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编委会
编辑政策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在线期刊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重点专题
特色专栏
过刊浏览
出版申明
出版伦理规范
开放获取申明
投稿指南
投稿须知总则
版权转让协议
投稿模板
图表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规范要求
同行评审
稿件处理流程
审稿须知
审稿专家
下载中心
最新刊期
2020
年
第
3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临证承启
从小儿哮喘的辨治探讨董氏儿科流派的传承与发展
杜琳麟,汪永红,王霞芳
2020, 54(3): 36-38.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3.010
摘要:总结董氏儿科的传承渊源,论述董廷瑶、王霞芳、汪永红三代传人辨治小儿哮喘的临证经验,认为其各有特色,其中董廷瑶倡导推理论病,王霞芳注重健脾为要,汪永红推崇肺肾同治。  
关键词:小儿哮喘;董氏儿科;董廷瑶;王霞芳;汪永红
5
|
19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69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李延运用疏肝化瘀法辨治特发性水肿经验
赵大鹏,唐宇,初贺明,魏巍,李延
2020, 54(3): 39-41.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3.011
摘要:总结李延教授治疗特发性水肿的经验。认为肝郁血瘀为其常见病机,病位在肝,核心病机为人体水液代谢与肝主疏泄功能失职。肝主疏泄,疏通全身气机,同时又与脾肾密切相关,故治以疏肝行气、活血化瘀为主,另以健脾益气祛痰,调补肾阴肾阳,代表方为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加减。并附验案2则。  
关键词:特发性水肿;疏肝化瘀法;四逆散;当归芍药散;临床经验;李延
5
|
37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67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杨巍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经验
刘肃志,李悦,陆宏,杨巍
2020, 54(3): 42-44.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3.012
摘要:介绍杨巍教授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证经验。术前重视辨证,强调辨缓急、辨虚实;术中提倡分次虚实挂线疗法,术后重视创面处理及紧线时机;提倡“十六字方针”诊治原则及“三多一少易复发”的提纲式宣教理念。  
关键词:高位复杂性肛瘘;虚实挂线;专家经验;杨巍
5
|
31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66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基于“病机十九条”辨治帕金森病
刘红喜,鲁嵒,申伟,付国静,张允岭
2020, 54(3): 45-48.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3.013
摘要:通过对《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中的相关条文“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与帕金森病临床症状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在帕金森病的辨证论治中,应当充分运用“肝风、脾湿、肾寒”的病机理论,以提高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帕金森病;中医药疗法
5
|
79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65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符德玉教授应用“坎中满,离中虚”理论治疗中医心病医案举隅
史鑫鑫,符德玉,陈晓喆,芦波,胡盼盼
2020, 54(3): 49-52.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3.014
摘要:《易经》中的坎卦与离卦在五行中对应水和火,在五脏中对应肾与心。在《易经》中,正常情况下,坎、离两卦相辅相成,坎上离下,阴阳交泰,水火既济。在中医学中,心火下降、温煦肾阳,肾水上升、涵养心阴,心肾交通、阴阳制衡。符德玉教授在临证中多以“坎中满,离中虚”理念为指导,心肾同调治疗心病,同时注重中医经典方的应用,取得较好的疗效。介绍符德玉教授治疗心病的经验,并附验案2则。  
关键词:心病;“坎中满,离中虚”;心肾不交;名医经验;符德玉
5
|
40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63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新冠肺炎专栏
《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解读
张炜,吴银根,张惠勇,陈伟,石克华,王振伟
2020, 54(3): 1-4.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3.001
摘要:解读《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的不同点及其变化立意。①在上海方案中,单列出恢复期,强调了在本病临床症状改善后的中医干预重点,即瘥后防复。②上海方案调整临床治疗期的中医证型,表述为湿毒郁肺型、热毒闭肺型、内闭外脱型;基于上海地区患者的临床特点,突出了“热”和“毒”的病理因素。③上海方案的临床治疗期中湿毒郁肺型,在其处方后新增辨症加减内容,即“有呕恶者,加黄连3 g、苏叶6 g”,取苏叶黄连汤之意。④上海方案的临床治疗期热毒闭肺型,在处方中增加了姜黄9 g、僵蚕9 g,取升降散之意。⑤上海方案的临床治疗期热毒闭肺型,在推荐中成药部分,新增痰热清注射液,以切合本次新冠肺炎“湿、热、毒”的核心病机。⑥基于热退后患者往往还存在疲倦、舌少津、呼吸道和粪便中携带病毒的特点,上海方案的恢复期中,新增了气阴两虚的证型,用药主取沙参麦冬汤之意,佐以竹叶石膏汤、泻白散、升降散之类方药。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方案;上海地区;热毒疫邪;瘥后防复;气阴两虚证
14
|
301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61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温病学理论指导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治刍议
刘成海,王宇
2020, 54(3): 5-8.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3.002
