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编委会
编辑政策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在线期刊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重点专题
特色专栏
过刊浏览
出版申明
出版伦理规范
开放获取申明
投稿指南
投稿须知总则
版权转让协议
投稿模板
图表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规范要求
同行评审
稿件处理流程
审稿须知
审稿专家
下载中心
最新刊期
2020
年
第
12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新冠肺炎专栏
亦古亦今话疫病
张再良
2020, 54(12): 1-5.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2005135
摘要:以疫病为对象,《伤寒论》“伤寒例”提出了大致范围及识别方法,明清医家更加重视治法方药的归纳总结,追求临床实用。从疾病的名实、治疗的规律、临床思维等不同角度深入思考,古代的疫病证治经验对我们当今的临床仍有启示。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病;《伤寒论》;伤寒例
9
|
32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384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学科新探
上海市社区中老年人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型分布的调查研究
吴海洋,江超雄,白卉,闻国伟,陈巍,屠安琪,沈祉培,余益群,张吉仁,吴军豪
2020, 54(12): 6-9.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1907126
摘要:目的:调查上海市社区中老年人膝骨关节炎(KOA)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和规律。 方法:自2016年7月1日至2018年9月1日期间,抽取上海市9个市辖区中33个街道社区的中老年KOA患者,采用KOA中医证候调查表,对患者进行一般资料、病程、膝关节局部症状、全身症状、舌脉象及膝关节X线表现的调查,并由专业中医骨伤科医师进行中医证型判定及统计分析,并与年龄、性别、病程及X线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①本研究最终纳入KOA患者1 990例,其中男性484例,女性1 506例;年龄45~85岁,平均(66.0±5.8)岁;病程1~480个月,中位病程24个月;寒湿痹阻证702例,肝肾亏虚证542例,痰瘀痹阻证406例,气血两虚证244例,湿热阻络证96例;X线分级为0级62例,Ⅰ级265例,Ⅱ级628例,Ⅲ级666例,Ⅳ级369例。②KOA证型与性别存在一定相关性(χ
2
=118.8,P<0.001),但关联性较弱(C=0.237);其中寒湿痹阻证、气血两虚证患者中女性居多,湿热阻络证患者男性更多,痰瘀痹阻证、肝肾亏虚证患者男女比例相当。③KOA证型与年龄存在一定的相关性(χ
2
=361.3,P<0.001),但关联性弱(C=0.392)。寒湿痹阻证、痰瘀痹阻证患者年龄多分布在55~75岁;湿热阻络证多分布在65岁以下;肝肾亏虚证、气血两虚证患者多分布在55岁以上。④KOA证型与病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χ
2
=190.7,P<0.001),但关联性较弱(C=0.296)。湿热阻络证病程多在6个月以内,寒湿痹阻证、痰瘀痹阻证病程多在7个月以上,肝肾亏虚证和气血两虚证病程多在24个月以上。⑤KOA证型与X线分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χ
2
=544.1,P<0.001),但关联性弱(C=0.463)。寒湿痹阻证X线分级多属Ⅰ级、Ⅱ级、Ⅲ级,湿热阻络证X线分级多属Ⅰ级和Ⅱ级,肝肾亏虚证、痰瘀痹阻证X线分级多属Ⅲ级和Ⅳ级,气血两虚证X线分级多属Ⅱ级以上。 结论:上海市社区中老年人KOA的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寒湿痹阻证、肝肾亏虚证、痰瘀痹阻证、气血两虚证、湿热阻络证;并且KOA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病程及X线分级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总体关联性较弱,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型;流行病学调查;上海地区;中老年人群
7
|
34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385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早期膝骨关节炎软骨下骨骨髓病变与软骨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杨光月,郭海玲,李涛,商海滨,赵咏芳
2020, 54(12): 10-14.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2001070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膝骨关节炎(OA)患者软骨下骨骨髓病变与相应区域关节软骨损伤的关系。 方法:对纳入研究的67名早期膝骨关节炎患者(OA组)及22名健康志愿者(健康组)的膝关节进行磁共振扫描,在磁共振T2值测量及伪彩图(T2 mapping)序列中测量不同分区膝关节软骨T2值;OA组应用全膝关节成像评分(whole orga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core,WORMS)评价不同分区软骨下骨骨髓病变(bone marrow lesion,BMLs)。研究比较膝关节各分区软骨T2值之间的差异,并进行不同分区患者软骨T2值与相应区域的BML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①OA组中41.77%的患者K-L分级在Ⅰ级以内,58.20%为K-L Ⅱ级。