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章列表页 >
苏励从瘀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
临证承启 | 更新时间:2023-07-15
    • 苏励从瘀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

    • Su Li'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rheumatoid arthritis from stasis

    • 葛晓琦

      ,  

      赵福涛

      ,  

      曲环汝

      ,  

      苏励

      ,  
    •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3年57卷第7期 页码:34-36
    • DOI:10.16305/j.1007-1334.2023.2303096    

      中图分类号:

    扫 描 看 全 文

  • 引用本文

    阅读全文PDF

  • 葛晓琦,赵福涛,曲环汝,等.苏励从瘀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3,57(7):34-36. DOI: 10.16305/j.1007-1334.2023.2303096.

    GE Xiaoqi,ZHAO Futao,QU Huanru,et al.Su Li'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rheumatoid arthritis from stasis[J].Shangha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23,57(7):34-36. DOI: 10.16305/j.1007-1334.2023.2303096.

  •  
    论文导航

    摘要

    介绍苏励教授从瘀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认为本病发病源于正气虚于内,邪气乘虚入,致使气血不通,经脉痹阻;治疗时始终不离“瘀”的病机,将活血化瘀法贯穿疾病治疗的始终。并附验案1则。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experience of Professor Su Li in treating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from stasis. It is held that the pathogenesis of RA lies in the deficiency of healthy qi in the interior, and that's when pathogenic qi can settle in, resulting in obstruction of qi and blood and thereafter blockage of channels and meridians. The treatment should always focus on the pathogenesis of “stasis”, using the method of activating blood and resolving stasis throughout the whole disease course. One proven case is provided.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及软骨破坏为特征的高致残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以近端指间关节晨僵、对称性肿痛、活动受限为主,并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RA在我国发病率约为0.35%

    1,近年来处于上升趋势;虽然当前RA病死率呈现下降趋势,但仍处于较高水平2。RA患者因长期的关节疼痛、活动障碍、畸形等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3。西医治疗RA的药物有多种,主要包括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糖皮质激素等4,但这些药物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中医在防治RA方面具有独到见解,中药与上述西药联用能取长补短、增效减毒,可有效缓解症状与控制病情5

    苏励教授系上海市名中医,从事风湿免疫病学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40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形成了从“虚、毒、瘀、痰”论治风湿免疫疾病的学术思想,主张治病立足辨证论治、病证结合,中西医结合综合论治。在治疗RA时,苏教授提倡分期而治,并根据疾病变化特点,将活血化瘀法贯穿始终。现将其从瘀论治RA的临床经验总结概述如下。

    1 从病因病机言“瘀”

    在中医古籍中,虽无RA的病名,但早就有其类似症状的描述,如《金匮要略》中所言“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现代中医大多将RA归属于“痹病”“尪痹”等范畴。《素问·痹论》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RA常因外感风寒湿热诸邪杂合而成。《灵枢·百病始生》言“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故正气不足、脏腑失调是本病发生的基础,而肝、脾、肾三脏亏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肝为罢极之本,藏血主疏泄;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主纳气;脾为后天之本,居中焦,主运化、主升清,在体合肌肉而主四肢。当肝肾功能失常或久病不愈时,便可见四肢活动困难、腰背骨脊受累、周身虚羸等肝肾不足的表现。《素问·太阴阳明论》言:“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可见脾气不行,则四肢不用。因此,RA的发病在于正气虚于内,而邪气乘虚入,致使气血不通,经脉痹阻。

    苏教授认为本病早期常因邪气入侵,以致气血痹阻;中期脏腑渐损,津液代谢异常,痰瘀痹阻;“久病及肾”,晚期常表现为肝、脾、肾三脏俱亏,瘀血痰浊凝滞难消。“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由此可见“瘀”贯穿痹病发生发展全过程。RA早期以风寒湿热诸邪致病为主,寒为阴邪、主凝滞,《素问·调经论》有云“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血液停滞壅塞不行发为瘀;热邪一方面煎熬津血,黏滞不行而为瘀,另一方面血热迫血妄行,而离经之血亦可为瘀。RA中晚期,肝、脾、肾三脏虚损,导致脾生血、统血失司,《傅青主女科》曰“经本乎肾,而其流五脏六腑之血皆能归之”,故脏腑受损,终致血行失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为血之帅,在整个疾病过程中,无论是早期邪气入侵而致气机受阻,还是中晚期肝失疏泄而气滞加重,抑或是脏腑俱损而致气虚渐显,以及痰浊阻滞、气机不畅,皆导致血行不畅,故“瘀”贯穿疾病始终。与此同时,瘀而不行,气机失畅,气血痹阻,久而累及骨脊,则见关节畸形等症状难复。

    因此,从病因病机看,RA是多种致病因素导致的一种病理结果。“瘀”作为病理产物,在诸多因素下不断促成并累积成因;作为致病因素,又不断造成其他致病因素的产生,并与诸多因素混杂而成病。故苏教授常言:“瘀在痹前,痹必夹瘀。”瘀而成痹,而痹病的发生发展又是“瘀”的不断加重与累积。

    2 从“瘀”言“法”

