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9 10

      临证承启

    • 叶庆宇,李晨光
      2019, 53(10): 37-40.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10.009
      摘要:总结王拥军教授辨治骨质疏松的临床和科研心得体会,分析该药对的配伍原理,并探讨其药理机制。从中医经典的“肾藏精”理论出发,继承石氏伤科理论特色,以填补肾精为根本大法,使用蛇床子和女贞子药对,将温补肾阳药物与滋肾阴药物相须配伍治疗骨质疏松。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药对;蛇床子;女贞子;临床经验;王拥军   
      5
      |
      32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783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刘苏,刘敬顺
      2019, 53(10): 41-43.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10.010
      摘要:介绍余江毅教授从“膏脂”辨治糖尿病肾病经验。余教授认为“膏脂”与脂肪组织相拟合,是脾主运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膏脂布化失常是糖尿病肾病的促发因素,在治疗上应紧守健脾化湿以治肾之原则,并总结出由炙黄芪、制何首乌和黄蜀葵花三味药组成的“芪葵颗粒”,治疗该病疗效确切。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膏脂;脂肪组织;芪葵颗粒;临证经验   
      5
      |
      45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782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名医传承

    • 朴松兰,马长春,陈锐,孙胜君,南征
      2019, 53(10): 1-4.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10.001
      摘要:介绍南征教授治疗消渴肾病的临床经验。南征教授治疗消渴肾病基于“毒损肾络,邪伏膜原”的病机理论,以开达膜原、益肾解毒、导邪通络作为基本大法,并辅以利咽解毒、下病上治及外治灌肠、温泄水毒之法,达到和阴阳、调气机、保肾元的目的。  
      关键词:消渴肾病;毒损肾络;邪伏膜原;名医经验   
      6
      |
      37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781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杏林漫道

    • 熊继柏
      2019, 53(10): 5-6.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10.002
      摘要:中医经典既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导源,也是指导中医临证实践的根本法则。作为一名中医,必须认真学好中医经典。学习中医经典,在读懂读熟的前提下,要力求做到融会贯通;学习中医经典,既要立足实践,又要用中医经典理论指导临证实践。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进而提高中医的理论水平与临证水平。  
      关键词:中医经典;中医理论;临床实践;国医大师   
      7
      |
      86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780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蔡定芳
      2019, 53(10): 7-12.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10.003
      关键词:沈自尹;学术成就;肾本质;实验研究;中医治则   
      6
      |
      23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779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张陪,白兴华
      2019, 53(10): 13-16.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10.004
      摘要:结合中西医文献,分析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发病机制,并探讨中医的诊治策略。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反流刺激说、神经反射说以及神经肽刺激说,认为“哮喘”只是结果,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沿着食管向上逆行才是根本所在;中医治疗本病当以健脾和胃为要,治胃以安肺,不治喘而喘自平,同时应注意避免误辨疾病部位及性质。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性哮喘;难治性哮喘;发病机制;中医药疗法;健脾和胃   
      5
      |
      26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778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学科新探