两组体质量和BM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OA组髌骨软骨T2值、股骨软骨T2值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③早期膝骨关节炎患者都伴随有不同程度的软骨损伤和骨赘形成;软骨下骨骨髓病变及半月板损伤的发生率也很高,分别占86.4%和84.8%;提示早期膝骨关节炎的病理改变是包含软骨、软骨下骨、半月板等在内的全膝关节退变。④早期膝骨关节炎患者内外侧股骨髁,内外侧胫骨平台BMLs的WORMS评分均与相应区域软骨T2值呈正相关(P<0.05)。 结论:早期膝骨关节炎患者的股骨、髌骨软骨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变;胫骨平台、股骨髁区域BMLs范围越大,相应区域的软骨损伤越严重。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磁共振;软骨下骨骨髓病变;软骨损伤;全膝关节成像评分;磁共振T2值测量及伪彩图
8
|
36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387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溃疡性结肠炎薄白苔和黄腻苔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分析
李丹,姚颖梬,戴彦成,张亚利,唐英觉,朱儒雅,石裕,唐志鹏
2020, 54(12): 15-2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2003314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薄白苔、黄腻苔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探讨UC患者舌苔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UC薄白苔患者、UC黄腻苔患者、健康对照者各35例,分别设为UC薄白苔组、UC黄腻苔组、健康对照组。收集粪便标本,采用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比较各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 结果:①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C薄白苔、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P<0.001),肠道菌群物种数量减少;与UC薄白苔组比较,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丰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肠道菌群物种数量减少。②门水平差异分析: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C薄白苔、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减少(P<0.05);与UC薄白苔组比较,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增多(P<0.05)。③属水平差异分析: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C薄白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埃希氏-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等增多(P<0.05),罕见小球菌属(Subdoligranulum)、多尔氏菌属(Dorea)、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罗氏菌属(Roseburia)等减少(P<0.05);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埃希氏-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等增多(P<0.05),多尔氏菌属(Dorea)、罕见小球菌属(Subdoligranulum)、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罗氏菌属(Roseburia)等减少(P<0.05)。与UC薄白苔组比较,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链球菌(Streptococcus)增多(P<0.05),巨球型菌属(Megasphaera)、拟普氏菌属(Alloprevotella)、普氏菌属(Prevotella)、奈瑟氏菌属(Neisseria)等减少(P<0.05)。④LDA判定(纲、目、科水平):UC薄白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普氏菌科(f_Prevotellaceae)、奈瑟氏球菌目(o_Neisseriales)、奈瑟氏球菌科(f_Neisseriaceae)丰度显著多于UC黄腻苔组(LDA>2.0),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杆菌纲(c_Bacilli)、乳杆菌目(o_Lactobacillales)、链球菌科(f_Streptococcaceae)、消化链球菌科(f_Peptostreptococcaceae)丰度显著高于UC薄白苔组(LDA>2.0)。 结论:UC薄白苔、黄腻苔患者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均较健康者明显下降;UC薄白苔患者和UC黄腻苔患者在肠道菌群组成和细菌丰度上均存在差异,黄腻苔患者肠道致病性细菌增多而具有潜在保护作用的细菌减少;肠道菌群检测可以为舌诊现代化提供一定的信息。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舌苔;肠道菌群;舌诊;16S rDNA基因测序技术
8
|
39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389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现代文献中针灸治疗耳鸣的选穴规律研究
