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0 6

      新冠肺炎专栏

    • 张再良
      2020, 54(6): 1-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6.094
      摘要:历史上中医临床的进展与疫病的高发密切相关。汉末魏晋时期产生了《伤寒论》,金元时期受疫病影响,有火热论、《脾胃论》,明清时期在《温疫论》以后出现温病学派。在疫病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中医形成了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和临床的诊疗体系,中医临床的进展从未止步。  
      关键词:疫病;中医临床发展史;《伤寒论》;火热论;《脾胃论》;《温疫论》;《温热论》   
      5
      |
      61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83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凌江红,谢胜,申定珠,丛军,顾志坚,李莉,蔡淦
      2020, 54(6): 6-8.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6.099
      摘要:基于《脾胃论》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中医药防治。认为《脾胃论》实由当时的汴京大疫催生而成,其中从内伤出发、重视扶正思想对防治疫病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脾胃论》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致病特点、临床特征、病理免疫等,认为该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胃虚弱、阴火刑肺密切相关,补脾胃、泻阴火可用于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脾胃论》;补脾胃;泻阴火;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5
      |
      186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81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李晓晨,刘万里,刘若实,张杨,赵艺,任爽
      2020, 54(6): 9-11.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6.092
      摘要:分析六经辨证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的运用策略。通过临床症状分析、方剂用药总结及治疗方案归纳,认为疫病辨证多可归于六经,防治所用方剂亦符合经方方证相应原则,可运用六经辨证方法辨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并举验案1则。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疫病;中医药疗法;六经辨证;经方   
      5
      |
      194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79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吴欢,夏露,孙永顺,史苗颜,徐贵华,李凯,石克华,张惠勇,张炜
      2020, 54(6): 12-1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6.098
      摘要:从祛邪退热、截断扭转、清彻余邪、通腑化湿等方面探讨下法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运用。认为下法在改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发热、肠道功能紊乱症状,防止病情向危重症转化,促进粪便病毒核酸转阴及疾病康复等方面均有独特的作用。具体使用时需把握时机,掌握相关注意事项。并附验案1则。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温病;下法;中医药疗法   
      5
      |
      135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77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薛鸿浩,张玮,鹿振辉,陆城华,郭晓燕,孙朔,徐向前,张惠勇
      2020, 54(6): 16-19.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6.095
      摘要:基于“截断扭转”策略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药证治。认为先证而治有利于快速控制病情,截止疾病的进展;常用治法如健脾助运、行气化湿、通腑攻下、凉血化瘀、化痰软坚、祛除疠气等。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湿热疫;截断扭转;先证而治;中医药疗法   
      5
      |
      112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75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冯其茂,李小茜,折哲,赵凡尘,李万义,李海涛,邓剑青,曹敏,秦朝辉,郭全,方邦江,刘林,杨爱东,严世芸
      2020, 54(6): 20-24.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6.091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归属于中医学“湿瘟”范畴,其核心病机为外感湿浊疫毒之邪伏膜原,引动少阳相火,内外相合,木火刑金,湿(毒)火上冲,而成疫毒闭肺之证。治疗以“和”法贯穿始终,“护中气、护宗气、护阴液”固本,外疏内清,寒温并用为基本治则,以宣肺达邪、清热解毒、补气养阴、活血化瘀、化湿通络等多法杂糅,共奏厥功,截断病势以救危亡。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湿瘟;和法;护中气;护宗气;护阴液   
