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编委会
编辑政策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在线期刊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重点专题
特色专栏
过刊浏览
出版申明
出版伦理规范
开放获取申明
投稿指南
投稿须知总则
版权转让协议
投稿模板
图表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规范要求
同行评审
稿件处理流程
审稿须知
审稿专家
下载中心
最新刊期
2019
年
第
8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临证承启
虞坚尔运用“健脾养阴”法治疗小儿肠道疾病验案2则
蒋沈华,虞坚尔,薛征,李利清,白莉,朴香,武明云
2019, 53(8): 28-30.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08.006
关键词: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健脾养阴;名医经验;虞坚尔
7
|
21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718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谢晶日辨治糖尿病胃轻瘫经验
杨先达,谢晶日,王海强,孙志文
2019, 53(8): 31-33.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08.007
摘要:介绍谢晶日教授辨治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经验。提出糖尿病胃轻瘫“木土皆郁”之脏腑辨证观,“精浊相掺”之痰、脂、瘀病因观;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首先通过辨病明确治疗方向,其次结合辨证确立治则治法;处方遣药主张调补并用、通腑降逆、补破兼施。并附验案1则。  
关键词:糖尿病;胃轻瘫;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谢晶日
5
|
38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717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邓跃毅从肝论治肾脏病经验
向玲,陈万佳,邓跃毅
2019, 53(8): 34-37.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08.008
摘要:介绍邓跃毅教授从肝论治肾脏病的临床经验。认为肾脏病不仅责于肺脾肾,肝失疏泄亦为发病的重要因素;临证可从肝治肾,以清肝、平肝、疏肝为基本大法,肝经湿热证治以清肝泻热,阴虚阳亢证治以平肝柔肝,肝郁气滞证施以疏肝理气,疏肝法贯穿治疗始终。并举验案3则。  
关键词:肾脏病;从肝治肾;临证经验;邓跃毅
5
|
28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715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程燕辨治疱疹性咽峡炎经验
高德静,程燕,郭素香
2019, 53(8): 38-40.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08.009
摘要:总结程燕教授治疗疱疹性咽峡炎临床经验。认为其病因病机以外感风热、毒盛肺胃、余热伤阴为主,治以疏风透邪、清热解毒、补气养阴,并注重给病邪以出路。慎用苦寒之品,善用白茅根,根据四时节气特点随症加减。并附验案1则。  
关键词:疱疹性咽峡炎;喉痹;天人合一;名医经验;程燕
5
|
17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714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浅析“存津液”思想在急性白血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陶雨晨,陆嘉惠
2019, 53(8): 41-42.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08.010
摘要:探讨“存津液”思想在急性白血病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急性白血病多见热毒炽盛、阴虚血热等,属于“温病”“急劳”等范畴。治疗应重视养阴救津。并附验案1则。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热毒;存津液
7
|
18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713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名医传承
吴深涛辨治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
马运涛,吴深涛
2019, 53(8): 1-4.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08.001
摘要:探讨吴深涛教授辨治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消渴病痛痹)的临床经验。临证总结出“博、精、奇、慎”四字心法,分血虚寒凝,痰浊阻络,浊毒内蕴、络脉瘀阻,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督脉劳损证等五种证型辨证论治。并举验案1则。  
关键词: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消渴病痛痹;辨证论治;名医经验
6
|
57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712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杏林漫道
恽铁樵中西医汇通流派代表人物萃谈——姜春华(下)
蔡定芳
2019, 53(8): 5-10.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08.002
关键词:姜春华;学术成就;著作;中西医汇通;中医现代实验
5
|
16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711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以燥湿为纲辨治慢性咳嗽的思路与方法
张天嵩
2019, 53(8): 11-14.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08.003
摘要:基于古今中医文献,结合临床观察,提出以燥湿为纲辨治慢性咳嗽的临证思路,并从立论依据、辨证思路(辨燥湿、辨虚实、辨病因、定病位)、治法方药方面,阐释了其在慢性咳嗽中的具体运用,为慢性咳嗽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慢性咳嗽;燥咳;湿咳;辨证思路;中医药疗法
5
|
33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710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学科新探
旋转牵伸类手法治疗冻结肩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陈柯村,施杞,朱穆朗玛,邱文超,郭雪梅,朱艳