林育珊,卢标清
2020, 54(12): 21-27.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1906035
摘要: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研究现代文献中针灸治疗耳鸣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耳鸣提供更为有效、科学的针灸处方思路参考。 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相关数据库中196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针灸治疗耳鸣的相关文献,统计分析所选腧穴出现的频次、归经、部位、特性及证型适用情况,并进一步采用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及神经网络模型挖掘分析其中的选穴规律。 结果:①共得到220篇符合要求的文献,其中中文文献214篇,英文文献6篇。②研究文献中作为主穴使用的腧穴共69个,选用频率较高(>20%)的穴位依次为听会、听宫、翳风、耳门、中渚、风池、百会。针灸治疗耳鸣根据患者的证型不同,配穴各异,如肝肾亏虚类证型(肝肾不足、肾精亏虚、肾虚)选用频次较高的配穴依次为太溪、肾俞、关元。③针灸治疗耳鸣的选穴涉及部位主要包括头颈、四肢、背部和腹部;其中主穴集中在头部,约占68.91%,且耳周是选穴最集中的部位;配穴多集中在下肢,约占59.32%。④针灸治疗耳鸣的主穴中三焦经选用频次最高,其次是胆经、小肠经;配穴中胃经选用频次最高,其次是肝经、胆经。⑤针灸治疗耳鸣的腧穴(包括主穴、配穴)重视特定穴的运用,占比达52.17%,其中五输穴的运用最多,且配穴多为特定穴。⑥聚类分析发现,听宫、翳风、听会是针灸治疗耳鸣的核心主穴组合。⑦关联规则分析表明,关联性最强的两主穴组合为风池-听会,关联性最强的三主穴组合为中渚、听会-耳门,关联性最强的四主穴组合为中渚、翳风、听会-耳门。⑧神经网络模型图可见,“听宫、听会、中渚、翳风、耳门”5个腧穴间的关联程度比较强。 结论:针灸治疗耳鸣的处方中多为主穴与配穴相结合,主穴多为耳周局部循经取穴,配穴为远端循经取穴及辨证取穴相结合,同时耳鸣针灸处方重视对特定穴的选用;临床取穴时,应辨病、辨经、辨证相结合,才能取得佳效。  
关键词:耳鸣;针灸;腧穴;经络;选穴规律;数据挖掘
7
|
81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391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临证承启
国医大师刘嘉湘以益气养阴法治疗胃癌术后经验
许,婉,孙明瑜
2020, 54(12): 28-3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1910026
摘要:介绍国医大师刘嘉湘教授治疗胃癌术后的经验。认为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阴两伤、邪毒留恋,其中脾胃虚弱贯穿疾病始终,且强调胃阴虚对疾病的影响。在“扶正治癌”的基础上以益气养阴法治之,选方四君子汤合益胃汤,临证加减,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并附验案2则。  
关键词:胃癌;术后;益气养阴;扶正治癌;四君子汤;益胃汤;名医经验;刘嘉湘
7
|
60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393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刘启泉辨治复发性口疮经验
陈天鸽,王彩云,孙建慧,李娅,韩雪飘,王盼,刘启泉,张纨
2020, 54(12): 31-34.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1911168
摘要:介绍刘启泉教授辨治复发性口疮的临床经验。认为浊毒内蕴为其关键病机,浊毒留恋,损伤正气,致口疮反复发作;病久入络,气血瘀滞,致口疮久溃不敛。治疗时以化浊解毒为要,兼顾口疮形态及发病部位,辨证施治,多措并举,内外同治,配合日常调护,治调相合,疗效满意。并附验案1则。  
关键词:复发性口疮;浊毒;益气;活血;耳穴;穴位敷贴;名医经验;刘启泉
8
|
34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394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中医病机、治法探讨
丛慧芳,高强,杜娟,张天婵
2020, 54(12): 35-37.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2003324
摘要: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中医病机认识及治法。认为本病以正虚为本,湿热瘀毒为标,邪毒损伤冲任,结于子门,致使带下色、质、气味异常,临床诸症并见,甚或伴发外阴臊疣瘙瘊。临证时应随证变法,肝郁克脾、湿热下注治以清热利湿,正虚邪恋、湿热瘀毒治以扶正祛邪,通过中药内服、外治清除尖锐湿疣。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病毒感染;中医病机;治法
6
|
49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397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李志道“弱针感法”临床应用要点及治验举隅
姜晓涵,于金栋,李志道
2020, 54(12): 38-4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1906114
摘要:李志道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针刺治疗素体虚弱、久病痛缓或针刺耐受程度较差的患者时,往往不宜产生过强的刺激效应,而采用“弱针感法”治疗后反获良效。“弱针感法”的应用要素主要包括刺法、留针方式、出针方式等方面。本法取穴秉承“穴不离经”的思想,避免刺中穴位周围易引起强烈感受的组织;留针期间不行针,或仅予小幅度、低频率、短时间的行针手法;起针时,采用手法轻巧的阴性出针法。本针刺疗法打破了以往“针感越强则疗效越好”的临床思维定式,并通过驾驭针感的方法为针刺耐受程度较差等类型的患者提供了临床治疗的新思路。  
关键词:弱针感法;针感;针刺疗法;临床疗效;名医经验
6