    • 杨扬
      2019, 53(10): 17-23.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10.005
      摘要:探讨细胞自噬研究的策略、误区、技术方法及优选方案,以及自噬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的调控机制,并阐述中医药干预NAFLD的自噬机制研究现状。认为自噬在NAFLD发病(以初期为主)及治疗过程中可发挥肝细胞保护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情的发展,自噬的这种保护效应也可能是中医“已病防变”治未病思想在中药微观效应机制中的体现。自噬目前在中医药干预疾病的机制研究领域方兴未艾,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但也存在有待突破的瓶颈。或可在中药标准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开发新的中医药体外研究技术,结合高通量生物信息采集和前沿生物分析技术,取得自噬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新进展。  
      关键词:自噬;肝细胞;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线粒体自噬;脂滴自噬;调控机制;中医药效应靶点   
      8
      |
      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776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李亮亮,相胜敏,罗雲,王伟灵,赵诚
      2019, 53(10): 24-27.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10.006
      摘要:目的:探索糖尿病足坏疽(筋疽型)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糖尿病足坏疽(筋疽型)的中医辨证及其客观化、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纳入136例糖尿病足坏疽(筋疽型)患者,制定糖尿病足坏疽(筋疽型)四诊信息采集表,建立数据库,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及证素辨证的方法,进行中医证候研究。  结果:因子分析共获得17个公因子,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聚类分析,依据证素辨证的方法获得4种有效中医证型,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热毒盛证、血脉瘀阻证、气血两虚证、热毒伤阴证。  结论:糖尿病足坏疽(筋疽型)以湿热毒盛证最为多见,湿热为其主要证素;其余依次为血脉瘀阻证、气血两虚证、热毒伤阴证。  
      关键词:糖尿病足坏疽;筋疽型;中医证候;证素辨证;湿热毒盛证   
      7
      |
      40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774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周利红,王婷,韩植芬,伏杰,刘宣,冯媛媛,隋华,季青,王炎,李雁,李琦
      2019, 53(10): 28-32.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10.007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大肠癌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肿瘤组织的血管新生标记物、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分析大肠癌血瘀证与肿瘤血管新生之间的关系。  方法:将116例(均为回顾性病例)临床大肠癌患者分为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肿瘤组织中的血管新生肿瘤标记和HIF-1α和VEGF的阳性表达情况,结合临床分期分析大肠癌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上述指标表达的差异性。  结果:①大肠癌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的临床分期以Ⅱa期和Ⅲb期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大肠癌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肿瘤组织血管CD34的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K-7、CK-20、CEA、CDX-2、p53、Ki-67、神经S-100、淋巴管D2-40的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大肠癌血瘀证患者肿瘤组织HIF-1α和VEGF的阳性表达高于大肠癌非血瘀证患者(P<0.001)。  结论:大肠癌血瘀证患者肿瘤血管CD34、HIF-1α和VEGF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非血瘀证患者,提示大肠癌血瘀证与肿瘤血管新生密切相关。  
      关键词:大肠癌;血瘀证;血管新生;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7
      |
      40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772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王广军
      2019, 53(10): 33-36.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10.008
      摘要:探讨穴位血流信号的信标研究进展及相关问题。认为穴位不仅可用来治疗疾病,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反映脏腑的功能状态;在疾病状态下,某些穴位的功能态发生改变,同时伴有微循环状态的改变。研究表明,血流信号间的coherence分析不仅可用来区分不同年龄人群,而且可用于区分不同的消化道冷刺激。因此穴位血流信号可作为一种潜在的生物信号标志物,用于机体机能状态评估。  
      关键词:穴位;信标;激光多普勒血流信号;coherence分析   
      5
      |
      10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771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经方纵横

    • 曹汝松,王军
      2019, 53(10): 44-46.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10.011
      摘要:绍派伤寒创始人俞根初先生法崇仲景,下及温病,其所著《通俗伤寒论》载攻下剂十七方,名承气者十方,暗用承气而另易方名者七方,理法完备,方药翔实。文章对上述十七方作了分类整理,介绍了每一个方的源头与发展以及其背后反映的机体病理生理状态,以期全面呈现俞氏在阳明腑实证治疗方面的丰富经验和临证思路。  
      关键词:《通俗伤寒论》;俞根初;阳明病;攻下法   
      5
      |
      15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770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医理求真

    • 张再良
      2019, 53(10): 47-50.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10.012
      摘要:将六经九分法中的温法区分为温散、温补和回阳,分别从诊疗要点、治法方药及后世演变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归纳出相应的基本方、类变方和加减方。  
      关键词:六经九分法;太阳温散法;太阴温补法;少阴回阳法;诊疗要点;方药变通   
      5
      |
      23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769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冯沛之,都广礼
      2019, 53(10): 51-53.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10.013
      摘要:通过梳理《伤寒杂病论》原文,参考各家方论,并结合中国古典哲学和中医学的精气理论,认为肾气丸主要通过激发肾精化为肾气,即少火生气,从而促进肾之气化功能,主治当为精不化气、气化失司所导致的痰饮水湿病证,而不是肾阳虚证。  
      关键词:肾气丸;肾阳不足;精气互化;少火生气;痰饮水湿   
      5
      |
      43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768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李钰,张雪亮,张敏,王庆国
      2019, 53(10): 54-56.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10.014
      摘要:运用《中华医典》古籍检索工具,借助知识考古学方法整理中医古籍中“肝无补法”的相关论述,探究其理论形成和历史演变过程。发现医家观点大致分为三种:“肝无补法”实乃前人谬误;虽云“肝无补法”,然气血流通皆是补;认同“肝无补法”,肝不可补。认为应当辨证地看待“肝无补法”,不可执此观念而举世伐肝、泻肝;肝气慎补而肝血可补,肝之实证忌补而肝虚当补。  
      关键词:肝虚;肝实;中医治法;理论研究;知识考古学   
      5
      |
      27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766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临床试验