      5
      |
      105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72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张天嵩,方泓,喻晓,邹璐,袁敏
      2020, 54(6): 25-28.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6.097
      摘要:目前仍缺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防治疗效明确的临床证据。本文针对新冠肺炎,从医学伦理、研究领域、研究方案、随机对照设计、真实世界研究、临床试验协作等方面探讨进一步开展相关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思路与建议,以期为循证医学提供可靠的最佳证据。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临床试验;循证医学   
      5
      |
      221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70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吴雨沁,邹璐,喻晓,孙鼎,李少滨,唐凌,杨洁如,陈晓云,吴银根,方泓
      2020, 54(6): 29-36.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6.093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WANFANG DATA)、中国知网(CNKI)、MEDLINE、Embase数据库,检索时间为自建库开始至2020年3月12日。根据Cochrane手册 “偏倚风险”评估工具独立评估偏倚风险;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进行非随机试验方法学质量评估,通过证据质量分级(GRADE)来衡量证据的质量;运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不同干预措施治疗新冠肺炎的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比较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的临床疗效。  结果:①共纳入8个临床研究,包括804例病例。②其中1项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4项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另有自身前后对照研究1项、病例系列研究2项;5项研究纳入Meta分析,3项无对照组的研究仅出现在NOS评估中。③2项研究对重症转化率作了比较分析,结果提示治疗组的重症转化率低于对照组[RR=0.18 ,95%CI(0.04,0.79),P=0.02]。④3项研究对临床治愈率作了比较分析,结果提示治疗组临床治愈率高于对照组。⑤2项研究对病死率作了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法得出异质性结论。⑥4项研究对发热时间作了比较分析,研究间存在明显异质性(Q统计量相应P值为0.003,I2=84%),结果提示治疗组退热疗效优于对照组,但需进一步分析其异质性的来源。⑦2项研究对症状积分作了比较分析,结果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SMD=-0.84,95%CI(-1.25,-0.43),P<0.000 1]。⑧3项研究对咳嗽缓解率作了比较分析,结果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咳嗽症状。⑨3项研究对腹泻缓解率作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⑩3项研究对肺炎吸收率作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降低新冠肺炎患者的重症转化率,提高临床治愈率,还在缓解咳嗽、退热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后续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循证研究不断更新,才能完善本研究的证据完整性。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中西医结合疗法;Meta分析;系统评价;临床研究   
      13
      |
      376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67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陈晓娜,方泓,张天嵩,邓宏勇,许吉,张洋,袁敏
      2020, 54(6): 37-43.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6.096
      摘要:基于中医学对疫病的认识、中医运气学说对疫情的影响以及中医防治疫病的方药特点,探讨古代中医抗疫理论的现实意义及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防治工作的临床指导价值。认为结合运气学说可推知COVID-19起因与2019年己亥岁末水火相克有关,推算COVID-19的大规模扩散将于2020年3月得控,6~8月消灭;防治疫病的高频中药,以芳香开窍药、清热解毒药、祛风补虚药并举,组方思路因疫病分期不同而各有所侧重。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中医药疗法;疫病;运气;数据挖掘   
      5
      |
      160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65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马云飞,李光达,李晓晓,于明薇,王笑民