|
11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398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经方纵横
《金匮要略》奔豚汤在临床应用中的若干思考
杨茗橘,张亚亨,杨雪军
2020, 54(12): 41-44.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2005060
摘要:探讨《金匮要略》奔豚汤的组方用药特点,提出方中甘、苦李根白皮实为一药。从仲景使用桂枝治疗情志疾患的特点分析,认为奔豚汤中加桂枝可疏肝通脉、平冲降逆、温肾解郁。同时阐述其与柴胡类方的不同使用方法。并举验案2则。  
关键词:奔豚汤;桂枝;柴胡;李根白皮;《金匮要略》
6
|
67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400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临床试验
灯盏生脉胶囊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娄序笙,李平
2020, 54(12): 45-49.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1910011
摘要:目的:观察灯盏生脉胶囊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伴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90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基础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灯盏生脉胶囊。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临床疗效,比较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 结果:①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9%、57.8%,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及各分项积分均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及各分项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③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④治疗前后组内比较,观察组Hcy、hs-CRP、TG、LDL-C、HDL-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s-CRP、TG、LDL-C、HDL-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Hcy、hs-CRP、TG、LDL-C、HDL-C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与单纯采用常规疗法相比,加用灯盏生脉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伴高脂血症疗效满意,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及机体炎症状态,调节血脂水平。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脂血症;气虚血瘀;灯盏生脉胶囊
6
|
25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401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加味金宁方抑制磨玻璃样早期肺癌术后复发的临床评价
俞杞泉,包祺,吴春晓,张惠勇,尤圣富,张泽良,张琨,李阳,寿伟臻,严小云
2020, 54(12): 50-53.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2001027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金宁方对磨玻璃样早期肺癌术后复发的抑制作用。 方法:将72例磨玻璃样早期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服用加味金宁方,对照组服用1/20剂量加味金宁方。两组均连续服药1年或至病情进展,观察实体瘤疗效、免疫疗效,比较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 结果:①试验过程中治疗组、对照组各脱落3例,最终有效完成试验的病例66例,治疗组、对照组各33例。②实体瘤疗效:在术后1年内,治疗组、对照组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3.94%、72.73%;治疗组实体瘤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③免疫疗效:术后3个月治疗组、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75.76%、69.70%,两组免疫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术后9个月、术后12个月两组免疫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④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呈持续下降趋势,与本组前一观察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术后9个月、术后12个月组间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加味金宁方对磨玻璃样早期肺癌术后复发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有助于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并改善中医证候,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早期肺癌;磨玻璃结节;金宁方;术后复发;免疫功能;中医药疗法