2019, 53(8): 15-21.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08.004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旋转牵伸类手法治疗冻结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2007年至2017年期间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BM、CNKI、VIP、万方等国内外数据库收录的有关旋转牵伸类手法治疗冻结肩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并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人工筛选出最终文献,提取有效数据,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的Meta分析。 结果:①最终纳入10篇RCT文献,共涉及1 084例冻结肩患者。②纳入的10个研究中,大多数对方法学中的分配隐藏、盲法、失访与退出标准描述不清楚或未描述,总体文献的质量较低。③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旋转牵伸类手法治疗)在提高总有效率[RR=1.19,95%CI为(1.10,1.29),P<0.000 1]、痊愈率及改善VAS评分[手法vs针灸:WMD=-0.73,95%CI(-1.08,-0.39),P<0.000 1;手法vs封闭:WMD=-1.50,95%CI(-1.88,-1.12);Z=7.79,P<0.000 01]方面,优于对照组(其他非药物疗法)。 结论:旋转牵伸类手法可以显著改善冻结肩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其他非药物疗法。但由于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不高,且研究之间自身也有不小的差异,故本研究结论未来仍需开展更多设计更严格的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关键词:手法治疗;推拿;肩关节周围炎;系统评价;Meta分析
5
|
28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708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现行国家标准与ICD11传统医学章节肝系疾病比较及中医疾病分类体系构建思路探讨
祖亮华,杨丽娜,李明,朱邦贤
2019, 53(8): 22-27.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08.005
摘要:梳理我国现行国家标准和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版(ICD-11)传统医学章节中肝系疾病分类体系的相关内容,分析比较其中的异同。同时从肝系的病位和生理特性着手,将肝系疾病涉及的基本分类属性按照关联密切程度进行分级,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探索中医疾病分类体系的构建规则与途径。认为中医疾病分类体系的建立可尝试采用理论结合量化指标的形式,进行多属性多维度的整合。  
关键词:肝系疾病;中医疾病分类;传统医学;ICD-11
5
|
26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707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经方纵横
试论“大柴胡汤体质”与高尿酸血症之间的关系
胡菲,张玉萍
2019, 53(8): 43-45.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08.011
关键词:大柴胡汤;体质;高尿酸血症
7
|
32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706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医理求真
《柳宝诒医案》经方运用特色赏析
顾鸣佳,缪志伟,高磊平,李乐军
2019, 53(8): 46-48.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08.012
摘要:通过对代表医案的分析,探讨《柳宝诒医案》运用经方的临证思路和特色,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有斡旋中焦、补泻兼施之功,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温化而善疗痰饮,斩关夺隘,治疗急症则用大承气汤。  
关键词:《柳宝诒医案》;经方;张仲景
5
|
22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705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明清时期三大学术流派对痔的认识
张文星,王荣
2019, 53(8): 49-52.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08.013
摘要:通过文献梳理,整理总结明清时期三大学术流派(正宗派、心得派、全生派)对痔的认识。痔的病因主要包括饮食失宜、情志不畅、久坐负重以及房劳过度四个方面。三大流派的临床治疗各有特色:陈实功(正宗派)注重使用外治法,主张早期诊治;高秉钧(心得派)重视内治法,在顾护正气的同时擅于结合脉诊判断预后;王维德(全生派)主张审证求因,强调使用枯痔类药物时要注意保护肛门。  
关键词:痔;明代;清代;学术流派;《外科正宗》;《疡科心得集》;《外科证治全生集》
5
|
44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703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临床试验
通络生骨胶囊治疗股骨头坏死(筋脉瘀滞证)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对照临床研究
元唯安,杜炯,闻辉,刘又文,沈霖,韩永台,杨凤云,葛京华,谷福顺,张建新,宁亚功,陈卫衡,姜益常,张杰,余桦,董晓俊,于浩,詹红生
2019, 53(8): 53-59.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08.014
摘要:目的:观察通络生骨胶囊治疗股骨头坏死(筋脉瘀滞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对照临床研究设计,将60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予口服通络生骨胶囊模拟剂、健骨生丸治疗,试验组予口服通络生骨胶囊、健骨生丸模拟剂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不同观察时间点(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停药后4周)的髋关节Harri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股骨头坏死ARCO分期的变化情况,同时评价安全性。 结果:①=1\*GB3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和停药后4周,两组Harris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基线变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停药后4周组间比较,试验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治疗12周、停药后4周组间比较,Harris评分较基线变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2\*GB3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停药后4周,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本组治疗前基线下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停药后4周组间比较,中医证候积分及较基线下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3\*GB3治疗12周组间比较,ARCO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4\*GB3两组安全性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通络生骨胶囊治疗股骨头坏死(筋脉瘀滞证)疗效满意,与健骨生丸相比,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功能,且安全可靠。  
关键词:通络生骨胶囊;股骨头坏死;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
5
|
47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699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中药内服、灌肠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早中期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观察
汤伯宗,杨宗国,叶晨,陈姼姼,陆云飞,陈晓蓉,徐庆年