      2020, 54(6): 72-74.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6.005
      摘要:从阳虚毒聚浅析王笑民教授辨治晚期肿瘤的经验。认为晚期肿瘤病机虚实夹杂,但整体为阳虚,局部以毒热为主;治疗以扶正补虚、温阳散结、清热解毒、祛瘀通络为原则;善用黄芪、党参扶正补虚,附子、干姜温阳散结,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土鳖虫、穿山甲祛瘀通络。  
      关键词:阳虚毒聚;肿瘤;专家经验;王笑民   
      6
      |
      53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64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仇莲胤,阙华发
      2020, 54(6): 75-78.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6.006
      摘要:介绍阙华发教授辨治甲状腺癌的临床经验。认为甲状腺癌以正虚毒滞为发病之本,治疗以扶正祛邪为大法,审因论治,善调脾肾;病证结合,注重辨经,擅用引经药物;善识体质,主张扶阳。并举验案1则。  
      关键词:甲状腺癌;中医药疗法;专家经验;阙华发   
      5
      |
      31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63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王利民,高宇,张福鹏,郝淑兰,王晞星
      2020, 54(6): 79-81.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6.007
      摘要:介绍王晞星教授辨治大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经验。认为大肠癌肝转移的根本病机为肝脾两虚、痰瘀毒结;临证以调和肝脾为重,减毒消癥为辅,标本兼顾,攻补兼施;研创特色方药补中调肝汤,和法抗癌,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  
      关键词:大肠癌;肝转移;调和肝脾;减毒消癥;和法;名医经验;王晞星   
      5
      |
      45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61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杨淑芬,陈岚,王运超,胥晓芳,何奕坤,吴辉辉,姚静慧,沈佳莹,杨光辉,潘新
      2020, 54(6): 87-92.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6.009
      摘要:目的:观察妙苓仙子汤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90例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3组。中药组予妙苓仙子汤,对照组予秋水仙碱,联合组予妙苓仙子汤联合秋水仙碱,每组30例。3组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关节疼痛评分、关节肿胀评分、关节功能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以及尿酸(UA)、炎症指标、肾功能和不良反应;统计对照组、联合组的秋水仙碱减量所需时间。  结果:①治疗后联合组关节疼痛、肿胀、功能评分均低于中药组、对照组(P<0.05),中药组、对照组两组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中药组、联合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③中药组、联合组降尿酸(UA)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组的白细胞(WBC)、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中药组、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⑤联合组的秋水仙碱减量所需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妙苓仙子汤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在抗炎止痛疗效上不劣于秋水仙碱,同时具有降尿酸作用,且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较小。  
      关键词: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湿热蕴结;中医药疗法;妙苓仙子汤   
      6
      |
      37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59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杏林漫道

    • 刘玉超,刘清泉
      2020, 54(6): 44-49.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6.001
      摘要:结合10则不同疾病不同证因引起的发热,探讨发热证治。认为其病因可见外感,又见内伤,治疗需辨病辨证结合,辨别虚实,审证求因。  
      关键词:发热;外感;内伤;审证求因;辨证论治;中医药疗法   
      5
      |
      41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57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学科新探

    • 党延启,季光
      2020, 54(6): 50-57.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6.002