7
|
28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402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消痈方内服联合金黄膏外敷治疗外吹乳痈初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乳汁菌群的影响
林晓茹,陈红风,胡升芳,程亦勤,叶媚娜,王冰,吴晶晶,孟畑,殷玉莲,周悦,仲沅芫
2020, 54(12): 54-58.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1912019
摘要:目的:观察消痈方内服联合金黄膏外敷治疗外吹乳痈初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乳汁菌群的影响。 方法:将81例外吹乳痈初期患者按12的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治疗组(54例)。两组均外敷金黄膏,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头孢地尼胶囊,治疗组则口服消痈方颗粒(随证加减)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 d,观察临床疗效,比较乳痈症状体征量化积分、乳汁细菌阳性率及特定细菌数量的变化情况。 结果:①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7%、74.1%,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乳痈症状体征量化总积分均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乳痈症状体征量化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乳痈症状体征中乳房疼痛、皮肤发红、肿块大小、肿块数目、体温、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C反应蛋白(CRP)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乳房肿块大小、肿块数目评分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乳汁细菌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乳汁细菌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⑤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乳汁中链球菌、葡萄球菌、乳酸杆菌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前后上述细菌数量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口服头孢地尼联合金黄膏外敷比较,消痈方内服联合金黄膏外敷治疗外吹乳痈初期患者疗效满意,消散结块功效更为显著,且有利于降低乳汁细菌的阳性率。  
关键词:外吹乳痈;急性乳腺炎;哺乳期;初期;消痈方;金黄膏;乳汁菌群;中药抑菌
6
|
34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404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实验研究
玉米须总黄酮对胰岛素抵抗合并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相关代谢指标的影响
刘孟渊,冯学轩,黎莉斯
2020, 54(12): 59-64.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2004036
摘要:目的:观察玉米须总黄酮(TFSM)对胰岛素抵抗合并高尿酸血症(IR-HUA)模型大鼠血清尿酸(SUA)等相关代谢指标及胰岛素抵抗(IR)状态的影响。 方法:选用60只雄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IR-HUA模型组(简称IR-HUA组)、吡格列酮阳性对照1组(简称吡格列酮组)、苯溴马隆阳性对照2组(简称苯溴马隆组)、TFSM高剂量组(简称TFSM.H组)和TFSM低剂量组(简称TFSM.L组)。正常对照组喂饲普通颗粒饲料和正常饮用水,其余各组每天喂饲高热能饲料及10%果糖水,连续8周;第7周始(d43),各给药组灌胃相应药液,正常对照组、IR-HUA组灌胃2%吐温80 CMC-Na溶媒,每日1次,连续15 d;给药3~4 h后,正常对照组灌胃0.5%CMC-Na溶液,其余各组灌胃腺嘌呤溶液(150 g/kg体质量),每日1次,连续15 d。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R-HUA组的Lee’s指数及尿酸排泄分数(FEUA)增加;同时,IR-HUA组的空腹血糖(FPG)及HOMA-IR指数升高,空腹胰岛素(FINS)略有升高。与IR-HUA组相比,苯溴马隆组体长增加,Lee’s指数降低;苯溴马隆组、TFSM.H组、TFSM.L组的SUA及UUA浓度略有降低而排尿体积略有增加,吡格列酮组、苯溴马隆组、TFSM.H组、TFSM.L组的尿酸排泄总量均略有下降,但吡格列酮组、苯溴马隆组、TFSM.L组的FEUA均略有增加;同时,吡格列酮组、苯溴马隆组、TFSM.H组的FPG、FINS、HOMA-IR指数及TFSM.L组的FINS均略有降低。此外,苯溴马隆组、TFSM.H组的SUA水平与FEUA具有相关性。 结论:IR-HUA模型大鼠在SUA升高的同时伴随FPG、Lee’s指数及HOMA-IR指数升高,表明制备的IR-HUA模型是成功的;TFSM、吡格列酮、苯溴马隆均显示出一定的促进模型大鼠肾脏排泄尿酸、降低SUA水平以及改善IR状态的作用趋势;SUA水平与肾脏尿酸排泄能力密切相关。  
关键词:玉米须总黄酮;胰岛素抵抗;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高尿酸血症(IR-HUA)模型;大鼠
9
|
53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406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附子肉桂抑制小鼠肾上腺皮质瘤细胞皮质酮生成的研究
