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编委会
编辑政策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在线期刊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重点专题
特色专栏
过刊浏览
出版申明
出版伦理规范
开放获取申明
投稿指南
投稿须知总则
版权转让协议
投稿模板
图表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规范要求
同行评审
稿件处理流程
审稿须知
审稿专家
下载中心
最新刊期
2020
年
第
4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临证承启
王庆其运用《内经》理论辨治郁证经验撷英
赵心华,王庆其,夏梦幻,刘文平,鲍计章
2020, 54(4): 72-76.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4.010
摘要:介绍王庆其教授运用《内经》相关理论辨治郁证的临床经验。认为郁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根据阴阳辨证,抑郁症属于阴证,焦虑症属于阳证;因郁证和脾的关系密切,提出了“情志相关性脾胃病”的理念,分为抑郁情绪相关性脾胃病、焦虑情绪相关性脾胃病和认知偏差相关性脾胃病三类;强调郁证的治疗遵循“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养心益肾的原则,自拟宣阳化痰开郁汤、栀子消虑汤、养心益肾定志汤临证加减治疗,并结合心理疗法,取得良效。  
关键词:郁证;《黄帝内经》;情志相关性脾胃病;抑郁症;焦虑症;名医经验;王庆其
7
|
62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05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新冠肺炎专栏
当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药临床研究的若干思考
元唯安,胡义扬,唐健元,于浩,张俊华,杨忠奇,高蕊,刘建忠,倪力强,陈莉莉,玄振玉,张磊,陈红专
2020, 54(4): 1-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4.099
摘要:中西医结合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防治中发挥出独特疗效。于此同时,国内一批新冠肺炎中药临床研究扎堆注册,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问题已严重凸显。建议综合考虑中药研发特点、疫情实际情况及前期研究基础,理性开展临床研究立项。科学合理确定药物的临床定位是新冠肺炎中药开发的关键,来自一线可靠中医诊疗信息收集基础上的中医病机判断是确定临床定位的重要前提。中药临床研究不应囿于传统设计,应当坚持治疗优先、疫情防控优先,以患者最大获益为核心,在伦理和科学前提下合理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新冠肺炎中药临床研究方案。管理部门也要探索建立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药新药应急审批制度;同时应当组织资源进行相关试验评估,整合研究力量集中攻关,让真正科学严谨的临床研究早日获得真实、可靠的研究结果。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中药;临床研究
10
|
321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02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若干热点问题的中西医结合建议
2020, 54(4): 6-9.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4.001
摘要: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救治工作中,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左右,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重型),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衰竭(危重型)等。此时的综合救治方案决定了最后是否能够取得抢救成功。在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过程中,专家组普遍认为发热问题、消化道症状问题、免疫炎症风暴问题,通过中西医协同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在患者恢复期,中西医协同对于肺脏纤维化等后遗症、肺康复等,也有很好的疗效。针对上述临床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国家和上海业已发布的新冠肺炎临床诊治方案基础上,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建言献策、聚力共襄,完成了本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西医结合诊疗上海专家共识》。意图通过专家共识的推出,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救治工作,提高救治成功率。同时也希望本专家共识通过临床实践,不断得以完善和提高。  
15
|
323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01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疫病临床与伤寒六经——兼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治疗中的六经辨证
张再良
2020, 54(4): 10-14.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4.002
摘要:中医的临床基础在应对热病(疫病)的过程中奠定。历史上温疫与伤寒的对立,是为了摸索临床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尽管疫病的诊疗有其特殊性,但六经证治的原理和规律仍然是基础。掌握六经证治的方法,有助于理解和运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治疗的指导方案。  
关键词:温疫;伤寒;六经证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
5
|
239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000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唐宋时期疫病治疗遣药组方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
徐琪玥,高丽,丁文捷,袁敏,李小茜,杨爱东,严世芸
2020, 54(4): 15-22.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4.094