    • 夏德鹏,陈培芳,杜培学,张雪飞
      2019, 53(10): 57-59.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10.015
      摘要:目的:观察针刀松解定点旋转体位下阳性反应点治疗青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青年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定点旋转体位下阳性点针刀松解疗法,对照组予常规体位针刀松解疗法。两组疗程均为10日,观察临床疗效,比较症状体征评分及疼痛VAS评分的变化情况。  结果:①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86.67%;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间治疗5日后、治疗10日后比较,治疗组症状体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与传统体位相比,定点旋转体位下针刀松解治疗青年神经根型颈椎病,总体疗效相当,但此新方法便于寻找进针点,而且进针浅、安全系数高、对正常软组织损伤较轻,因而患者更易接受。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青年;针刀疗法;定点旋转体位;阳性反应点   
      5
      |
      18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765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王有宇,祝志强,殷继超,王向阳,刘诗若
      2019, 53(10): 60-64.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10.016
      摘要:目的:分析“小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韦氏”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西安市中医医院脊柱科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小醒脑开窍”针刺法和“韦氏”整脊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和“韦氏”整脊手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0天,观察临床疗效,比较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的变化情况。  结果:①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 和8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小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韦氏”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良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  
      关键词:颈性眩晕;小醒脑开窍;针刺治疗;韦氏整脊手法   
      7
      |
      26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764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李伟,徐洪亮,王慧芳,张天嵩,陆念祖,俞笑悦,江苏闽,侯彤
      2019, 53(10): 65-68.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10.017
      摘要:目的:观察银质针、毫针及消炎镇痛药物结合推拿多种干预因素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初步探讨陆氏伤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推结合优化方案。  方法:将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分别采用银针温针灸、不锈钢毫针温针灸、非甾体消炎镇痛药治疗,每组中半数病例随机分为加推拿和不加推拿两个亚组,每个亚组20例。所有指标观测均在T0(治疗前基线点)、T1(第17±2天)、T2(第35±2天)、T3(60±2天)、T4(第90±2天)5个观察时相,T2时相为疗效判定的结局点,此时采集并统计各组观察指标。  结果:银质针组治疗后有效率为87.5%,毫针组为75.0%,药物组为57.5%,3种方法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ODI值均较治疗前改变(P<0.05),3种治疗方法都有改善症状效应。治疗后银质针组和毫针组、药物组疼痛量表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银质针组指标改善较多。单纯推拿治疗有独立效果,和其他治疗经析因分析未见交互作用。  结论:陆氏伤科温针灸疗法可缓解腰椎间盘疼痛和功能症状,其中银质针温针灸疗效较明显,结合推拿治疗疗效较好。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针灸;银质针;推拿;优化方案   
      5
      |
      23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761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王茜,冯月宁,白志勇,廖婧云,安阿玥
      2019, 53(10): 69-73.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10.018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芍倍注射液治疗混合痔及内痔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收集以消痔灵注射液为对照,观察芍倍注射液治疗混合痔及内痔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8年12月。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15篇随机对照研究(涉及4 01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消痔灵注射液相比,芍倍注射液治疗混合痔及内痔有更好的综合疗效,并且可以降低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术后直肠硬结发生率、术后出血发生率及术后肛门直肠狭窄发生率。  结论:与消痔灵注射液相比,芍倍注射液治疗混合痔及内痔有更好的综合疗效,并能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但由于文献质量偏低,上述结论有待后续研究结果验证。  
      关键词:芍倍注射液;消痔灵注射液;痔;Meta分析   
      6
      |
      35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760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实验研究