      摘要:表观遗传修饰主要包括DNA、RNA和组蛋白层面的修饰,修饰的形式多样,主要包括甲基化、乙酰化、乳酸化、糖基化等不同形式。表观遗传修饰在肿瘤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应用于肿瘤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价,也可为肿瘤的靶向治疗策略提示新的方向。中医药可通过调控表观遗传修饰,发挥抗肿瘤的作用。表观遗传抗肿瘤药物主要包括DNMT抑制剂、HDAC抑制剂及IDH抑制剂,已经应用于临床。RNA甲基化修饰研究刚刚起步,目前仍没有获批的药物,但其在肿瘤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证实。因此,DNA、RNA和组蛋白的修饰可以作为肿瘤的诊断或预后标记物,而以DNA、RNA和组蛋白的修饰酶为作用靶点的抗肿瘤药物研发将成为肿瘤治疗的新方向。  
      关键词:表观遗传修饰;DNA修饰;RNA修饰;组蛋白修饰;肿瘤诊断;中医药调控;表观遗传抗肿瘤药物   
      10
      |
      106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56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崔龙涛,许家佗,李军,石玉琳,屠立平
      2020, 54(6): 58-6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6.003
      摘要:目的:通过复杂网络分析获取实证亚健康人群的核心中医证候要素和西医体检指标,为辨别亚健康人群的中医实证证候提供更多维度的临床依据和可靠方法。  方法:按照健康状态分类方法,筛选亚健康人群属实证者233例,其中气滞证105例,血瘀证69例,痰湿证34例,实热证25例;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分析每个证型的证候要素与西医体检指标之间核心的网络关系。  结果:①气滞证人群的核心证候要素为胃脘闷胀、胸胁胀痛、厚苔等;核心西医体检指标为舒张压异常、单核细胞水平异常;两组项目的关联节点为胃脘闷胀、嗳气、厚苔、疲倦、舒张压异常。②血瘀证人群的核心证候要素为淡紫舌、白苔、脉象左细等;核心西医体检指标为收缩压异常、嗜碱性粒细胞水平异常、血小板分布宽度异常等;两组项目的关联节点为淡紫舌、白苔、脉象左弦、脉象左细、收缩压异常、舒张压异常、嗜碱性粒细胞水平异常、血小板分布宽度异常、单核细胞水平异常。③痰湿证人群的核心证候要素为腻苔、头晕、失眠等;核心西医体检指标为体质量指数异常、尿酸异常、总胆固醇异常等;两组项目的关联节点为黄苔、厚苔、腻苔、收缩压异常、单核细胞水平异常、血小板分布宽度异常、体质量指数异常。④实热证人群的核心证候要素为齿龈肿痛、黄苔、便秘等;核心西医体检指标为体质量指数异常、收缩压异常、单核细胞水平异常等;两组项目的关联节点为便秘、黄苔、收缩压异常、舒张压异常、嗜碱性粒细胞水平异常、单核细胞水平异常。  结论:运用复杂网络方法可以发现亚健康实证不同证型人群的核心证候要素和核心西医体检指标,为亚健康人群实证辨证提供更准确、更多维度的依据;不同中医证型对应的特异性体检指标有助于从西医视角发现实证亚健康人群的异常表现,进而或可有助于早期干预,降低亚健康人群罹患某一类疾病的风险。  
      关键词:亚健康人群;复杂网络;中医证候;实证;体检指标   
      5
      |
      42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54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吴婷婷
      2020, 54(6): 66-71.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6.004
      摘要: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历代医案中小儿时行疾病的舌象、脉象特征与用药规律。  方法:以《历代儿科医案集成》中的634例小儿时行疾病医案为数据源,建立规范化数据库,使用频次统计、Logistic回归分析、关联规则等方法,对舌象、脉象与中药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中药之间的规律性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①本研究共纳入从汉代至现代的医案634则,共涉及方剂634首,中药250种。②涉及小儿时行疾病共23种,其中以外感温热病居多。频数≥4的舌象共16种,舌质主要以红舌、绛舌、芒刺舌等热性舌象居多,舌苔以腻苔、黄苔、白苔、厚苔等居多。频数≥3的脉象共16种,以数脉、滑脉、弦脉、细脉等居多。频数≥82的中药有22项,以杏仁、甘草、连翘等居多。③发现15条舌象与中药相关性结果,如红舌与地骨皮、竹沥、瓜蒌等相关性较强,腻苔与炮姜、佩兰、麻黄等相关性较强,黄苔与党参、黄连、枳实等相关性较强,等。④发现13条脉象与中药相关性结果,如数脉与淡豆豉、葛根、玄参等相关性较强,滑脉与竹沥、忍冬藤、地骨皮等相关性较强,弦脉与夏枯草、橘络、忍冬藤等相关性较强,等。⑤置信度较高的药对为枇杷叶-浙贝母、紫菀-杏仁、薄荷-连翘等,支持度较高的药对为浙贝母-杏仁、金银花-连翘、栀子-连翘等。⑥置信度较高的舌脉关联关系为黄苔-数脉、白苔-数脉、红舌-数脉等。支持度较高的舌脉关联关系为红舌-数脉、腻苔-数脉、黄苔-数脉等。  结论:《历代儿科医案集成》中小儿时行疾病的舌象以湿热性舌象居多,脉象以数脉、滑脉、弦脉等居多,用药以杏仁、甘草、连翘等居多;部分特定舌象、脉象与用药之间存在相关性,部分药物之间亦存在关联规律,可作为药对配伍使用。历代儿科医案中的诊疗经验,或可为现代中医儿科临床所借鉴。  
      关键词:时行疾病;小儿;舌象;脉象;中医诊断;中药;诊疗规律;数据挖掘;回归分析   
      5
      |
      39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53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医理求真

    • 任皎洁,齐连芬,李川洁,刘晓洁,李红岩,王帆,方业明,孙书臣
      2020, 54(6): 82-86.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6.008