摘要:目的:采用文献整理与数据挖掘分析方法,探讨唐宋医家对于疫病的诊疗思路与临证用药经验。 方法:以《外台秘要方》《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唐宋时期的中医学代表性著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文献整理与数据挖掘分析方法,提取四本著作中治疗疫病的方药,深入分析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应用关联强度法归纳常用药物及其配伍组合。 结果:治疗时气最常用甘草、黄芩、麦冬;治疗疟疾最常用常山、甘草、鳖甲;治疗霍乱最常用人参、甘草、生姜。疫病治疗药物中补益药总占比30%,其中以补气药和补阴药为主;解表药(20%)次之;清热药(12%)温里药(11%)占比相当。 结论:根据以方(药)测证理论,可以推测唐宋时期气虚、阴虚、寒、热病机在疫病中均可出现,扶正祛邪为这一时期疫病的主要治则。  
关键词:疫病;唐宋时期;中医药疗法;用药规律;数据挖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
6
|
111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98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唐凌,李少滨,袁敏,张天嵩,徐诚,吴银根,方泓
2020, 54(4): 23-26.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4.003
摘要:从“肺与大肠相表里”角度,探讨肺肠同治在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诊疗中的意义。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病特点及临床症状特点,认为胃肠道症状是除呼吸道症状外的又一主要表现,尤其在重型患者中,肺肠同治收效尤为明显。从中医理论、现代机制研究方面,阐述重型新冠肺炎患者肺肠同治的合理性与可行性。适用于重型新冠肺炎肺肠同治的代表方有承气汤类(包括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宣白承气汤)、凉膈散、升降散等。  
关键词:肺与大肠相表里;肺肠同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重型病例;中医药疗法
8
|
311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96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对辽沈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治疗的思考
刘万里,李晓晨,张杨,刘若实,赵艺,刘妍彤,任爽,张杰
2020, 54(4): 27-29.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4.097
摘要:通过对辽宁沈阳地区及湖北襄阳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临床证候、病机特点及辨证论治等相关资料的总结分析,认为此次疫病同时具有湿、寒的特点,审证求因,南北方各有侧重;南方侧重于“湿”,北方侧重于“寒”。提出辽沈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建议:三因制宜,结合地域和时令特点求同存异;综合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的临床表现,分期而论,分证而治;注重个体体质差异,探寻邪气从化过程,辨体施治;活用六经辨证,防止疾病传变;做到重视预防,合理调护。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中医药疗法;三因制宜;辽沈地区
5
|
124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94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海地区49例非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疗效观察
时佳,杨宗国,叶晨,陈姼姼,陆云飞,吕莹,徐庆年,汤伯宗,殷科珊,陈晓蓉
2020, 54(4): 30-3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4.095
摘要:目的:回顾性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西医疗法对比。 方法:将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67例新冠肺炎患者,按照接受疗法的不同分为西医组(18例)和中西医结合组(49例)。西医组予氧疗、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重症患者给予抗炎、调节免疫及丙种球蛋白支持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组治疗基础上,加予中成药或汤药口服治疗。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相关实验室指标、影像学表现、症状信息、中医证候(包括舌象、脉象)信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关指标,包括退热时间、临床症状积分、CT改善率、危重型转化率、住院时间、总病程。 结果:①西医组和中西医结合组一般情况、相关实验室指标水平、影像学表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全部患者均接受抗病毒治疗,西医组27.78%的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疗,中西医结合组34.69%的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疗。③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71.64%)、咳嗽/干咳(52.24%)、乏力(47.76%)、纳差(35.82%)、咽痛/痒(31.34%)、咳白痰/黄痰(26.87%)、出汗(25.37%)、腹泻(22.39%)、鼻塞(13.43%)、头痛/晕(13.43%);两组间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中西医结合组中湿毒郁肺证32例,占65.31%;热毒闭肺证17例,占34.69%;患者以舌色红或淡红、舌苔白腻为多见,滑脉多见。⑤与西医组相比,中西医结合组住院天数更短、入院第6天临床症状积分更低(P<0.05);而两组患者的总病程、退热时间、入院第6天CT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观察期间,两组均未出现向危重型转化的病例。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改善新冠肺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以及缩短住院时间方面,显示出较大的优势。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观察;回顾性分析