    苏教授治疗RA从“瘀”着手,侧重于“早”“通”“气”。

    所谓“早”,是指在治疗RA时应在“瘀”出现之前,就于辨证论治中运用活血化瘀法。

    “通”,即通畅壅塞,不同阶段采用不同“通”法。如RA早期以气血痹阻为主,因此治法以活血通络为主;中期瘀血已成,痹阻加重,渐而成顽,故治法以破血行瘀为主;晚期痰瘀互结,已成顽疾,故在活血通络法之余当联合搜风剔络法。

    “气”,主要指通过理气法与补气法,以达治瘀之效。由于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能生气、载气,因此一方面运用理气法使气和以行血,从而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另一方面运用补气法以达养血之用,使气血渐和。

    3 从“法”言“药”

    苏教授治疗RA早期以活血通络为法,常用青风藤、忍冬藤、络石藤、海风藤、威灵仙等藤类药。因藤类药多为疏络走表之品,用在病邪尚在表时以通经络、疏瘀滞。《医学真传》载“银花之藤,乃宣通经脉之药也。通经脉而调气血,何病不宜”,忍冬藤具有宣通之效,经脉已通,则气血可行,故用其调气血。《本草再新》言海风藤“行经络,和血脉,宽中理气,下湿除风”,因其行经络之功,而起和血脉之效。络石藤“善走经脉,通达肢节”(《本草正义》)。《本草汇言》曰:“青风藤,散风寒湿痹之药也,能舒筋活血,正骨利髓。”《海上集验方》曰威灵仙“去众风,通十二经脉”。

    苏教授治疗RA中期以破血行瘀法为主,常用桃仁、红花破血化瘀,莪术、鬼箭羽、接骨木等活血破血。桃仁质沉,偏入里善走下焦,长于破脏腑瘀血;红花质浮,走外达上,通经达络,善于祛在经在上之瘀血,二者合用“破血、行血、和血、调血”(《本草汇言》)。莪术破瘀行气止痛,鬼箭羽破血通经,接骨木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临证中,苏教授亦常用川芎、当归、白芍等,《本草新编》提到川芎“功专补血”“破症结宿血”“血闭者能通”,《本草新编》言当归“其性甚动,入之补气药中则补气,入之补血药中则补血”,白芍可升可降、能补能泻,既能活血又能止血,三药均兼顾气血,故常合用以行血和血、流畅血脉。

    苏教授治疗RA晚期时在活血通络法之余联合应用搜风剔络法,常配伍僵蚕、土鳖虫、穿山龙、乌梢蛇、全蝎、蜈蚣等虫类药拔毒逐痰、剔络止痛,以图松动病根,正如叶天士所言虫类之品“迅速飞走之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者,气可宣通”。

    临证时需注意不可一味追求使用活血破血之品,犹恐攻伐太过而有致虚之弊,因此苏教授常加用气药。如加用黄芪、白术、防风以收补气补虚之效;或加用黄芪、莪术等补而不壅滞,攻而不伤正,共奏补气破瘀之效;也可加用诸如白芍之品补收兼之,升降自如,以其活血之时并奏行气补气之效。

    4 从“药”言“理”

    在现代医学研究

    6中,常将“瘀”以“血瘀证”统代,认为血瘀证与机体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微循环障碍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血液“浓、黏、凝、聚”的状态;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升高是RA的主要特征7-9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活血化瘀类中药能够有效改善血液高凝、高黏、高聚状态

    10。此外,忍冬藤、青风藤具有抗炎、镇痛、免疫调节等作用11-12,莪术具有抗血栓、改善血液循环的功效13,僵蚕、全蝎具有抗凝、抗血栓等多种药理作用14-15

    5 验案举隅

    武某,女,44岁。初诊日期:2020年5月6日。

    主诉:双手反复多关节疼痛、肿胀2年余,加重2周。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指关节红肿疼痛,伴有晨僵;至当地医院检查发现类风湿因子(RF)阳性、红细胞沉降率(ESR)显著升高,予止痛药(具体药名不详)及甲氨蝶呤治疗后效果欠佳。2周前双手指关节疼痛加重,并见双腕关节及双肘关节肿胀疼痛、双手有轻微尺偏畸形,为求进一步治疗至我院风湿科就诊。刻诊:形体偏瘦,四肢不温,双手指关节僵硬,偶有腰膝酸痛;胃纳一般,二便调,夜寐安;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涩。

    西医诊断:RA;中医诊断:痹病;中医辨证:肝肾亏虚,瘀阻经络;治法:补益肝肾,祛瘀通络。

    处方:生白术12 g,熟地黄15 g,莪术15 g,淫羊藿15 g,续断15 g,杜仲15 g,女贞子15 g,墨旱莲15 g,冬瓜皮30 g,车前草30 g,僵蚕15 g,青风藤15 g,忍冬藤15 g,制附子9 g,炙甘草9 g,玉竹15 g,蚕沙15 g。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5月13日):患者双手指关节疼痛较前减轻;纳可,二便调,夜寐安;舌红、苔薄白,脉细涩。上方去制附子。煎服法同前。