摘要:基于温病学理论,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诊治思路。温病学说源于明清之前的历代中医理论积累,经过长期的温热病防治实践而形成,其对于外感热病(包括烈性传染病)的病因病机、证治方药有着较为系统的论述,近年来在我国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温瘟相通,瘟疫病因多为热毒疫邪,表现为热证阳证,可按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分期论治,或治以吴又可、庞安时等的经方验方,这些因、机、证、治理论可试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诊疗。且肺与大肠相表里,胃肠道也是新型冠状病毒侵袭或繁殖的部位,采用中医清热通下之法,使邪从肠道而出,可能是减轻体内病毒感染与肺脏炎症的一种途径。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温病学;热毒疫邪;辛寒透表;清热通下;给邪出路;达原饮
7
|
333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59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功能恢复的中西医结合康复训练指导建议
刘晓丹,刘莉,陆云飞,冯玲,赵斐然,吴绪波,齐唐凯,赵敬军,肖璐,徐曙天,刘杨,沈亚南,刘益杰,卢洪洲,单春雷
2020, 54(3): 9-13.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3.003
摘要: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在武汉暴发并迅速传播至全国,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和中国社会经济等带来严重损害。为防止新冠肺炎患者长时间卧床、缺乏活动带来的并发症以及对心肺功能和身心状态的不利影响,促进患者肺功能恢复并改善预后结局,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团队依据现有的新冠肺炎相关诊疗指导意见,在负责一线诊治新冠肺炎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专家的提议和指导下,提出了针对轻型和重型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的康复训练指导建议。轻型患者建议习练健身气功养肺方,重型患者建议进行床上康复训练。希望此建议有助于全国一线负责新冠肺炎诊治的医疗同道对患者进行因人制宜的指导,促进广大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西医结合;康复训练;功能恢复;六字诀;八段锦;易筋经
30
|
575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56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循证研究注册动态分析报告
邓宏勇,赵咏芳,许吉,袁敏,张洋
2020, 54(3): 14-1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3.004
摘要:以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和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为数据源,检索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试验注册情况,统计分析注册单位、研究类型、试验用药等,为未来疫病的中医药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试验;注册;医学情报;文献分析
7
|
163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55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湿瘟为病,疏利透达——上海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临床证治探析
薛艳,张炜,徐贵华,陈晓蓉,陆云飞,王振伟,石克华,吴欢,俞健
2020, 54(3): 16-2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3.005
摘要:基于对近百例上海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的诊疗经验,探析本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及治法方药。根据此次疾病特点,结合上海地区的气候、居民体质的特点,认为新冠肺炎当属中医“湿瘟”范畴;病因乃湿毒疫邪侵袭,病位主要在肺,弥漫膜原、三焦;病机关键在于湿毒疫邪侵袭犯肺、郁而化热,湿毒、郁热搏结,弥漫膜原、三焦,化燥伤津、耗气伤阴,部分重症患者可深入营血分、热陷心包。本病治疗当以“祛邪”为第一要义、疏利透达为关键治法,以尽早使湿毒之邪有出路。早期当化湿解秽、宣透疏利,若湿毒郁而化热当兼清郁热,若化燥伤津当顾护津液;中期当清肺泻热、宣肺通腑、透达膜原、疏通三焦,着眼于祛湿毒、清热毒、化瘀毒,及时截断病势、顾护阴津;危重期当及时提供重症支持治疗,以及开闭固脱之方药;恢复期当注意清彻余邪、益气养阴、瘥后防护。中医药干预本病重在尽早(初、中期)祛除毒邪,截断病势,改善患者症状,帮助恢复期调护。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湿瘟;疏利透达;分期论治;截断扭转;瘥后防复
6
|
214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52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中西医结合治疗甘肃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验案4则
雍文兴,冯彩琴,张利英,王庆胜,刘永琦,张志明
2020, 54(3): 21-24.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3.006
摘要:结合4则验案,分析甘肃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病机和证治特点。认为其多因感受湿热毒邪所致,病位在肺,涉及三焦,极易传变,且病变常随着气候地域条件而变。初期邪在卫气,治以宣透清化;发病正值经期者,以化湿透邪解表为先,和解少阳,阻止热入血室、卫气同病;湿郁肺卫者,治以宣散寒湿、清热利咽。愈后续服健脾化湿清热汤剂以祛余邪。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甘肃;中西医结合疗法;辨证论治;病案
5
|
167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50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名医传承
国医大师王琦阳虚体质辨治思路
李竹青,秦静波,孟翔鹤,李倩茹,王艳秋,江泽强,王济
2020, 54(3): 25-28.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3.007
摘要:基于阳虚体质的特点和成因,总结国医大师王琦教授对阳虚体质辨治的临床思路。王琦教授创建了“辨体-辨病-辨证”的诊疗新模式,提出阳虚体质的调理原则为补肾温阳,其临床善用经典方、特色药,巧用峻药,重视客观性评价。  