2019, 53(8): 60-64.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08.015
摘要:目的:观察利湿解毒方内服、通腑逐瘀方灌肠联合常规疗法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39例HBV-ACL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67例)。对照组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利湿解毒方口服、通腑逐瘀方灌肠。两组疗程均为8周,分别于治疗2周、4周、8周及疗程结束12周,观察生存率,比较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乙肝病毒定量(HBV-DNA)、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变化情况。 结果:①治疗组总生存率及治疗2周、4周的生存率分别为65.3%、86.1%、95.2%,对照组分别为43.3%、67.2%、8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与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8周、疗程结束12周组内比较,两组血清ALT、TBil、CHE、PTA水平及MELD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治疗8周后组间比较,血清ALT、TBil、CHE、PTA水平及MEL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前与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8周、疗程结束12周组内比较,两组HBV-DNA水平降低(P<0.05);治疗8周后组间比较,治疗组HBV-DN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利湿解毒方内服、通腑逐瘀方灌肠联合常规疗法治疗HBV-ACLF疗效满意,较常规疗法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降低HBV-DNA水平,提高HBV-ACLF患者的短期生存率。  
关键词:慢加急性肝衰竭;乙型肝炎病毒;中西医结合疗法;利湿解毒方;通腑逐瘀方;灌肠;生存率
5
|
14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697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滋肾青芪颗粒联合常规疗法治疗轻中活动度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观察
戴清漪,顾军花
2019, 53(8): 65-67.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08.016
摘要:目的:观察滋肾青芪颗粒联合常规疗法治疗轻中活动度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激素用量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基础治疗方案为强的松联合硫酸羟氯喹,治疗组同时加服滋肾青芪颗粒,对照组加服滋肾青芪颗粒安慰剂。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SLEDA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激素用量情况,以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红细胞沉降率,补体C3、C4,抗ds-DNA抗体,碱性磷酸酶,血清钙、磷,骨钙素)的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SLEDA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糖皮质激素用量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SLEDA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糖皮质激素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双链DNA水平均降低(P<0.05),其余实验室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各实验室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滋肾青芪颗粒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中医证候,帮助激素撤减。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滋肾青芪颗粒;糖皮质激素;临床观察
5
|
21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696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体外冲击波穴位治疗对肩关节周围炎患者肩部疼痛及血清5-HT、PGE
2
影响的临床观察
任佳悦,杨燕冰,季晶俊,徐玉萍
2019, 53(8): 68-71.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08.017
摘要: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穴位治疗对肩关节周围炎患者肩部疼痛及血清5-羟色胺(5-HT)、前列腺素E
2
(PGE
2
)水平的影响。 方法:将82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体外冲击波局部治疗,治疗组采用体外冲击波穴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临床疗效,比较肩部疼痛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血清5-HT、PGE
2
水平的变化情况。 结果:①试验期间无病例脱落。②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6%、80.49%;组间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肩部VAS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治疗前后肩部VAS疼痛评分差值比较,治疗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④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肩关节活动度(各分项)均明显增大(P<0.05);组间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各分项)差值比较,治疗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⑤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血清5-HT和PGE
2
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治疗前后血清5-HT和PGE
2
水平差值比较,治疗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 结论:体外冲击波穴位治疗对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的疗效较佳,可减轻肩部疼痛,提高肩关节活动度,降低血清PGE
2
和5-HT水平。  
关键词:肩关节周围炎;体外冲击波;穴位治疗;肩关节活动度;5-羟色胺;前列腺素E;2
5
|
25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695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实验研究
糖尿病大鼠舌色、舌微循环及ICAM-1的改变
陈清光,许家佗,陆灏,李俊燕,徐隽斐,龚凡,徐佩英,韩煦,刘亚华