谢海纳,潘志强
2020, 54(12): 65-7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2002029
摘要:目的:研究温热散寒中药药对“附子肉桂”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 方法:以Y1小鼠肾上腺皮质瘤细胞为实验对象,设置空白对照组,1 μmol/L 佛司可林(FSK)组,以及不同浓度附子肉桂水煎醇沉液组(0.25 g/L、1 g/L、4 g/L、8 g/L),干预Y1细胞36 h或48 h。分别采用MTT检测细胞增殖,运用ELISA检测细胞分泌皮质酮含量,RT-qPCR检测类固醇激素合成酶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 结果:与对照组(Con)比较,0.25 g/L、1 g/L、4 g/L、8 g/L附子肉桂组Y1细胞活力被显著抑制(P<0.05);4 g/L与8 g/L附子肉桂组Y1细胞皮质酮分泌显著下降(P<0.01);0.25 g/L、1 g/L、4 g/L、8 g/L附子肉桂组Cyp11a1、Cyp21a1、Cyp11b1基因表达显著下调(P<0.01),而8 g/L附子肉桂促进Star基因表达(P<0.01),且4 g/L附子肉桂显著抑制CYP11A1、CYP21A2、CYP11B1蛋白表达。与FSK组比较,4 g/L附子肉桂抑制Star、Cyp11a1、Cyp21a1、Cyp11b1基因表达后不能再被FSK诱导表达(P<0.01)。 结论:附子肉桂通过抑制细胞活力和下调类固醇激素合成酶表达,以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  
关键词:肾上腺皮质;皮质酮;Y1细胞;附子;肉桂;补肾中药
6
|
19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408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肾不藏志不寐模型大鼠海马的转录组学研究
任小娟,王庆全,张星平,王冠英
2020, 54(12): 71-78.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2006054
摘要:目的:探究肾不藏志不寐模型大鼠与正常大鼠海马差异基因(DEGs)的表达。 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肾不藏志不寐组,每组10只。肾不藏志不寐组采用D-半乳糖(D-gal)皮下注射联合对氯苯丙氨酸(PCPA)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疾病模型,空白组予以等体积的0.9%NaCl溶液注射。模型建立后对两组大鼠海马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两组DEGs,并对DEGs 进行GO功能富集与KEGG通路分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对显著DEGs的表达量进行验证。 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肾不藏志不寐组大鼠海马的差异基因有1 628个,其中上调 887个,下调 741 个;差异基因的功能涉及神经发育、细胞发育、三酰甘油代谢、核糖体、氧化应激、炎性因子;并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逆行内源性大麻素信号传导通路、慢性进行性舞蹈病有密切联系。与空白组比较,肾不藏志不寐组大鼠海马脂肪酸酰胺水解酶(Faah)mRNA表达明显下调(P<0.05),DNA拓扑异构酶Ⅱ(Top2a)mRNA的表达下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鸟嘌呤核肽结合蛋白编码基因β3亚基(Gnb3)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 结论:肾不藏志不寐与神经、代谢和炎症通路有关;Faah、Gnb3、MMP-9为肾不藏志不寐模型大鼠海马的差异基因。  
关键词:肾不藏志;不寐模型;转录组学;大鼠
10
|
28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409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扁蒴藤素抑制NCI-H1299细胞迁移侵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雷雪萍,钟怡行,邓秋狄,余细勇
2020, 54(12): 79-83. DOI: 10.16305/j.1007-1334.2021.2008045
摘要:目的:探讨扁蒴藤素对非小细胞肺癌NCI-H1299细胞迁移侵袭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采用不同浓度(0~80 μmol/L)的扁蒴藤素处理NCI-H1299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的情况,确定扁蒴藤素对NCI-H1299细胞的非毒剂量,并以此作为后续的药效与分子机制研究剂量。划痕实验评价扁蒴藤素对NCI-H1299细胞横向迁移能力的影响;transwell迁移与侵袭实验评价扁蒴藤素对NCI-H1299细胞纵向迁移能力与侵袭能力的影响;免疫印迹法与荧光定量PCR实验分别测定上皮-间充质相关标记物蛋白与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扁蒴藤素浓度<2.5 μmol/L时,对NCI-H1299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性。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非毒剂量的扁蒴藤素(0.5 μmol/L、1.0 μmol/L和2.0 μmol/L)可明显抑制NCI-H1299细胞的横向迁移以及纵向的迁移与侵袭能力(P<0.01)。扁蒴藤素处理后,上皮细胞标记物E-cadherin与ZO1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间充质细胞标记物N-caherin与Vimentin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 结论:扁蒴藤素具有抑制NCI-H1299细胞迁移与侵袭的能力,且这一作用可能与其调控NCI-H1299细胞的上皮-间充质转化相关。  