关键词:阳虚体质;辨体论治;名医经验;王琦;临床思路
5
|
77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49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杏林漫道
《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19年版)》解读
徐列明
2020, 54(3): 29-31.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3.008
摘要: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撰写的《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19年版)》(以下简称“新指南”)已正式颁布。相较于2006年颁布的旧指南,新指南内容更贴近临床,推出16条证据等级较高的推荐意见。新指南中新增了肝纤维化的病理机制一节,诊断部分肯定了无创诊断肝纤维化技术的优势,治疗部分强调了病因治疗和抗肝纤维化治疗并重的原则并主要推荐了若干中成药及中药方剂,疗效评估部分转达了肝纤维化领域对于“逆转”肝纤维化或肝硬化定义的主流观点,新增了有关疗程、停药与随访的建议,最后提出了4个需要重视并改进的问题。  
关键词:肝纤维化;肝硬化;指南解读;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
5
|
162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48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石氏伤科腰椎间盘突出症辨治规范(三)——L
5
-S
1
巨大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医案1则
张明才,詹红生
2020, 54(3): 32-3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3.009
摘要:通过介绍L
5
-S
1
巨大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医案,简要论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和分期治疗方法。认为应重视椎间盘突出髓核重吸收的研究;临床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应将问诊、触诊、望诊、影像资料有机结合,充分评估患者病症以明确致病病因病理,严格把握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最佳适应证。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重吸收;医案;保守治疗
6
|
37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46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经方纵横
《伤寒论》“给邪以出路”治法探析
罗颖莉,李巧,万晓刚
2020, 54(3): 53-5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3.015
摘要:通过对《伤寒论》中汗、吐、下等治法的剖析,探究《伤寒论》中关于“给邪以出路”的思想。认为汗、吐、下等治法实为治病祛邪的一种手段,根据祛邪方式可分为外路、上路、前路、后路、络路,使有形或无形之邪有路可出,以达邪去正安之效。并举验案1则。  
关键词:《伤寒论》;给邪以出路;祛邪;治法
5
|
36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44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医理求真
汉唐时期赤石脂应用探要
金春宇,邢崇溢,万田莉,王军
2020, 54(3): 56-58.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3.016
摘要:通过对汉唐时期尚存医书文献进行查阅与整理,结合本草典籍,探析汉唐医家应用赤石脂治疗不同疾病的功效及特点。赤石脂治下痢,取其收涩固脱之功;治诸风,取其重镇、补髓之功;治经带,取其补髓、祛瘀之功;补诸虚,取其填精益髓之功;治其他,取其补养心气、镇摄痰涎、敛疮生肌之功。  
关键词:赤石脂;汉唐时期;功效;特点
5
|
31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43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临床试验
盐酸小檗碱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杨昕,刘志民,杨宏杰
2020, 54(3): 59-62.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3.017
摘要:目的:观察盐酸小檗碱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92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96例;对照组予二甲双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盐酸小檗碱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血糖(FBG、2 hPPG、HbA1c)、血脂(TC、LDL-C)、BMI、氧化应激产物(8-OHdG、MDA、SOD)、免疫细胞因子(TNF-α、IL-6)的变化情况,并分析HbA1c与氧化应激产物(8-OHdG、MDA、SOD)、免疫细胞因子(TNF-α、IL-6)之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两组治疗后,FBG、2 hPPG、HbA1c、TC、LDL-C、BMI、8-OHdG、MDA、TNF-α、IL-6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SOD明显升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8-OHdG与HbA1c呈正相关。 结论:盐酸小檗碱片联合二甲双胍能有效降低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体质量,减轻患者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8-OHdG有可能成为2型糖尿病治疗预后的评价指标。  
关键词:初发2型糖尿病;盐酸小檗碱片;黄连素;氧化应激;细胞因子;临床研究
6
|
39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42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引带导气”推拿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步态运动学参数的影响
方茜,徐纯鑫,孙克兴,米蕴慧
2020, 54(3): 63-66.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3.018