9
|
335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92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从湿温论治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老年患者1例
阮小风,冯雨薇,赵康,黄橘村,陈雨,刘黎明
2020, 54(4): 36-39.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4.004
摘要:结合重型老年患者病案1则,介绍从湿温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体会。认为本病初期邪伏膜原,进展期湿邪壅肺,重症期邪入营血,恢复期余热渐退;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同时,中医辨证加用达原饮合三仁汤清热利湿、透达膜原,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老年人;重型;中西医结合疗法;达原饮;三仁汤;病案
5
|
134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90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宣白承气汤治疗痰热壅肺型重症肺炎的Meta分析
霍金林,温昊天,胡静,朱海燕
2020, 54(4): 40-4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4.096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宣白承气汤治疗痰热壅肺型重症肺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系统检索 CNKI、WANGFANG DATA、VIP、SinoMed、EMbas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按照预先设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采用风险评估工具进行研究质量评价,提取数据并运用 RevMan 5.3 和R 3.6.1软件进行 Meta分析。 结果:共计纳入11篇文献,涉及88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相比,加用宣白承气汤加减治疗痰热壅肺型重症肺炎可以提高总有效率[OR=5.19,95%CI(3.33,8.07),P<0.000 01],减少外周动脉血乳酸含量[WMD=-2.04,95%CI(-2.30,-1.79),P<0.000 01]、有创机械通气时间[WMD =-125.33,95%CI(-132.21,-118.44),P<0.000 01]、临床肺部感染评分[WMD=-1.93,95%CI(-2.29,-1.57),P<0.000 01]、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评分[WMD =-7.94,95%CI(-8.47,-7.41),P<0.000 01]。仅有2篇文献报道了不良反应,结果显示在西医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宣白承气汤加减治疗痰热壅肺型重症肺炎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在西医常规疗法基础上联用宣白承气汤加减治疗痰热壅肺型重症肺炎,较单纯应用西医常规疗法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纳入的文献数量、质量有限,相关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  
关键词:宣白承气汤;痰热壅肺;重症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Meta分析
5
|
130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88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整体调控作用研究
施烜,魏娟,刘美云,金小红,周焕平,朱万莉,冯迪,杨浩,吕欣
2020, 54(4): 46-52.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4.098
摘要: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活性成分、靶标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之间存在的联系,为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及后期的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和已发表的文献中整合血必净注射液的有效成分和对应靶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网络并进行分析,使用DAVID和STRING数据库对得到的靶点进行通路富集分析。 结果:①=1\*GB3通过数据库和文献检索,得到血必净注射液中的有效化合物成分共22个,共对应了504个潜在作用靶点。②=2\*GB3与新型冠状病毒的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共表达的靶点进行交集,得到70个交集蛋白,提示血必净注射液可能通过这70个蛋白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起治疗作用。③=3\*GB3靶点蛋白调控的通路主要集中在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一系列的通路中。 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体现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整体调控作用,可能通过对70个能与ACE2互作的蛋白,调控与疾病发生发展相关联的通路,缓解炎症反应,抑制病毒复制,从而起到抗病毒的作用。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血必净注射液;网络药理学;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抗病毒;多靶点;整体调控
5
|
198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86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名医传承
基于国医大师刘志明“阳郁血瘀”病机观探析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病理机制
常兴,郭艳琼,姚舜宇,刘志明,刘如秀
2020, 54(4): 53-57.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4.006
