煎煮方涉及17种药材,频次最高者为桃枝。②20种新冠方涉及22种药材,频次≥2次的18种,使用频次最高者为艾叶。其中挥发方涉及药材18种,频次≥2次的13种,频次最高者为藿香。煎煮方涉及药材13种,频次≥2次的7种,频次最高者为艾叶。  结论:古代疫病鼻疗方以燃熏法和挥发法为重点,擅用矿物药,用药品种多;新冠方以挥发法和煎煮法为重点,全部采用植物药,用药品种少,对燃熏法未能有效利用。认为新冠方体现了对古代鼻疗防疫经验的传承应用,但也存在明显的研究短板,建议推进中医鼻疗防疫经验研究,为中医药参与现代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提供新的支撑。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疫病;鼻疗方;芳香中药;组方规律;燃熏法   
      7
      |
      79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79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冯博,金世宏,吴进兵,毛峥嵘
      2020, 54(9): 16-19.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2003137
      摘要:目的:观察耳穴压豆疗法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普通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  方法:将82例经发热门诊排除新冠肺炎的普通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针对原发病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耳穴压豆。两组疗程均为7 d,采用社区获得性肺炎评分量表(CURB-65)评估患者肺炎的严重程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的焦虑状态,采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 5D)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结果:①治疗后两组患者CURB-65评分均较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SAS评分显著减少(P<0.05),EQ- 5D评分显著增加(P<0.05),而对照组两项评分均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两组SAS评分、EQ- 5D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耳穴压豆能明显降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普通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焦虑程度,起到改善负面情绪的作用,同时能改善患者的总体健康状态。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焦虑;耳穴;中医外治法;临床研究   
      7
      |
      63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81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综述

    • 孟庆龙,崔文玉,刘雅婧,金莎,潘景芝
      2020, 54(9): 93-98.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1910016
      摘要:综述玉竹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玉竹中主要含有多糖、甾体皂苷、黄酮、挥发油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降血糖、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抗疲劳、延缓皮肤衰老等药理作用。  
      关键词:玉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综述   
      15
      |
      315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83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宋少婷,李帅,白雪,封彩云,樊晓霞,李宝莉
      2020, 54(9): 99-101.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1910049
      摘要:概述近年来没食子酸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没食子酸主要是通过调控P53信号通路、调节Caspase-3水平变化、促进ROS水平升高及调控ADAM17、EGFR、AKT/p-AKT和ERK/p-erk信号通路,实现对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调控。  
      关键词:没食子酸;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综述   
      5
      |
      34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85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临证承启

    • 陶雨晨,陆嘉惠,严世芸
      2020, 54(9): 32-3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2002128
      摘要:结合案例介绍,分析严世芸教授辨治粒细胞肉瘤转化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经验。认为其病机为伏邪温病,临证以“扶正祛邪、圆机活法”为核心思想进行病证结合,卫气营血、八纲、脏腑辨证诸法合用,善用峻猛药、毒性药、经验药,并以牛黄醒消丸控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关键词:粒细胞肉瘤;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验案;严世芸   
      5
      |
      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87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阿古达木,陈薇薇,苏晓
      2020, 54(9): 36-39.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1911009
      摘要:总结苏晓教授辨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经验。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病因为禀赋不足、肝肾亏虚,辨治时衷中参西,随证治之,注重中西互补;肝肾亏虚,阴虚为本,注重养阴清热;气滞血瘀,瘀而化热,注重凉血活血;兼症夹杂,诸症兼顾,注重兼症并治;固护后天,脾胃尤重,注重健脾养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注重健康宣教。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养阴清热;凉血活血;健脾养胃;专家经验;苏晓   
      5
      |
      36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88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张繁芹,李春红
      2020, 54(9): 40-41.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2009150
      摘要:介绍李春红教授运用温经汤治疗不寐的临床经验。认为寒热错杂、瘀血阻络型不寐,可予温经汤清上温下、养血祛瘀。并举验案2则。  
      关键词:不寐;温经汤;《金匮要略》;专家经验;李春红   
      7
      |
      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190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