摘要:目的:探讨步行功能导向的“引带导气”推拿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步态运动学参数的影响。 方法:将36例痉挛型双瘫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治疗组采用以收引带脉与点、按、推大腿前侧阳明经手法推拿为主,并诱导足跟蹬离运动的“引带导气”训练法,对照组采用被动推拿手法结合步行平台训练。两组治疗时间均为每次40 min,每周5次,疗程3个月;观察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走、跑、跳(E能区)百分比及三维步态变化情况。 结果:①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GMFM-88项走、跑、跳(E能区)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GMFM-88项走、跑、跳(E能区)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步态时空参数各个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步长、膝关节伸展(支撑相)、膝关节屈曲(摆动相)、髋关节外旋外展、腘角及伸膝时踝背屈等角度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引带导气”推拿法较被动推拿在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步行功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更好地改善下肢关节力线,提高步行效率。  
关键词:脑瘫;推拿;引带导气;三维步态分析
5
|
17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40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健脾温肾软坚解毒方、康艾注射液联合低剂量化疗治疗老年脾肾两虚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姚逸临,李和根,陈智伟,徐蔚杰,周蕾,周之毅,朱丽华,慕晓艳,刘吟絮,肖凌,侯宛昕,姜雪莲
2020, 54(3): 67-71.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3.019
摘要:目的:观察健脾温肾软坚解毒方、康艾注射液联合低剂量化疗对老年脾肾两虚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瘤灶、免疫功能及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 方法:将80例老年脾肾两虚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常规剂量化疗,治疗组予健脾温肾软坚解毒方、康艾注射液联合低剂量化疗。化疗2个周期后,观察两组患者瘤灶、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随访患者的PFS无进展生存期。 结果:①试验期间,对照组脱落2例,试验组无脱落,最终完成试验者78例,其中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②两组实体瘤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化疗1个周期与化疗前组内比较,两组血清NK、CD3+、CD4+、CD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2个周期与化疗前组内比较,治疗组血清CD8+水平升高(P<0.05),对照组血清NK、CD3+、CD4+水平降低(P<0.05)。化疗1个周期后组间比较,治疗组血清CD3+、CD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化疗2个周期后组间比较,治疗组血清NK、CD3+、CD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④两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均为4.5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健脾温肾软坚解毒方、康艾注射液联合低剂量化疗能有效控制老年肺肾两虚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瘤灶变化,并有利于稳定血清NK、CD3+和CD4+水平,保护患者的免疫功能。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晚期;老年;低剂量化疗;中西医结合疗法;免疫;瘤灶
6
|
23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37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电针结合耳穴贴压对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睡眠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杨佐琴,靳素萍,秦尔奇,郑倩华,李瑛
2020, 54(3): 72-7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3.020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结合耳穴贴压对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睡眠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将60例围绝经期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艾司唑仑治疗,治疗组采用电针结合耳穴贴压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8 d,观察临床疗效,比较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围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MENQOL)评分的变化情况,同时进行安全性评价。 结果:①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73.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PSQI中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减少(P<0.05),对照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评分及总分减少(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睡眠质量、睡眠障碍、日间功能评分及总分少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MENQOL评分减少(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MENQOL评分少于对照组(P<0.05)。④两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结论:电针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疗效满意,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围绝经期失眠;电针;耳穴贴压;艾司唑仑;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围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