      摘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因其作为病因易被忽视,故OSA相关性高血压患者常被漏诊而贻误治疗。采用《高血压患者睡眠呼吸暂停认知调研表》了解高血压患者对OSA的认知情况;通过分析OSA相关性高血压的隐匿性、临床特点及相关发病机制,探讨该病的降压思路。认为对此类患者在尝试生活方式调摄降压效果不佳后,应建议其暂缓选择西药直接降压,尝试优先选择中药缓解OSA症状,同时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改善通气状况,从而调节血压、恢复血压的正常昼夜节律。  
      关键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高血压;隐匿性;认知调查;降压思路   
      5
      |
      10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51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实验研究

    • 秦钦,王迪,董青军,王琛,曹永清,陆金根
      2020, 54(6): 93-96.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6.010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和长强穴对神经源性大便失禁大鼠肛门括约肌生理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选取9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刺激组、电针组,每组30只,另取6只健康雄性SD大鼠设为空白组。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大鼠采用切断双侧阴部神经的方法建立大便失禁模型。造模成功后电针组、电刺激组予以相应的措施连续干预14 d,模型组、空白组不干预。观察大鼠的粪便情况,检测肛门括约肌生理功能相关指标(肛门直肠压力、肛门外括约肌电活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肛门括约肌组织病理变化情况。  结果:①=1\*GB3空白组大鼠垫料干燥,粪便呈颗粒状;模型组大鼠垫料箱内潮湿,粪便稀薄呈糊状;电刺激组和电针组大鼠粪便由糊状逐渐成形,最后成柔软的圆球状,电针组粪便的性状改善更显著,粪便质地更硬。②=2\*GB3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肛门直肠压力降低(P<0.05),肛门外括约肌电活动减弱(P<0.05)。③=3\*GB3与模型组相比,电刺激组大鼠各观察时间点肛门直肠压力、肛门外括约肌电活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大鼠治疗3 d、7 d、14 d肛门直肠压力升高(P<0.05),治疗7 d、14 d肛门外括约肌电活动增强(P<0.05)。④=4\*GB3与电刺激组相比,电针组大鼠治疗3 d、14 d肛门直肠压力高于电刺激组(P<0.05),治疗7 d、14 d肛门外括约肌电活动强于电刺激组(P<0.05)。⑤=5\*GB3空白组大鼠肛门外括约肌肌纤维排列致密有序;模型组大鼠肌纤维结构紊乱,肌纤维间隙增宽,肛门外括约肌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电刺激组与电针组大鼠肌纤维结构和排列有明显改善,且电针组改善更为显著。  结论:电针足三里和长强穴可有效改善神经源性大便失禁大鼠的大便失禁状态,其机制可能与增大肛门直肠压力及增强肛门外括约肌电活动有关。  
      关键词:大便失禁;神经源性;电针;肛门直肠压力;肛门外括约肌;电活动;大鼠   
      5
      |
      26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49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邹贇,赵方方,李慧,张亚亨,赵雪昊,刘雪乐,吴欣怡,杨雪军
      2020, 54(6): 97-10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6.011
      摘要:目的:观察AT1受体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的调控作用,初步探讨中药复方五子衍宗丸改善♂AT1+/-小鼠生殖功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选择8周龄C57BL/6正常雄性小鼠20只,♂AT1+/-小鼠40只,随机分为A 组(正常雄性小鼠)、B 组(♂AT1+/-小鼠组)、C组(♂AT1+/-小鼠+五子衍宗丸组)。 A 组和B组予以0.9%NaCl溶液灌胃,C组予以五子衍宗丸(5.8 g/kg) 灌胃,每日2次,每次0.5 mL。采用RT-PCR法测定睾丸、下丘脑、垂体各组AT1表达,取样前行受孕率测定,并对各组精子进行形态观察,ELISA 酶免法测定各组血浆性激素水平,包括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和睾酮(T)。  结果:在睾丸、垂体、下丘脑组织中,B组和C组仅检测出少量 AT1,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模型成功;与B组和C组合笼的雌鼠无一受孕;B组和C组精子形态明显异常,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五子衍宗丸干预后,精子正常率明显提高,C组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GnRH水平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五子衍宗丸干预后,C组GnRH、FSH明显提高,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第4周与同组第2周相比,GnRH、FSH、LH水平均有提高(P<0.05)。  结论:AT1基因敲除可导致雄性小鼠不育,五子衍宗丸可能通过提高♂AT1+/-小鼠的性激素水平,提高精子正常率,从而改善雄性小鼠生殖功能。  
      关键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不育;小鼠;肾主生殖;五子衍宗丸   
      8
      |
      25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47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