    三诊(5月27日):患者双手指关节疼痛进一步好转,但双腕、双肘关节肿胀疼痛依旧,偶觉体热;纳可,二便调,夜寐安;舌淡红、苔白,脉细涩。处方:生白术12 g,熟地黄15 g,莪术15 g,忍冬藤30 g,延胡索30 g,络石藤15 g,海风藤15 g,僵蚕20 g,路路通12 g,天南星12 g,玉竹15 g,炙甘草9 g,穿山龙30 g,白芍9 g。煎服法同前。

    四诊(6月10日):患者双手指关节肿痛较前进一步好转,但仍觉体热,触之双手不温;纳可,二便调,夜寐安;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涩。上方去僵蚕、天南星,加制附子6 g、冬瓜皮30 g。煎服法同前。

    患者定期门诊随访,至今病情稳定。

    按 本案患者病程日久,累及肝肾,肝主筋,肾主骨,故见双手指关节疼痛反复;气血不通,瘀阻经络,痰瘀互结,附骨而蚀,进而出现双手轻微尺偏畸形,舌脉皆为佐证。方中以熟地黄益气养阴,生白术健脾消肿,莪术破血化瘀;以淫羊藿、续断、杜仲、女贞子、墨旱莲补益肝肾,配合冬瓜皮、车前草消肿利水,僵蚕、青风藤、忍冬藤、制附子止痛通络,玉竹养阴,蚕沙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炙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诸药共奏补益肝肾、祛瘀通络之效。二诊时患者双手指关节疼痛有所缓解,舌质偏红,故去制附子。三诊时患者双手指关节疼痛进一步缓解,双腕、双肘关节肿胀疼痛依旧,结合舌苔偏白、偶觉体热,应向痰瘀痹阻辨证考虑,故在前方基础上去除补益肝肾之品,去青风藤加延胡索、络石藤、路路通、穿山龙搜风通络止痛,加海风藤入肝肾经、增强活血通络之功,去利水消肿之品,加天南星化痰散结消肿,加白芍养血和血。四诊时患者双手指关节肿痛较前进一步好转,但仍觉体热,触之双手不温,仍考虑痰瘀痹阻,气血不通,故去僵蚕、天南星,加制附子温阳止痛、冬瓜皮利水消肿。可见,苏教授治疗RA时始终不离“瘀”的病机,将活血化瘀法贯穿疾病治疗的始终,使患者病情得以缓解。

    参考文献

    1

    ALAMANOS YVOULGARI P VDROSOS A A.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based on the 1987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criteria: a systematic review[J]. Semin Arthritis Rheum2006363): 182-188. [百度学术] 

    2

    潘海峰冷瑞雪吴国翠. 重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82211): 1093-1095,1105. [百度学术] 

    3

    石颖邹庆华张艳. 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与患者心理状态和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 免疫学杂志20183412): 1082-1089. [百度学术] 

    4

    赵岩曾小峰. 风湿病诊疗规范[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6-10. [百度学术] 

    5

    李露许霞赵黎.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J]. 风湿病与关节炎2022114): 77-80. [百度学术] 

    6

    王帆帆刘健方妍妍. 中医药改善类风湿关节炎血瘀证的研究进展[J]. 风湿病与关节炎2022119): 74-77. [百度学术] 

    7

    杨二丽. RF、抗CCP抗体、血小板计数联合检测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意义[J]. 中外医疗2021402): 175-177. [百度学术] 

    8

    杨秀丽黄传兵贾建云. 血小板微粒的释放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现状[J]. 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6): 61-64. [百度学术] 

    9

    董亮李学勇刘炬. D-二聚体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 中国临床研究20152811): 1457-1459. [百度学术] 

    10

    曹云祥刘健黄传兵. 类风湿关节炎从瘀论治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2): 983-985. [百度学术] 

    11

    赵媛媛杨倩茹郝江波. 金银花与忍冬藤及叶药理作用差异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3): 2422-2427. [百度学术] 

    12

    顾菲孙玥陈思文. 青藤碱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4486): 58-60. [百度学术] 

    13

    魏巍王冰瑶. 莪术及其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药物评价研究20224510): 2154-2160. [百度学术] 

    14

    姜秋王玲娜刘燕. 僵蚕的炮制历史沿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OL]. 中国中药杂志20232023-03-15]. https://doi.org/10.19540/j.cnki.cjcmm.20230113.201. [百度学术] 

    15

    陈辉霞李国毅程记伟. 全蝎的药理作用及其在脑病中的应用[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18): 3137-3140. [百度学术] 

    95

    浏览量

    340

    下载量

    0

    CSCD

    2

    CNKI被引量

    文章被引用时,请邮件提醒。
    提交
    工具集
    下载
    参考文献导出
    分享
    收藏
    添加至我的专辑

    相关文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齐聪运用补肾活血法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经验
    袁灿兴以滋补肝肾为主分期论治帕金森病经验
    赵瑞华应用鸡内金⁃薏苡仁药对治疗妇人癥瘕经验
    刘宏潇采用治血四法辨治干燥综合征继发血小板减少症的经验

    相关作者

    暂无数据

    相关机构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光华医院
    南通良春中医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妇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脑病科
    0