摘要:以国医大师刘志明教授从“阳郁血瘀”角度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学术思想为切入点,基于“阳郁血瘀”理论阐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所主导的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能量代谢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理机制中的参与过程,以及通阳活血方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主要作用机制。  
关键词: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阳郁血瘀;通阳活血方;线粒体;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国医大师;刘志明
5
|
34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85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学科新探
竞争性内源RNA调控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中药干预相关研究现状
李璐,刘悦涵,汤琛琛,陈启龙
2020, 54(4): 58-64.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4.007
摘要:阐述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调控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并探讨中药治疗肝癌与ceRNA调控作用的关系。ceRNA的调控以miRNA为核心,在miRNA反应元件(miRNA response element, MRE)的作用下,mRNA、假基因转录本、lncRNA、circRNA等竞争性地与miRNA结合,构成ceRNA调控网络。ceRNA的调控模式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侵袭等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有关ceRNA调控肝癌机制的研究还在探索阶段,其可提高靶向预测的准确性,有效筛选潜在治疗靶点和预后生物标志物。ceRNA调控机制也是中药治疗肝癌的重要调控方式,中药有效成分干预在肿瘤治疗方面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而基于ceRNA调控的中医药抗肿瘤机制研究也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竞争性内源RNA;靶基因调控;肝癌;中药干预
5
|
30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83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基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脾不藏意型及肾不藏志型不寐患者睡眠质量比较的临床研究
彭志鹏,张星平,陈俊逾,肖春霞,边颖汉
2020, 54(4): 65-67.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4.008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脾不藏意型不寐患者与肾不藏志型不寐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之间的差异,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为其在临床推广和应用提供更多客观依据。 方法:根据上述分型诊断法纳入脾不藏意型不寐患者84例、肾不藏志型不寐患者81例,对纳入患者进行PSQI评分及分析。 结果:脾不藏意组与肾不藏志组入睡时间、睡眠质量及睡眠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及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SQI总分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通过对“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脾不藏意型与肾不藏志型的PSQI分析,证明脾不藏意型与肾不藏志型PSQI存在差异性,脾不藏意型不寐患者总体睡眠质量低于肾不藏志型患者。  
关键词:不寐;失眠;脾不藏意型;肾不藏志型;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临床研究
7
|
55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82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针刀“T”形术式联合胸小肌松解治疗颈型颈椎病机制探析
谭殷殷,冯淑兰
2020, 54(4): 68-71.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4.009
摘要:通过解读近年来现代及传统医学关于颈型颈椎病的研究成果,从现代针刀医学、肌筋膜链学说、动作模式和运动链学说、传统经筋理论等方面,阐述颈项前后肌群力量失调的病变机制;认为针刀“T”形术式联合胸小肌松解可恢复弓弦力学结构平衡,调节筋膜系统的张力平衡,协助纠正颈肩异常运动模式,疏通气血、理筋止痛,从而改善颈型颈椎病症状。  
关键词:颈型颈椎病;针刀;T形;胸小肌;机制
5
|
33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81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医理求真
论相反相成配伍思维之升降并调
金光亮
2020, 54(4): 77-79.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4.011
摘要:升降并调是相反相成方剂配伍基本思维方法的应用之一,其根据气机升降运动的基本原理、适应治法和/或方剂配伍的要求,将具有升浮、沉降不同特性的药物配合应用,以其相反而又相成的配伍,来达到恢复人体气机的正常升降,从而治愈疾病的目的。升降并调的配伍临床应用广泛,既用于升降紊乱并存的疾病,也用于升、降单独紊乱的病变。更重要的应用是,利用其升降气机的作用以发散郁热病邪,而非单纯以调理气机的升降为治疗目的。  
关键词:升降并调;相反相成;配伍思维
5
|
25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80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临床试验
肉桂粉穴位贴敷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脾阳虚型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陈红,欧阳红莲,潘卫红,张广清
2020, 54(4): 80-84.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4.012