2019, 53(8): 72-76.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08.018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大鼠的舌色变化、舌微循环血流及黏附因子ICAM-1的改变。 方法:Wistar大鼠除正常组10只外,其余大鼠制作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抑制剂组,每组10只。抑制剂组腹腔注射 NF-κB信号通路抑制剂PDTC 8周。采用“TDA-1小型舌象仪”与“舌象数字分析诊断系统(TDAS)”,采集并分析糖尿病大鼠的舌象图像,通过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观察糖尿病大鼠舌局部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改变,采用ELISA法观察血清、舌组织、肝组织黏附因子ICAM-1的浓度。 结果:舌象客观指标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与抑制剂组舌质颜色定量指标zhiClrI、taiClrI明显降低,zhiClrS、taiClrS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抑制剂组舌质颜色定量指标zhiClrS降低(P<0.05)。舌局部血流动力学比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与抑制剂组舌局部微循环血流平均灌注面积均明显减小(P<0.05)。黏附因子比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清黏附因子ICAM-1浓度升高(P<0.05),舌组织与肝组织黏附因子ICAM-1浓度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抑制剂组舌组织与肝组织黏附因子ICAM-1的浓度明显降低(P<0.01)。 结论:2型糖尿病大鼠舌色的变化可能与舌局部微循环障碍、黏附因子ICAM-1升高有关。  
关键词:2型糖尿病;舌象客观化;微循环障碍;黏附因子ICAM-1;大鼠
5
|
32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693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六味地黄丸对胰岛素抵抗小鼠糖代谢的影响及其与骨钙素的关系
陶乐维,陆灏
2019, 53(8): 77-80.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08.019
摘要:目的:探讨六味地黄丸对胰岛素抵抗小鼠糖代谢的影响及其与骨钙素的关系。 方法:将高脂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模型小鼠,分为六味地黄丸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西药组(吡格列酮),模型组,加上正常组共6组。给予相应药物干预8周后,检测空腹血糖(FBG)、胰岛素(Fins)和骨钙素。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六味地黄丸小剂量组能够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小鼠的FBG(P<0.01);六味地黄丸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的Fins均明显降低(P<0.01,P<0.05);六味地黄丸各剂量组均能明显升高胰岛素抵抗小鼠的未羧化骨钙素(P<0.01,P<0.05),同时小剂量组能明显升高未羧化骨钙素/羧化骨钙素。相关性分析显示,未羧化骨钙素与FBG存在负相关(P<0.05);未羧化骨钙素/羧化骨钙素与FBG和Fins均存在负相关(P<0.01,P<0.05)。 结论:六味地黄丸能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小鼠的FBG和Fins;相比于未羧化骨钙素,未羧化骨钙素/羧化骨钙素能更好地解释六味地黄丸对糖代谢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六味地黄丸;胰岛素抵抗;骨钙素;糖代谢;小鼠
7
|
31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691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加味桃红四物汤灌胃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大鼠的实验研究
吕小利,邹红,黎蕾,缪晚虹
2019, 53(8): 81-88.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08.020
摘要:目的:通过孟加拉玫瑰红联合激光光动力建立SD大鼠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模型,并给予加味桃红四物汤(THSW)灌胃,观察评价THSW对大鼠RVO眼底病变的影响。 方法:①用孟加拉玫瑰红激光光动力的方法建立SD大鼠RVO模型。②采用高、中、低浓度的THSW灌胃模型3周,定期观察模型眼底。 结果:FFA以及光、电镜观察,孟加拉玫瑰红联合激光光动力成功建立SD大鼠RVO模型。大鼠模型THSW灌胃眼底观察发现:THSW对于模型大鼠眼底病变的改善优于模型的自然病程,其中以高浓度中药组最明显。 结论:加味桃红四物汤灌胃RVO模型大鼠可以减轻视网膜出血、水肿等眼底病变。  
关键词:视网膜静脉阻塞;加味桃红四物汤;大鼠
7
|
23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690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ICP-OES法测定紫朱软膏中总汞的含量
李西林,于鑫,夏晶,柳国斌,米健芳
2019, 53(8): 89-91.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08.021
摘要:目的:对紫朱软膏中总汞进行含量测定研究,为保障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依据。 方法:将样品经微波消解后,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OES)测定总汞的含量。 结果:建立的总汞测定方法线性关系为Y=4 587X-150.1,相关系数为0.999 9,加样回收率为89.29%~101.36%,测得紫朱软膏中总汞平均含量为3.20%,RSD为1.28%。 结论:ICP-OES法快速、准确、可靠,适用于紫朱软膏中总汞的含量测定。  
关键词:紫朱软膏;总汞;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5
|
10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685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综述
中药逆转肝癌多药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余云霞,夏嘉文,熊友香
2019, 53(8): 92-97.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08.022
摘要:结合近10年国内外中药逆转肝癌多药耐药的相关研究,就中药在抑制膜转运蛋白、抑制多药耐药性(MDR)基因、抑制抗细胞凋亡途径、逆转酶介导的MDR、改善肿瘤细胞微环境等方面的肝癌多药耐药逆转作用作概述,并总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中药;肝癌;多药耐药;逆转;机制;综述
5
|
87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683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中医药对哮喘Th17/Treg失衡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邱丹丹,孙剑玥,杨子珍,解玉,蔡蕙荞
2019, 53(8): 98-101.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08.023
摘要:综述中医药对哮喘Th17/Treg失衡作用机制研究进展。Th17/Treg失衡在哮喘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中药单体(黄芩苷、淫羊藿苷等) 、多种复方(固本防哮汤、平喘方等) 、外治法(针灸)可通过调节Th17/Treg细胞数量、相关炎症因子等,减轻气道炎症,改善哮喘症状。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Th17;Treg;中医;综述
5
|
51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682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