    • 潘景芝,金莎,刘雅婧,崔文玉,孟庆龙
      2019, 53(10): 74-82.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10.019
      摘要:目的:探讨刺五加多糖的镇痛抗炎作用及其免疫调节机制。  方法:①将60只SPF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刺五加多糖高剂量组(ASPS200)、刺五加多糖中剂量组(ASPS100)、刺五加多糖低剂量组(ASPS50)。除正常组(10只)外,其余50只小鼠采用热板法或醋酸扭体法建立镇痛模型,各组进行相应干预,测定各组小鼠镇痛率、扭体反应抑制率、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及血清中细胞因子IL-6、TNF-α和IL-1β的水平。②将60只SPF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刺五加多糖高剂量组(ASPS200)、刺五加多糖中剂量组(ASPS100)、刺五加多糖低剂量组(ASPS50)。除正常组(10只)外,其余50只小鼠采用鸡蛋清致小鼠足趾肿胀或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建立炎症模型,各组进行相应干预,测定足趾肿胀抑制率、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提高抑制率、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及血清中细胞因子IL-6、TNF-α和IL-1β的水平。  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刺五加多糖高剂量组小鼠痛阈值延长(P<0.05),扭体抑制率提高(P<0.05),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6、TNF-α和IL-1β的水平不同程度下降(P<0.05);刺五加多糖各剂量组小鼠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不同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刺五加多糖各剂量组小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血清中细胞因子IL-6、TNF-α和IL-1β的水平不同程度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刺五加多糖高剂量组小鼠足趾肿胀抑制率和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提高的抑制率升高(P<0.05),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6、TNF-α和IL-1β的水平不同程度下降(P<0.05);刺五加多糖各剂量组小鼠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不同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刺五加多糖各剂量组小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血清中细胞因子IL-6、TNF-α和IL-1β的水平不同程度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  结论:刺五加多糖可改善小鼠镇痛抗炎模型状况,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改善免疫器官指数,调节相关免疫细胞因子水平。  
      关键词:刺五加;多糖;镇痛;抗炎;免疫调节;小鼠   
      8
      |
      90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758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马慕秾,董英杰,雷珊珊,万晓青,吕圭源,陈素红
      2019, 53(10): 83-89.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10.020
      摘要:目的:研究黄精不同炮制品水提物对气阴两虚模型大鼠的影响,为黄精的科学炮制及临床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69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采用3因素(热性药灌胃、限食、负重游泳)连续造模2周建立气阴两虚大鼠模型。42只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市售黄精组、四制黄精组、九制黄精组。分别灌胃给予10 g/kg黄精各炮制品水提物或阳性药(生脉饮),给药6周。给药期间观察大鼠体质量、尾根部直径、面温、抓力、痛阈值、热成像等一般行为学指标。末次给药后,尾根部采血测血红蛋白(Hb);眼眶静脉取血测血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葡萄糖(GLU)、三酰甘油(TG)、肌酐(Cr);ELISA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  结果:造模2周,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GLU、Cr显著降低,说明造模成功。给药6周,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各项指标(除 ALT)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市售黄精组尾径、GLU 水平显著下降,面温显著升高(P<0.05,P<0.01);九制黄精组尾径显著下降,TG 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黄精各炮制品均可改善气阴两虚模型大鼠的一般体征(抓力、尾根部直径、面温、热成像、痛阈值),肝功能(降低AST、ALT)及糖脂代谢(降低TG、升高GLU),增加血清IgA、IgM,调节环核苷酸系统。市售黄精对改善热成像、免疫功能、环核苷酸系统有较好的作用(P<0.05,P<0.01);四制黄精组可明显改善模型大鼠的一般体征、肝功能、糖脂代谢、免疫功能和环核苷酸系统(P<0.05,P<0.01);九制黄精可显著改善肝功能(P<0.01)。  结论:黄精不同炮制品均能一定程度改善气阴两虚大鼠症状,四制黄精在增加气阴两虚模型大鼠的体质量、尾径,改善模型大鼠糖脂代谢方面效果较优。  
      关键词:黄精;炮制;气阴两虚;大鼠   
      7
      |
      78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756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董丽萍,赵家莹,詹梁,徐宏喜,谭红胜
      2019, 53(10): 90-96.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10.021
      摘要:目的:结合古代及现代文献,建立模拟古法的枳实炮制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为温胆汤经典名方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现代分析技术测定柚皮苷、新橙皮苷含量,分析探讨不同炮制参数对枳实质量的影响。  结果:建立枳实中柚皮苷、新橙皮苷HPLC含量测定方法及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系统适应性试验及方法学考察结果良好。确立枳实炮制工艺参数为以药材量1.4倍水,拌润55 min,120 ℃炒制7 min。水炙后,枳实中柚皮苷、新橙皮苷含量升高。  结论:柚皮苷、新橙皮苷可用于枳实药材定量分析和质量控制;《备急千金要方》中温胆汤组方药材枳实模拟古法的炮制方法初步推断为水炙。本研究可为经典名方温胆汤新药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温胆汤;枳实;柚皮苷;新橙皮苷;质量控制;炮制工艺   
      7
      |
      53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754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 李西林,柳国斌,夏晶,于鑫
      2019, 53(10): 97-99.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10.022
      摘要:目的:对紫朱软膏中的总汞进行含量测定研究,为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依据。  方法:将样品经微波消解后,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测定紫朱软膏中的总汞的含量。  结果:建立的总汞测定方法线性关系为Y=0.001 8X+0.000 3,相关系数为0.999 9,加样回收率为92.02%~105.84%;测得紫朱软膏中总汞平均含量为3.13%,RSD为2.70%。  结论:本法为制定紫朱软膏的质量标准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紫朱软膏;总汞   
      5
      |
      17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753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综述

    • 张建伟,刘力
      2019, 53(10): 100-105. DOI: 10.16305/j.1007-1334.2019.10.023
      摘要:综述心肌肥大的分子机制和中药防治心肌肥大的最新研究进展。心肌肥大是心力衰竭的主要风险因素,是由多种细胞因子和/或信号通路(如钙信号传导、AMPK、TLR4/NF-κB、MAPK、PI3K/AKT以及氧化应激相关等)失调引起的;黄芪甲苷、天麻素、人参皂苷以及蜂胶、积雪草等可通过调节相关通路阻止或逆转病理性肥大,从而避免发展为心力衰竭。  
      关键词:心肌肥大;中药;信号通路;综述   
      6
      |
      71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53752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8-3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