摘要:目的:观察肉桂粉穴位贴敷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脾阳虚型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90例脾阳虚型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肉桂粉穴位贴敷。两组均连续治疗7 d,比较胃肠功能障碍评分、肠鸣音评分、腹围、腹内压、平均胃潴留量、急性胃肠损伤(AGI)分级、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中医证候积分、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随访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28 d病死率。 结果:①试验期间,对照组脱落1例,治疗组脱落2例,最终完成试验者87例,其中对照组44例,治疗组43例。②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胃肠功能障碍评分、肠鸣音评分、腹围、腹内压、平均胃潴留量较治疗前减少(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胃肠功能障碍评分、肠鸣音评分、腹围、腹内压、平均胃潴留量少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的AGI分级情况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AGI分级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④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的APACHE Ⅱ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APACHE Ⅱ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少于对照组(P<0.05)。⑤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的血清WBC、PCT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血清WBC、PC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⑥治疗组、对照组MODS发生率分别为7.0%、22.7%,治疗组MOD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对照组28 d病死率分别为18.6%、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西医常规疗法相比,肉桂粉穴位贴敷联合西医常规疗法可以更好地改善脾阳虚型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胃肠功能,改善病情,控制炎症反应,降低MODS发生率。  
关键词: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脾阳虚;肉桂;穴位贴敷;中西医结合疗法;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5
|
37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78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实验研究
补肾降脂方通过PPARγ-LXRα-ABCA1通路干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效应机制
贾庆玲,申定珠
2020, 54(4): 85-91.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4.013
摘要:目的:探讨补肾降脂方通过PPARγ-LXRα-ABCA1通路干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的效应机制。 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喂饲ApoE-/-小鼠复制AS模型,随机分为ApoE-/-小鼠+高脂饮食喂饲组(模型组)、ApoE-/-小鼠+高脂饮食喂饲+补肾降脂方组(补肾组)、ApoE-/-小鼠+高脂饮食喂饲+阿托伐他汀组(他汀组),同品系、同周龄雄性C57BL/6小鼠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组),每组25只。各组给予相应干预12周。HE、油红O染色法分别检测小鼠主动脉窦、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及脂质蓄积,Filipin染色法检测小鼠主动脉窦游离胆固醇;ELISA法检测小鼠外周血血清脂质(TC、TG、LDL-C、HDL-C)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主动脉、肝脏组织PPARγ、LXRα及ABCA1蛋白表达。 结果:高脂饮食喂饲的ApoE-/-小鼠呈典型的AS病变,主动脉窦可见大面积AS斑块及红染脂质,游离胆固醇增多;肝脏组织可见肝细胞结构紊乱,红染脂质蓄积;血清TC、LDL-C含量升高,HDL-C含量降低;主动脉及肝脏组织PPARγ、LXRα、ABCA1蛋白表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小鼠经补肾降脂方干预后,小鼠主动脉窦AS斑块面积、红染脂质、游离胆固醇均减少;肝脏组织肝细胞结构大部分清晰可见,红染脂质减少;血清TC、LDL-C含量降低;主动脉及肝脏组织PPARγ、LXRα、ABCA1蛋白表达上调(P<0.05,P<0.01,P<0.001)。 结论:补肾降脂方可能通过调控PPARγ-LXRα-ABCA1通路进而有效干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关键词:补肾降脂方;动脉粥样硬化;PPARγ-LXRα-ABCA1;小鼠
5
|
63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77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糖肾宁对KK-Ay小鼠肾脏病理及足细胞凋亡的影响
崔方强,高彦彬,王悦芬,江心灿,赵文景
2020, 54(4): 92-96.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4.014