关键词:扁蒴藤素;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细胞迁移;肿瘤细胞侵袭;上皮-间充质转化
9
|
28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411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健脾解毒方调控TLRs/NF-κB信号通路对5-FU致大鼠肠黏膜炎的保护作用
刘慧,冯丹青,邵诗芸,贾茹,张影茹,程悦蕾,张彦博,赖优莹,占向阳,张必萌,李琦,王炎
2020, 54(12): 84-90.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2001156
摘要:目的:观察健脾解毒方通过TLRs/NF-κB信号通路对5-FU致大鼠肠黏膜炎的保护作用。 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健脾解毒方低、中、高剂量组(0.31 g/mL,0.62 g/mL,1.24 g/mL)、培菲康组6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每组大鼠予5-FU(50 mg/kg)腹腔注射,每日1次,连续5 d;中药治疗组在化疗的同时分别灌胃给予低、中、高剂量健脾解毒方(3.1 g/kg,6.2 g/kg,12.4 g/kg),每天1次,连续7 d;培菲康组在化疗的同时灌胃给予培菲康(151 mg/kg),每天1次,连续7 d。每日观察大鼠腹泻情况、测量大鼠体质量,7天后HE染色观察大鼠小肠组织结构,免疫组化检测小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TNF-α、IL-10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肠组织中MyD88、p65与TLRs含量。 结果:①实验过程中空白组大鼠体质量进行性增加,实验第3天起模型组及各给药组大鼠体质量开始下降,实验第5天起,健脾解毒方高剂量组大鼠体质量下降小于模型组(P<0.05);第5天起,除空白组外的其他组大鼠出现腹泻,至第6天达到腹泻高峰,且第6天健脾解毒方高剂量组的腹泻发生率低于模型组(P<0.05)。②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Occludin蛋白表达量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健脾解毒方各剂量组Occludin蛋白表达量均增加,其中以健脾解毒方高剂量组增加最显著(P<0.01)。③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表达高于空白组(P<0.05),各治疗组的TNF-α均低于模型组,且健脾解毒方中、高剂量组的TNF-α低于健脾解毒方低剂量组(P<0.05);模型组大鼠的IL-10低于空白组(P<0.05),健脾解毒方高剂量组、培菲康组高于模型组(P<0.05)。④模型组MyD88、p65、TLR4蛋白表达高于空白组(P<0.01),健脾解毒方中、高剂量组、培菲康组低于模型组,且健脾解毒方中、高剂量组的蛋白表达低于健脾解毒方低剂量组(P<0.01)。 结论:健脾解毒方能够抑制TLRs/NF-κB信号通路,调节炎性相关因子,减轻5-FU所致大鼠肠道黏膜炎症。  
关键词:肠黏膜炎;大鼠;5-氟尿嘧啶;健脾解毒方;信号通路
2
|
46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412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进展
周茜,傅勤慧,裴建
2020, 54(12): 91-96.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2003339
摘要:综述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病(AD)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进展,并对AD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规范化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AD临床多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复杂证候。虚证可见肾虚、心虚,实证可见痰浊、血瘀等。以标准规范的证候要素为基础,具有中医特色的AD诊断标准及证候量表已使用于临床。AD的生物学研究可为中医证候微观辨证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有助于将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有机结合,进而制定出与AD整个病理发展过程相适应的证候诊断标准。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综述
6
|
104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415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八段锦干预抑郁、焦虑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陆颖,赵晓霆,蒋婧,陈超洋,李洁
2020, 54(12): 97-102. DOI: 10.16305/j.1007-1334.2020.2006005
摘要:从八段锦的基本内涵、中医基础、应用效果、实施方法4个方面,分析、探讨近10年八段锦干预抑郁、焦虑的研究进展。研究证实,八段锦对原发性及继发性抑郁、焦虑都有良好的干预效果;认为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八段锦预防和治疗抑郁、焦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八段锦;抑郁;焦虑;现状与思考;综述
8
|
155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4417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