5
|
54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36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中药二联疗法联合GnRHa治疗腹腔镜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观察
黄飞翔,丁渊
2020, 54(3): 76-81.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3.021
摘要: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联合补肾化瘀汤灌肠及抑更汤口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腹腔镜术后患者的疗效。 方法:纳入EMT腹腔镜术后患者90例,按照分层分组方法随机分为4组,包括GnRHa组22例、GnRHa+灌肠组20例、GnRHa+抑更汤组26例、GnRHa+二联中药组22例。GnRHa组患者予抑那通皮下注射,GnRHa+灌肠组患者予抑那通皮下注射结合补肾化瘀汤保留灌肠,GnRHa+抑更汤组患者予抑那通皮下注射结合抑更汤口服,GnRHa+二联中药组予抑那通皮下注射、补肾化瘀汤保留灌肠及抑更汤口服。各组均以28 d为1个治疗周期,共治疗3个周期。治疗后随访1年,于术前、术后治疗后6个月、术后治疗后1年比较各组患者的痛经评分、中医证候评分;于术前及术后治疗后,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清癌抗原125(CA125)、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
2
)水平,采用改良的Kupperman评分(K评分)评价患者的类绝经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①治疗后6个月及1年,各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1年,GnRHa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后6个月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6个月及1年,GnRHa+二联中药组、GnRHa+灌肠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GnRHa组、GnRHa+抑更汤组(P<0.05)。②治疗后6个月及1年,各组患者的痛经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1年,各组患者的痛经评分较治疗后6个月均升高(P<0.05)。治疗后6个月及1年,GnRHa+二联中药组、GnRHa+灌肠组患者的痛经评分均低于GnRHa组、GnRHa+抑更汤组(P<0.05)。③治疗后,各组患者的FSH、E
2
、CA125水平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的FSH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nRHa组、GnRHa+灌肠组患者的E
2
水平均低于GnRHa+抑更汤组、GnRHa+二联中药组(P<0.05);GnRHa+二联中药组、GnRHa+灌肠组患者的CA125水平均低于GnRHa组、GnRHa+抑更汤组(P<0.05)。④治疗后,各组患者的K评分较术前均显著升高(P<0.05),且GnRHa组、GnRHa+灌肠组患者的K评分均高于GnRHa+抑更汤组、GnRHa+二联中药组(P<0.05)。 结论:四种治疗方案均可改善EMT患者的中医证候及痛经症状,降低患者的CA125水平;GnRHa联合补肾化瘀汤灌肠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及痛经评分,GnRHa联合抑更汤口服能更好地改善患者使用GnRHa后产生的类绝经症状;GnRHa联合补肾化瘀汤灌肠及抑更汤口服既能较好地改善EMT的临床症状,又能缓解患者的类绝经状态,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术后;补肾化瘀汤;抑更汤;GnRHa
5
|
13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35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火针治疗寻常疣的临床观察
王艳姣,迮侃,卢怡,王乃成,沈彧枫,杨晓莲,杨滢瑶,李欣,李福伦,李斌
2020, 54(3): 82-84.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3.022
摘要:目的:观察火针治疗寻常疣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60例寻常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疣体内局部注射聚肌胞治疗,治疗组采用火针治疗。治疗周期为28 d,观察临床疗效,比较寻常疣自拟综合分级评分、治疗时VAS疼痛评分的变化情况,同时评价安全性。 结果:①试验过程中,治疗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6例,最终完成试验者151例,其中治疗组77例,对照组74例。②治疗组总有效率97.4%,对照组总有效率73.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③第2次治疗前、第3次治疗前与第1次治疗前组内比较,两组寻常疣自拟综合分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次治疗前与第1次治疗前组内比较,两组寻常疣自拟综合分级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治疗前、第3次治疗前组间比较,寻常疣自拟综合分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次治疗前组间比较,治疗组寻常疣自拟综合分级评分少于对照组(P<0.05)。④第1次治疗时组间比较,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治疗、第3次治疗、第4次治疗时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时VAS疼痛评分少于对照组(P<0.05)。⑤试验过程中,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火针治疗寻常疣疗效满意,与聚肌胞注射疗法相比,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治疗时疼痛小,安全性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寻常疣;火针;聚肌胞注射
5
|