摘要:目的:观察糖肾宁对KK-Ay小鼠肾脏病理及足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利用KK-Ay小鼠建立糖尿病肾病模型,将造模成功的KK-Ay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糖肾宁组及缬沙坦组。另外选取相同数量的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糖肾宁组小鼠予20 g·kg-1·d-1的糖肾宁灌胃,缬沙坦组小鼠予10 mg·kg-1·d-1的缬沙坦灌胃,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予等剂量蒸馏水灌胃。灌胃时长为12周。分别在灌胃0、4、8、12周时检测24 h尿蛋白,灌胃12周后心尖取血检测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HE、Masson、PAS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化及RT-PCR检测各组小鼠足细胞Caspase-3蛋白表达,TUNEL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足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24 h尿蛋白、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糖肾宁组及缬沙坦组小鼠24 h尿蛋白、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明显降低(P<0.05)。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多,细胞外基质增生;与模型组比较,糖肾宁组及缬沙坦组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减少,细胞外基质增生减轻。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足细胞Caspase-3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糖肾宁组及缬沙坦组小鼠足细胞Caspase-3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下调(P<0.05)。④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足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糖肾宁组及缬沙坦组小鼠足细胞凋亡数目明显降低(P<0.05)。 结论:糖肾宁能够降低糖尿病肾病蛋白尿,改善肾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其改善肾脏病理及减轻足细胞凋亡有关。  
关键词:糖肾宁;糖尿病肾病;肾脏病理;足细胞;凋亡;小鼠
7
|
32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75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儿咳灵糖浆质量控制研究
伏东宁,邵杰
2020, 54(4): 97-101.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4.015
摘要:目的:修订完善儿咳灵糖浆的质量标准。 方法:采用TLC鉴别浙贝母;采用HPLC测定盐酸麻黄碱、苦杏仁苷和黄芩苷的含量,色谱柱为Kromasil C
18
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1% 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10 nm(盐酸麻黄碱、苦杏仁苷)、280 nm(黄芩苷),柱温30 ℃。 结果:浙贝母的TLC鉴别法专属性强,色谱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盐酸麻黄碱在1.050~10.500 mg/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4),平均加样回收率为 99.1%(RSD=1.50%,n=9);苦杏仁苷在5.220~52.200 mg/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 98.6%(RSD=0.81%,n=9);黄芩苷在20.050~200.500 mg/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 98.4%(RSD=0.94%,n=9)。 结论:该方法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儿咳灵糖浆的质量控制标准。  
关键词:儿咳灵糖浆;盐酸麻黄碱;苦杏仁苷;黄芩苷;TLC;HPLC
5
|
22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74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综述
中药蚕茧壳的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
张亚亨,李慧,刘雪乐,赵方方,吴欣怡,赵雪昊,杨涛,杨雪军
2020, 54(4): 102-10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4.016
摘要:综述中药蚕茧壳的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蚕茧壳是性能优异的天然生物材料,经炮制后还能入药,具有止血、止渴、解毒、疗疮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蚕茧壳水解物有提高机体免疫力、降血糖、促进细胞增殖及骨组织修复、护肝、抗菌等功效,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病综合征、妇女尿崩症等疾病的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蚕茧壳;中药;药理;综述
10
|
44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72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石学敏醒脑开窍针法在脑卒中患者并发症中的临床应用现状
张旭龙,王明威,谢西梅
2020, 54(4): 106-109.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4.017
摘要:醒脑开窍针法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教授所创,是基于中医学对脑卒中(脑中风)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所致“窍闭神逆,神不导气”的基本病机,提出的治疗原则和针刺方法,广泛应用于脑中风各期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对于脑卒中后并发睡眠障碍、抑郁、血管性痴呆、吞咽障碍、便秘、呃逆,强调以调神为基础,将辨病与辨证统一,随证配穴,同时重视手法的量学标准。卒中后的诸多并发症除卒中本身原因外,还与患者卒中后心理情绪、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醒脑开窍针法从整体调神论治,也符合现代医学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脑卒中后并发症可出现在脑卒中的各个时期,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本法的针刺干预时机、疗程、疗效评价、机制研究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研究。  
关键词:醒脑开窍法;针刺;脑卒中;中风后并发症;石学敏;综述
5
|
138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71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