36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33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实验研究
升陷乌梅汤对激素干预哮喘大鼠TGF-β1/Smad信号通路及气道重塑的影响
任培中,陈秋仪,王佳美,弓雪峰,崔红生
2020, 54(3): 85-9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3.023
摘要:目的:观察升陷乌梅汤对激素干预哮喘大鼠TGF-β1/Smad信号通路和气道重塑的影响。 方法:将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哮喘组、激素组、布地奈德组、升陷乌梅汤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卵蛋白致敏、雾化激发建立哮喘大鼠模型,并予各给药组大鼠腹腔注射糖皮质激素干预,在此基础上予升陷乌梅汤组大鼠灌胃、布地奈德组大鼠雾化吸入。观察各组大鼠肺功能及支气管病理改变,并采用Western blot及RT-qPCR法检测TGF-β1/Smad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蛋白及mRNA表达的变化。 结果:①与正常组比较,哮喘组大鼠肺组织中胶原蛋白表达、WAi/Pbm、WAm/Pbm及WAe/Pbm升高(P<0.05),信号通路因子TGF-β1、Smad2、Smad3的蛋白和mRNA表达及p-Smad2、p-Smad3的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而肺功能中FEV0.1、FEV0.1/FVC、FEF50%及FEF75%均降低(P<0.05),肺组织中Ai/Pbm以及通路因子Smad6、Smad7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降低(P<0.05)。②与哮喘组比较,各给药组均可减少肺组织中WAi/Pbm、WAm/Pbm和WAe/Pbm(P<0.05),降低TGF-β1、Smad2、Smad3的mRNA表达及TGF-β1、Smad2、p-Smad2、p-Smad3的蛋白表达(P<0.05),并升高FEV0.1、FEV0.1/FVC、FEF50%和FEF75%(P<0.05),增加Smad6、Smad7的mRNA表达(P<0.05);且升陷乌梅汤组较激素组可进一步减少WAi/Pbm、WAm/Pbm、WAe/Pbm,降低TGF-β1、Smad2、Smad3的蛋白和mRNA表达及p-Smad2、p-Smad3的蛋白表达(P<0.05),并升高FEV0.1、FEV0.1/FVC、FEF75%,增加Smad6的蛋白和mRNA表达以及Smad7的mRNA表达(P<0.05)。 结论:升陷乌梅汤可在激素干预基础上进一步阻止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抑制气道重塑发展,延缓肺功能下降。  
关键词:升陷乌梅汤;哮喘;TGF-β1/Smad信号通路;激素干预;气道重塑;大鼠
5
|
29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31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研究健脾固肠方通过调节肠道免疫平衡抑制肺癌小鼠肿瘤转移的机制
蒋海燕,张士强,杨蕴,夏晓婷,吕俊强,杜博倩,吴婷婷,付淑娟,周张杰,钟薏
2020, 54(3): 91-96.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3.024
摘要:目的: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基础理论,探讨中药健脾固肠方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免疫屏障功能、调节肠道Treg/Th17细胞的平衡,抑制肺癌侵袭及转移的机制。 方法:采用C57BL/6雄性小鼠,右腋下接种Lewis肺癌细胞混悬液2 mL(1×10
6
/mL),建立皮下移植瘤模型。将18只造模成功小鼠随机分为3组,即荷瘤组、化疗组及中药+化疗组,每组6只。造模成功后进行干预,化疗组和中药+化疗组连续3 d腹腔注射顺铂溶液液(0.1 mg/d),荷瘤组连续3 d腹腔注射等体积的0.9%NaCl溶液。从第1天起中药+化疗组予以健脾固肠方0.6 mL/d灌胃,荷瘤组和化疗组每日给予等体积的0.9%NaCl溶液灌胃。18只小鼠于干预21 d后取材,测定3组肺癌小鼠体质量、种植瘤的瘤质量、肺转移灶个数;高通量测序法测试小鼠肠道菌群;RT-PCR实验分析小鼠小肠淋巴组织Th17和Treg细胞相关转录因子RORγt和 FoxP3表达水平。 结果:中药+化疗组小鼠的一般情况、体质量优于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化疗组抑瘤率优于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化疗组的肺转移抑制率优于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化疗组比较,中药+化疗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标Chao1、shannon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化疗组比较,中药+化疗组小鼠肠道免疫指标FoxP3、RORγt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健脾固肠方可能通过增加肺癌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改善肠道菌群、调节肠道Th17/Treg细胞平衡,维持肠道免疫平衡,改善机体免疫,进而抑制肺癌小鼠肺癌细胞的侵袭及转移。  
关键词:肺癌;肠道菌群;肠道免疫;FoxP3/RORγt;健脾固肠方;小鼠
5
|
87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29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综述
中医药疗法调节miRNA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的研究进展
李冀,李想,胡晓阳,潘明月,曹明明
2020, 54(3): 97-10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03.025
摘要:综述中医药通过调节微小核糖核酸(miRNA)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的研究进展。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单体(人参皂苷1、芹菜素、丹酚酸B、木犀草素等)、复方(如益气活血复方、通心络)及针灸(如电针预处理、电针内关穴、体内双内关穴电针和体外微电流预处理)可通过调控miRNA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为中医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相关预后干预提供切入点。  
关键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NA;中医药疗法;综述
5
|
52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927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